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环境呈现出不平衡特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全球经济整合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正在发展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必须尽快适应全新的竞争环境,如果继续延用以前的经营模式,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迅速退出历史的舞台。
我们承认各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企业常态的历史合理性,但随着时代的前进,环境的变化,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企业的常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做出变化,打破低层次的平衡状态,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平衡状态,使企业的动态平衡能力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企业所具备的状态,我们是不是可以称之为健康的企业常态呢。
①、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期企业低层次的动态平衡
从特定历史阶段企业忽视战略的历史合理性看现阶段应该把什么作为企业的常态。
在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战略缺失作为企业的常态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在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成功所需的要素组合不尽相同。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竞争的焦点是不断地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但在市场发展的初期,市场处于扩张阶段,各个行业都充满机会,对于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是尽快地找到各种必需的资源,在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利润的市场空间。
A、寻租阶段:分配型经济唱主角,管理粗放、战略缺失的企业常态具有历史合理性。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一个接一个的的在我国不断地被解除垄断,不少企业集团就是在追逐这样的机会中迅速做大。一方面,有着敏锐眼光的企业家捕捉到市场某个空缺获得暴利;另一方面,一些企业通过拉关系,找资源,这种关系寻租的能力不但是种各行业都通用的资源,而且具有延展性,今天可能进入外贸领域,明天就是房地产,后天也许就是制造行业,夫规律可循,却有利润可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行业能力并不重要,而是看其能否握有垄断性的稀缺资源,比如行业准许入的许可证。
分配型经济(寻租经济)的几种表现形式:
其一、市场准入许可的寻租:
例证一:自从汽车配额许可证诞生以来,其相关的寻租经济就一直存在。比如,一个大进口车经销商拿500辆车许可证所花的费用不到1万元,平均每辆车20元,基本可以忽略不记,但转手以过去的每辆车许可证1万元出售,可以赚490万;以现在的每辆车许可证10万元出售,可以赚4999万。
例证二: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工业和商业都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人为地把农民生产的粮食、棉花、原材料价格压低,在工业里又把上游产品的价格压低,这样就把农业和上游工业的利润挤到了商业,商业的国有垄断程度最高,所以国家可以在这个环节上把利润全部拿到自己手里,派作各种用途,而不能由私人合法地占有。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允许机关、事业单位办一点自己附属的商业,来为职工发放奖金、津贴和解决子女从农村回城的就业问题。由于商业的利润很高,谁能得到办服务公司或者开商店的许可,谁就可以赚不少钱,于是形成了”工农兵学商,一起来经商”的热潮。
例证三:以低价的调拨物资市场和高价的自由市场之间进行”倒买倒卖”,牟取暴利。这种”倒卖”活动的基础,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价格双轨制”。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重要物资都由国家在国有企业之间统一调拨,按统一规定的计划价格(调拨价)结算,企业赚与不赚、赚多赚少都是国家的,与个人没有直接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企业超计划的产品可以不按计划价格、而是按市场的协议价格自行出售。同一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往往比计划调拨价格高出很多。到了1985年,”价格双轨制”被规定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在”价格双轨制”下,调拨价和市场价差距悬殊,如果有人能够拿到低价物资,然后把它卖到自由市场上去,他就能获得暴利。比如说,那时候钢材的计划价格只有市场价格的二分之一,把调拨钢材卖到市场上去,就赚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开始时,人们把从事这种”倒卖”的人叫做”倒爷”,但是很快就发现,”倒爷”发财的秘密在于权力。没有权力,拿不到调拨物资的指标,就无法从事这种交易。所以后来人们就把从事这种倒买倒卖的人叫做”官倒”。
其二、生产要素寻租:
