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2-01 01:33 工商时报 记者李书良/综合报导
大陆的茅台酒以其独特的香醇美味,长期被尊奉为中国「国酒」,称雄于白酒市场。不过近几年茅台走高价路线,价格逐年攀涨,也引发酒友们不满,网络上甚至有反茅台阵线。在信息不对称下,许多酒友与网友质疑:高价茅台是否值这个价? 尽管茅台在中国被奉为国酒,成为人际关系上的最佳伴手礼,就连不少台湾民众到大陆旅游,也会设法带几瓶回台湾。但茅台酒每年调涨价格,走高价风的作法,也在市场上引发不小反弹。
近些年不断有人质疑,相较于外国名酒的公开讯息,茅台所公布的信息稀少,其「价格」是否配得上其「价值」?其中有无弄虚作假、漫天喊价的嫌疑?酒友甚至表示,「一般民众都喝不起的白酒,如何能配称为国酒」?
茅台涨价本质是欺骗
对此,近期在大陆网站上,有篇「茅台酒涨价的本质是欺骗」的文章颇受酒友们的捧场,其文章内容虽属一家之言,但也反映不少酒友心声。
文章首先批评这阵子因茅台酒涨价所带动的其它白酒涨价现象,对于酒商所说的「涨价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反对茅台涨价的是喝不上、买不起茅台酒的人」的说法进行驳斥。
作者从茅台制作酿造的过程中指出,「我们去茅台酒厂看了,去喝了,知道它每一个环节。1斤酒用3斤粮,5块钱人民币(下同)1斤粮,所有成本,加上瓶子的费用,一瓶酒顶多50块钱的成本,凭什么卖到1,000多块,这已经是很离谱的事。」
产品信息不透明
作者称,茅台酒的涨价问题不在于价格高低,而在于形成价格的基础,当前的问题是茅台酒跟消费者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譬如,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茅台酒是怎么形成的;不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真茅台还是假茅台;不知道1斤茅台酒、1斤五粮液、1斤汾酒、1斤二锅头的成本到底是多少;不知道茅台酒是用贵州茅台镇的高粱造的,还是用东北的高粱造的;不知道液态发酵还是固态发酵……。
另外,对于大陆酒商喜欢拿西方昂贵名酒作为对照组,以此为自己调价的行为开脱,文章中也直斥其非。
西方名酒 其来有自
文章说:「西方有1万块钱的酒,没错!那不是普通的酒。比如人头马,3年的酒就标明是3年的,比如一块地有两种酒,一种酒的生产工艺多少人工作业的,另外一种是机器操作的,那么人工作业的自然比机器操作的贵很多。西方的酒的价格怎么形成的,他们讲的是清清楚楚。」
以法国酒为例,1890年的基酒,拿出来每瓶兑上一定份量,当然就能卖出2万元1瓶。但茅台现在说5年,3年,「到底是几年,没人知道」。可是法国人的XO酒却讲得很清楚,酒是那里生产的,那里灌装的都清楚。
文中甚至进一步举台湾酒为例:「台湾出产酒的生产日期、灌装日期、生产地、灌装地,都分的清清楚楚。我们的酒能分清楚吗?」
消费者只有掏钱的自由
作者表示,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只有掏钱的自由,没有了解信息的自由,而酒厂也没有给人公布信息的义务。
在消费者根本不了解产品信息的前提下,造成了企业对产品信息单方面的柯断,并以此获取超额利润。
这篇文章显然是对茅台酒「爱之深,责之切」,最终仍是希望白酒价格能回归理性基础。不过,当前中国人对于茅台仍是趋之若鹜,茅台为尊的想法已经根深柢固,愿意为此花大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连批评者也未必能舍弃茅台而去迁就另一种酒,也只能说明茅台的美味与名气确实有其无形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