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008 54
2006-08-03
<P ><B>请别先曲解马克思原意再说没有“马克思悖论”</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曹国奇</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朱正国在《又有人“硬造”一个所谓“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财富悖论”悖论加给了马克思》中对马克思悖论“当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时有工人剥削资本家的剩余财富”持否定态度,这很正常。建议我将“马克思悖论”改成“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财富悖论”虽然反应他对马克思的无限敬仰,但也无可挑剔。但是马克思悖论是在马克思理论框架下——确切说是在《资本论》的框架下才有的(用《马恩全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6</FONT>卷的公权理论来说明时这个悖论便消失了),如果不注意这个前提,随意将马克思理论改一下,然后说不存在马克思悖论,那么所有的讨论没有意思。朱教授正好是这样子的。马克思的价值可没有“价值不过是用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财富而已”的意思,这中意思在《资本论》中挖地三尺也找不到。</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假如朱教授用“价值不过是用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财富而已”化解“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财富悖论”,我也是高兴的,因为那至少说明马克思理论有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但是遗憾的是朱教授没做到这一点。</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一、“价值不过是用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财富而已”说明价值就是财富,显然当价值就是财富时何来“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财富悖论”?可惜的是这不是马克思的“价值是抽象劳动”。</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二、朱教授的价值似乎是变色龙,因为他接着又说“价值和财富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这里价值自然不是财富。至于价值和财富是什么东西的两个方面,他没说明,我也不妄加猜测。</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三、因价值和财富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他就断定“不可能将它们分裂开来,说从价值上讲,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价值;而从财富上讲,工人无偿占有物劳动创造的财富”恐怕说不通,因为当价值和财富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时,就就一定有“从价值上讲,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价值;而从财富上讲,工人无偿占有物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可能。这就像从背后看是人,从正面看是朱正国一样。从不同的面看同一事物自然有不同结论,只是结论在本质上相反就叫悖论。</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四、朱教授是凭什么说“资本家得到了绝大部分剩余价值,是对工人的剥削”?太唐突!如果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比其的到的“绝大部分剩余价值”还多呢?此时资本家还是在剥削工人?记住,在判断剥削前一定要确定创造的有多少。也许“生产资料或资本来主要是许许多多工人活劳动积累的结果”是其判断资本家剥削的理由——其意思是说因为生产资料最终是工人创造的,所以他们创造的东西也应归工人所得,这就不对了,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生产资料是资本家交换得来的,已经是他的东西了,不再是工人的了。</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五、朱教授下面的说词已是完全的混乱,不知所云:“无论从价值还是从财富上讲,物劳动所创造的都得到了补偿,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同样的物劳动得到的财富的补偿也是增加的,这与工人同样的工资得到的财富增多是一样的。所以认为‘如果工人的劳动不变,而生产力提高后工人消费的财富增加,那么工人一定剥削了资本家的财富’这种说也是非常简单的错误”。在经济学中“补偿”是指对耗费的补偿,而不是创造的补偿。朱教授说“物劳动所创造的都得到了补偿”只能理解成物劳动所创造的都被它得到了。其它的已经看不懂了。这里只是强调一点,我的原文中是通过对比分析说明生产力的提高后增加的财富是机器贡献的,与工人无关,但是这增加的财富中有一部分被工人得到了,所以工人剥削资本家的财富。</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朱正国原文(</B><B><a href="http://www.****.com.cn/news_detail.jsp?keyno=10906" target="_blank"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ttp://www.****.com.cn/news_detail.jsp?keyno=10906</FONT></A></B><B>):</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又有人“硬造”一个所谓“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财富悖论”悖论加给了马克思<o:p></o:p></B></P>
<P >朱正国</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曹国奇《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思<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论》中说马克思价值论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悖论,这个悖论是:当从价值上看有“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时,则,从财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商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上看时有“工人剥削资本家的剩余财富”——我称之为“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财富悖论”。其实这仍然是误解。由于没有系统地理解马克思,在某一些上进行所谓创新,常常会犯类似的错误。因此,解开这个所谓的“悖论”,我认为其实很简单:</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第一,直接来看,创造价值与创造财富其实是商品生产不可分割的两面,价值不过是用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财富而已。这一点可接下来看下面的简单说明。</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第二,谁剥削谁的问题不在于价值,而是剩余价值的归属或索取问题。说活劳动和物劳动共同创造财富没有错,因此说各有所得也没有错;甚至说两者共同创造价值和在价值上各应有所得也没有错。实际上,物劳动的所得就是它应得到价值补偿,因为它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或产价值中去了。在这里,物劳动并不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即使是物劳动本身,它也是活劳动创造的剩余或积累!——而且对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或资本来说,主要是许许多多工人活劳动积累的结果。当然,这个活劳动也包括资本家作为投资决策人和管理者(如果他还是管理者的话)的活劳动。在这里,资本所有者是双重身份,但并不能否定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资本家得到了绝大部分剩余价值,是对工人的剥削。</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第三,因此,从这里看,价值和财富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不可能将它们分裂开来,说从价值上讲,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价值;而从财富上讲,工人无偿占有物劳动创造的财富。其实,无论从价值还是从财富上讲,物劳动所创造的都得到了补偿,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同样的物劳动得到的财富的补偿也是增加的,这与工人同样的工资得到的财富增多是一样的。所以认为“如果工人的劳动不变,而生产力提高后工人消费的财富增加,那么工人一定剥削了资本家的财富”这种说也是非常简单的错误。</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因此,从方法上来看,《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思<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论》是很直观地将本来联系在一起的两方面分解,又将分解之后的两方面各取一部分,希望这两部分能一致联系起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我真是感到很遗憾,曹国奇是“硬造”出来一个所谓“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财富”悖论加给了马克思。</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8-3 22:37:00
如果说朱的观点有什么不对,那就是他用了一个“抽象”的财富概念---这必然会导致一个以抽象效用为基础的交换价值实体出来---也就意味他在两个在马克思那里不能共存的概念来解释由这两个概念同时使用所造成的问题---不管他怎么解释,都必然越说越乱呵呵---因为他已经认可了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当然也就不能解决任何由这两个概念同时存在所引起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3 22:39:00
我对老曹说的46卷很感兴趣,能明示具体位置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3 22:49:00
46卷下卷,大约二百多页,共三四十页。我有印象的是:(从合作看)每一个商品都是社会共同创造的,所以商品每一分子都是大家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3 23:06:00