例证一:贷款。在计划经济时期,贷款利率总是定得很低,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下来。90年代初期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后,国家银行贷款的实际利率就变成了负数。这时向国家银行借钱实际上不但不用付利息,还拿到了倒贴。比如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是24%,你借了银行10000元,年利率为11%.由于纸币贬值,借钱时的10000元到还钱时应该值12400元,一年之后连本带利只还了11100元,所以实际上不但没有付利息,反而赚了1300元。当时银行的贷款总额是4万亿元,由这里每年产生几千亿元的巨额租金。
例证二:土地。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土地是计划划拨给国有企业使用的,不用算价钱。改革以后开始实行国家向使用者”批租”。批租通常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拍卖批租,另外一种是协议批租。90年代初期国家大规模批租土地,绝大多数地方都采用了协议批租的办法,批多少地,按什么价格批租都由行政领导说了算。有的地方原来已经建立了拍卖批租制度,这时也改为协议批租。在协议批租的情况下,关系好的、”有路子”的人能用低价批到好地,一倒手就能赚很多钱。如果能炒作起房地产泡沫,甚至第二手、第三手、第四手的人都能大发横财,直到最后一个倒霉的买主被套在里面。那时广西的北海市是一个批租土地、炒买炒卖房地产的热点城市,先后投入的全国各地的资金有几百亿元,造就了大批亿万富翁,也败坏了大量干部,泡沫破灭以后公共财富损失不计其数。
例证三:上市资格。上市资格是政府牢牢控制的稀缺资源,在以往那种极高的市盈率下,谁能获得上市资格,谁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拿到发展资金。企业以这样低的资金成本进入一个行业,在开始时自然势不可挡。
其三、财产关系的寻租:
利用转轨时期财产关系调整和变化的时机,对公共财产进行再分配。如通过国企改革,对国有资产进行再分配。
例证一:改革开放以后,允许超计划的部分自营,销售计划外产品取得的收入可以提成建立企业的“三项基金”(个人奖励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和生产发展基金);另外,企业被允许投资建立自己的“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产业”等等。这样,每个企业的财产都分为两个部分:属于国家的国有资产和属于企业的“自有资产”。两部分资产都是由企业领导人掌握的。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把”大金库”的利益输送到“小金库”去的做法,在一些企业“自有资产”的基础上,一些企业通过国有资产的再分配获得了发展空间。
例证二:“放权让利”的企业改革思路,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国有资产进行再分配提供了便利。
1988年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企业法》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解释为国家的所有权与由企业厂长经理代表行使的企业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的分离。这就为厂长经理按照自己的利益与意志处理企业财产提供了某些法律依据。
因而在这套体制下,一些国有企业负责人也可以利用处理企业财产权力,把一些国有资产分离出来,成立国有体制外的企业。
例证三:一方面,一些民营资本利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机会,低价获得国有资产; 另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负责人利用不规范的MBO,成为国有资产的事实控制人。
其四,垄断性分配经济:
一些行业利用自己在国内的垄断优势,在没有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获取高额利润。如电信、电力、金融、石油等行业,它们利用在行业内的垄断优势,不需要精耕细作就能够生存下来,而且大多都能以销售规模进入世界500强,它们在2004年世界500强的排名和在国内500强的排名如下:
国内500强排名 世界500强名 公司名称
1 46 国家电网公司
2 5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3 54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4 243 中国工商银行
5 24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6 241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
7 257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8 270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9 331 中国建设银行
10 358 中国银行
11 未入选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14 415 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15 412 中国农业银行
分配性经济的历史合理性:
寻租阶段企业的常态表现为:以资源优势支撑管理粗放、战略缺失的动态平衡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市场逐渐放开,很多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资源的控制和政府资源的寻租,而非市场竞争淘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的高速发展依赖国内巨大的需求市场及这一市场的高速增长,不需要进行精耕细作就能够在这一阶段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
