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11的本质是什么?
为了能有一场干柴烈火式的鱼水之欢,消费者和商家都憋足了劲,在互相守候的日子里,你不买,我也不卖。
然后大家牟足了劲,终于熬到了洞房花烛夜,让自己的需求爆发出来,然后狂欢到了极点,很快又进入疲软状态……
每一场奋不顾身的鱼水之欢之后,都紧跟着一阵失落感。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双方会互相嫌弃,互不理睬,再无性趣。
这就是为什么双11抢购结束之后,很多人总会感到一阵阵的空虚感。
这个世界跟公平:所有能让你爽的东西,一定会让你痛苦。
这也叫“集中式消费”,或“非理性消费”。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曾讲了这样一个道理:
最容易驱动市场的往往是“情绪”,而非价值。因为大众是非理性的,制造情绪在大众中相互传染,会使市场迅速走向繁荣。
“双11”就是人为制造的价格恐慌,在这种情绪的刺激下,消费者的非理性需求被大大激发出来,并在一天之内集中释放,这其实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所有的非理性繁荣都是虚假繁荣,短期来看能刺激经济,长期来看,却是对经济的一种伤害。

2:疯狂消费,其实是一种逃避
在如今这个时代,大众需要的并不是各种商品,而是情绪安慰。
因为这个物质已经极大丰富,社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我们早就不缺各种产品了,随便打开你的衣柜/鞋柜,看看多少东西是闲置的?
然而,我们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越类越焦躁和迷茫,越是寂寥的生活,越需要买买买来缓解焦虑。
比如有人说:虽然买不起大房子,但我会选择在“双11”抢购一些小物件,来装饰一下我的家,以抚慰自己当下并不算太差。于是,越是勒紧裤腰带的日子,我们越需求这些并不实用的‘小玩意’。
而且加上所有的平台都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在赚钱,我们越寂寞,他们越劝导我们去消费。
双11优惠公式,你看懂了吗? 很多商家抓住人们当下逃避现实的心理特点,赋予商品“各种归属感和标签”,就比用上了某个吹风机,就算进入了上流阶层;使用某个品牌的剃须刀,就迈进了中产阶层……
也有人说:我们之所以将大部分精力投掷在消费领域,是因为我们对公共领域毫无热情;无论外面如何兵荒马乱,我们都沉溺在一己的世界悠哉乐哉,在买买买中自欺欺人或忘乎所以,在娱乐、傻乐,甚至纸醉金迷,享乐纵欲。”
在现实面前我们选择了苟且,全身心投入到娱乐和消费主义的怀抱中,于是各方都皆大欢喜,商家赚钱越来越容易。
双11其实就是一群“无聊人”的狂欢,有多少人提前多少天就开始填充自己的购物车?有多少人为了那一点点价格上的优惠就在电脑前守候了很多天?
如果一个人把时间/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基本上可以判定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价值贡献者,因为它的精力和时间很不值钱。
3:低价者胜出,是最流氓的思维
为什么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为什么我们始终出不了大品牌?
因为最近的20年里,我们陷入了三个死循环:
 
1:当“假货”和“真货”竞争的时候,假货胜;
 
2:当“尊重知识产权”和“侵害知识产权”竞争时,侵害知识产权的胜;
 
3:当“低质低价”和“高质高价”竞争时,低质低价胜。
 
也就是说,“价格”成为商业竞争的决定性要素。
 
低价者胜出,是一个非常流氓的商业逻辑,却也是电商平台最擅长的一个伎俩。
这20年电商发展非常迅猛,PC时代有淘宝,移动时代又诞生了拼多多。他们的崛起使比价变得更容易,价格因素变的更加重要了。当市场出现一款流行新品的时候,第二天在网上就出现同款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实体店铺零售价。
也就是说无论你生产的是什么产品,总有更低价格的出现,假如成本是7块,你卖9块我就卖8块,你卖8块我就卖七块五,有人甚至六块八亏本也愿意卖,因为他想先搞垮大家,然后自己独吞市场。
消费者占便宜是天然的心理,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商家不能利用人的劣根性去谋利。而现在的大平台和绝大部分商家都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去赚钱。
很多商家不断的山寨别人,从而节省了研发费用,然后用低价去抢市场,导致整个市场乱了套,只要流行的商品,马上就会出来山寨款;不管什么样的产品,总有更低价格的产品出现,低到无底线!于是市场慢慢就形成了“低价是王道”的逻辑。
 
所以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低价者胜出,山寨货横行”的循环里打转。
这其中,最惨的就是那些想一心踏实做产品的企业了,就是那些试图打造品牌的企业。他们的品牌之路几乎都被这种“低价者胜出”的游戏彻底打乱了,被逼的不得不加入到价格战里,最后也被“低价思维”给洗脑了。
 
低价者胜出,意味着企业不会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设计、品牌打造,这就会影响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就会继续拉低中国制造的形象,逼着消费者购买国外产品。
于是,当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升级的梯子被抽掉之后,那些本已站在高处的国际品牌就彻底失去了竞争对手,于是中国只剩下两种产品:国际大牌和廉价货。
4:利用人性弱点赚钱,是无耻行为
作为一个能决定几亿人消费的大平台,无形当中也担负着一种教化众生的义务,他们需要通过产品、作品、服务等各种方式去引领大众进步。
 
而当这些大平台不再以提升大众的消费品味为己任,反而不断的以大众的愚蠢(人性的弱点)为工具去谋利的时候,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出现了:
 
需求决定层次,由于大众的需求没有被商家推升,反而被商家利用的越来越蠢,如同一具具行尸走肉,整个社会就越来越没有生机,消费力度必然越来越弱,弱到商品和服务都不能不流通了,高端的产品和高层次的服务更是无从谈起。
昨天,国家重磅推出了一个《关于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文件
该文件明确对以下行为进行反垄断监管:
不公平价格行为(带头价格战)
低于成本销售(亏本赚吆喝)
限定交易(强制交易对象)
差别待遇(大数据杀熟)
在双11即将开启之际,国家忽然重磅推出这份文件,一定不是偶然,说明接下来平台将迎来强监管时代。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想想看,如果大家干的都是捞一把就走的生意,最后结果一定是大家都没得玩。
因为社会就像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如果船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奄奄一息了,剩下为数不多的精明商家们,无论多有钱,也玩不动这艘大船。
 
商家要想获取有长远的利益,必须不断的提高大众的认知水平,不断的反哺大众,提高大众的消费能力,进而促进商业发展,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在互利中获取长足发展。
这一轮危机,不是经济的危机,也不是企业的危机,其实是人性的危机。
如果我们不能找回自己的初心,依旧在投机倒把,依旧只想着捞一把就走,那么我们永远不可能走出这次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