我也送你点东西老曹呵呵

“最初一看,资产阶级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则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存在。但是,每个商品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商品首先是,按英国经济学家的说法,“生活上必需的、有用的或快意的某种东西”,是人类需要的对象,最广义的生活资料。商品作为使用价值的这种存在,和它的自然的、可以捉摸的存在是一致的。例如小麦是以种不同于棉花、玻璃、纸等使用价值的特殊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只对于使用价值,只在消费的过程中实现。同以种使用价值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但是它可能有多少用途全在于它作为具有一定属性的物的存在。其次,使用价值不不仅在质上是一定的,而且在量上也是一定的。不同的使用价值,按照它们的自然特征,具有不同的尺度,例如小麦论舍费耳、纸论刀、麻布论码,等等。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而这个内容最初同这种形式无关。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例如,这个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一颗钻石。从钻石本身看不出它是商品。当它作为使用价值时,不论是用在装饰方面还是机械方面,在娼妓胸前还是在玻璃匠手中,它是钻石,不是商品。成为使用价值,对商品来说,看来是必要的前提,而成为商品,对使用价值来说,看来却是无关紧要的规定。同经济上的形式规定像这样无关的使用价值,就是说,作为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只有当使用价值本身是形式的规定的时候,才属于后者得研究范围。它直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即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各种使用价值可以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它们成为同一交换量。因此,1卷“普罗佩尔提乌斯歌集”和8盎司鼻烟可以同一交换价值,虽然烟草和哀歌的使用价值不相同。作为交换价值,只要比例适当,一个使用价值和另一个使用价值完全同值。一座宫殿的交换可以用一定数量的鞋油表示。反过来伦敦的鞋油厂主们曾用几座宫殿来表示他们的大批鞋油的交换价值。因此不论商品的自然存在的样式怎样,不管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所满足的需要的特殊性怎样,商品总以一定数量彼此相等,在交换时相互替代,作为等价物,因而尽管他们的样子形形色色,却代表着同一个统一物。

使用价值直接是生活资料。但是,这些生活资料本身却优势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的生命力消耗的结果,是物化劳动。一切商品,作为社会劳动的化身,都是一个统一物的结晶。这个统一物即表现在交换价值中的劳动的特性,是我们现在所要考察的。”全集13卷--p15-p1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3 23:07:00
这是全集13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开始的一段话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