所以,这一阶段的企业常态大多体现为以充分攫取资源为手段,在不断扩张的市场中获得巨额利润(短缺经济使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卖方市场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不愁有只愁无,只要有就能卖,企业不必担心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甚至连等外品都供不应求。企业每天考虑的是如何获得资源,快速扩大生产能力),经营与管理相对比较粗放,战略缺失。但这种企业内部能力明显失衡的部分则由分配型经济环境的资源获得优势所填补,所以,企业在寻租阶段仍然能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B、产品竞争阶段企业常态及其历史合理性(以上个世纪90年代为主)
寻租阶段的企业依靠资源维持平衡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面临失衡,因为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在原有资源优势即将消耗殆尽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利用资源优势化为产品优势,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空间。所以,从寻租阶段过来的企业,将面临这样的平衡转换:
以资源优势支撑管理粗放、战略缺失的动态平衡→以产品能力支撑管理相对粗放、战略体系相对不完善的动态平衡。
随着国内一些行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过渡,消费者开始有了选择权,对产品也有了差异化的要求,产品的知名度、产品的销售渠道、产品的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化,都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各种因素。
在这个阶段,凭着“一招鲜”的产品差异化竞争能力,在还不太成熟和理性的市场中,一些企业能够获得快速的发展,就能够从市场上获得巨额利润,在巨额利润迹象的驱使下,一些企业可能会忽略企业其它方面的内在能力,如管理能力、人才培育能力、企业文化影响力、长远的战略发展能力等,尽管这些内在能力比寻租阶段的企业内在能力已经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但在这个阶段,产品“一招鲜”的差异化竞争能力能够暂时弥补这些内在能力的不足。
所以,在产品竞争阶段的企业常态应该是有两种:其一是以产品能力支撑管理相对粗放、战略体系相对不完善的动态平衡。
其二是与现有核心业务相匹配的企业内在能力所维持的阶段性动态平衡。
这两种企业常态在这个阶段也同样具有其历史合理性。
那些从寻租阶段发展过来的企业,如果能够打破寻租阶段以资源优势支撑管理粗放、战略缺失的动态平衡,及时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过渡到以产品能力支撑管理相对粗放、战略体系相对不完善的动态平衡,就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发展。
有些企业看到了企业内在能力的不足,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内在能力获得了提升,形成了与现有核心业务相匹配的企业内在能力,在这个阶段能够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例证:如太阳神、万家乐、秦池等企业
C、全面市场竞争阶段的企业常态及其历史必然性
全面市场竞争阶段的第一个标志是中国绝大部分的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快速走向饱和经济,产能严重过剩的结果就是价格战,企业因此而进入全面市场竞争阶段;全面市场竞争阶段的第二个标志就是加入WTO,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走向与世界接轨的、全面竞争的市场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资源寻租和单一的产品能力已经无法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占有优势,企业必须思考自己现有优势失去后,企业如何才能持续目前与未来的优势,或者在没有明显优势的时候,设想如何获得核心竞争力来构筑未来的优势。
简单说来,就是企业是不是拥有“现有核心业务→增长业务→种子业务循环圈”相匹配的不断增强的企业内在能力。
而这些,必须依赖于企业整体运营能力的打造,依赖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体系的构建。
所以,这个阶段及以后长期的企业常态应该是:
从以产品能力支撑管理相对粗放、战略体系相对不完善的动态平衡。→
以长远战略发展能力来平衡发展中出现的暂时不平衡的动态平衡
这个种能够长期保持的动态平衡成为企业的常态,应该是进入全面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趋势
因为在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干预将会越来越少,通过寻租手段获得资源的优势将不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科技化、信息化将使企业单一产品的生命周期将越来越短,仅仅依靠过去获得成功、现在依然有一定优势的产品能力将会面临产品生命周期的考验。所以,建立系统的可持续的战略发展体系、并以此来构建企业卓越的整体运营能力将成为历史之必然,企业发展中的不平衡相对于长远的战略发展能力而言,都将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进入平衡的发展轨道上来。
例证一:北京首创集团在有着较强政府背景的情况下,虽然是依靠分配型经济成就了企业的初始大规模,但在首创集团成立后,开始脱离利用政府背景获得资源从而获得发展的模式,而采取了完全市场化的经营手法,从市场上获得资源,打造自己的产品体系和盈利模式,培养企业的战略发展能力,找到进入企业健康的常态——长期的动态平衡之“门”。
例证二:GE长盛不衰、每一个产业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背后,是GE各种资源能够实现有效组合和合理配置,战略体系中的每个战略举措,都有保证这项战略举措能够顺利实施的各种资源,包括它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能够迅速地为这项战略举措的实施有效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