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场展望 IMF《全球金融报告》认为,尽管世界经济仍在复苏,但全球金融体系发展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同时,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逐渐改善,但要取得更大进展则需化解主要银行系统的遗留问题。然而,巨大的下行风险仍然存在,发达国家面临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挑战。事实证明,新兴市场经济体对金融危机冲击有更强的抵抗力,但其金融体系依然脆弱,并面临着遭受巨额资本流入冲击的风险。
发达国家股市持续回升,金融市场表现强于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下,道琼斯指数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相对危机时期的低点增长近1倍。欧美日央行目前将利率维持在接近零利率这一历史最低水平,超低利率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虽然推动股市持续反弹,但实体经济发展却依然滞缓。
汇率市场波动加大,欧元、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回升。由于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担忧的减轻,自2010年6月份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大幅回升18%。从中长期来看,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隐患未除,欧元仍面临贬值风险。由于美国房贷止赎率不断上升,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止赎法律纠纷)仍然较大,更加严重的是,“两房”未来需要的美国**注资可能高达3000亿美元,而美联储试图再度推行量化宽松政策,这些都会导致美元近期大幅贬值,而中长期美元汇率走势依然面临很大不确定性。
发达国家货币与财政政策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金融危机的遗留问题——房地产抵押贷款及“有毒金融资产”——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威胁并未解除,美欧日均维持低利率水平不变,不仅如此,日本近期将利率由0.1%降至0~0.1%,并准备启动新的经济刺激方案。考虑到发达国家的CPI尚处在历史较低水平,本文预计在2011年中期之前,发达国家仍将维持低利率宽松货币政策不变。
由于发达国家主要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在基准利率接近零水平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已基本失灵,陷入僵化,降息已无空间,而加息则可能怕伤及实体经济,美国最近实施的规模为6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将失效,因这些货币进入金融机构后流入实体经济的较少,可能因“流动性陷阱”而沉淀到金融机构或流入金融市场,进而引发新的金融资产泡沫。
在财政政策方面,发达国家不太可能实施新的刺激计划,扩张性财政政策将逐渐转向收缩。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及高福利政策导致**巨额财政赤字,加之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支出,购房补贴、汽车补贴和退税等积极性财政政策措施已经穷尽,再出现所谓的“经济刺激计划”更多是在显示一种姿态,实际作用甚微。从英法等国推迟退休年龄的举措来看,发达国家在中长期出于削减财政赤字的考虑,有可能会退回到实施刺激计划之前的状态,并将财政政策由扩张转向收缩。
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与财政政策
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财政政策由宽松转向从紧。新兴市场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有限,经济基本实现了V型反转并快速增长,但为刺激经济复苏采取的积极财政与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加大,CPI达到4.7%、9.88%和6.1%。出于抑制通胀的需要,这些国家纷纷开始加息,但此举导致国际热钱流入加剧,本币升值压力加大,经济波动风险上升。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已开始退出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将由扩张转向中性。
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人民币自本轮汇率改革以来对美元小幅升值2%,低于发达国家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对人民币升值施压,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发达国家的贸易赤字与财政赤字、人口老龄化、高福利和低储蓄等因素有关,人民币自上次汇率改革以来对美元升幅已达20%,但中美贸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历史上,日元的升值也未能扭转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但欧美国家为获取民众支持,以增加国内就业名义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甚至以经济制裁相威胁,而中国的汇率机制改革尚无实质进展和非市场化汇率机制无实质改变为欧美国家指责中国操纵汇率提供了借口。
外贸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外贸政策或需调整。由于通过压迫人民币升值来压制中国出口的目的未能实现,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或调查近期可能明显增多。由于贸易制裁的对象和结果无法确定,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上升,对企业提供融资的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上升。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已成为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提起贸易制裁、反补贴调查的主要“依据”。而通过调整外贸政策(如降低出口退税)扩大内需,逐步减少外汇储备,有利于减少风险敞口、改善外贸环境和提升整体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