马列光 发表于 2011-2-10 05:13 
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一旦引入货币分析,投资与储蓄的关系就会变异。在总量上,可以从产品上定义投资等于储蓄。但在乘数理论中,坚持产品均衡就很不合适宜了。
在乘数理论中收入等于支出,以及储蓄等于投资的概念是与货币支出与再支出联系在一起的。生硬地讲产品相等关系,产品的支出与再支出这类话题是很古怪的。连举例都很费力,坚持产品均衡就失去了意义。
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就出现这样情况,讲宏观关系提到产品均衡,而一旦讲投资,讲金融就说货币。虽然暗含产品与货币一致的假设,但是,货币理论已经脱离产品均衡而走自已的路了。这是许多人在学习经济理论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投资与储蓄关系也是最容易出现误读的原因。
“(自发支出的)乘数理论”无非表达了“从一个均衡到另一个均衡”的过程。它也需要一系列假设与概念。
(几年前的帖子中已经反复与你说过了)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投资”与“储蓄”有自己特定的意义,不要在讨论中混淆它们的意义。如果你非要坚持自己的“投资”与“储蓄”的定义,你可以把核算中的那两个概念的称谓改一下,再继续讨论。
(1)如果事先没有“均衡”的概念,你认为“乘数”会是多少呢?
(2)国民经济核算中若不剔除货币因素,则一国不必生产,仅发行货币是否即可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3)所谓“暗含产品与货币一致”的假设,仍需要其他假设来支撑,并且其中的“货币”也不是货币银行理论中的“货币”。正是概念与假设上的混乱,才使得理论表述令人费解。“货币”与“产品”及其机制,是有区别的,个人以为,理论恰应该反映这种区别(当然,你不认为两者有区别,想建立自己的理论,那也是你的自由)。
前面说过了,如果一本教材不说清楚自己使用的概念,这是不负责任的。
(若讨论此类问题,可另开帖,不必占用本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