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7962 14
2006-08-04

“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含义和应用

张国忠

在《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一文中,笔者提出了关于市场经济宏观运转的一个模型:

E(AD)——P×Q——Y(AS)——E(AD)

在这里,笔者把它正式命名为:“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一模型的含义和应用作一些说明。

在《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一文中,笔者对该模型是这样描述的:

“这是模拟现实宏观经济运转的一个基本模型。式中,AD为总需求,以买者购买商品时的货币总支出E来衡量,合并记为E(AD)。AS为产品的总供给,以生产者的产品销售总收入Y来衡量,合并记为Y(AS)。P为产品的价格,Q为产品销售量。”

“这一图式表示的是一个循环过程。总支出E(即总需求AD)使生产和出卖产品成为必要,产品的出卖(P×Q)形成总收入Y(AS),总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经过货币资金的安排和配置过程后,形成了总支出E(AD),总支出又作用于生产和价格(P×Q),如此循环不已。”

这个循环流转不已的过程,就形成了一个环形线,也就是“一线两段”分析模型中的“一线”。把这环形“一线”从E(AD)部分断开抻直,就是上面的形式。

这“一线”可分为两部分。

从E(AD)到Y(AS),即E(AD)——P×Q——Y(AS)为第一部分,它有两层含义。

第一,GDP(即P×Q)和总供求的关系。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值计算的总和。GDP是一个市场概念,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在市场卖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额或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销售额,即P×Q。GDP或P×Q是由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方面,企业生产产品要有成本,产品的价格不能低于成本,成本的高低影响到产品价格的高低。另一方面,企业要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来进行产量和价格调整,以消除生产和销售之间任何脱节——这就是说,需求的变动引起P和Q的变动。由于一国的总生产量受其由资源数量和技术条件决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制约,所以,由总需求变动引起的P、Q变动就与该国的资源利用程度有关:当一个国家的生产距自己的可能性边界较远时,总需求的变动主要引起Q的变动;而当一个国家的生产接近它自己的可能性边界时,总需求的变动主要引起P的变动。

第二,国民收入核算原理。把一国一定时期内各项最终产品的购买支出加总求出总支出即E(AD)的方法,就是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中的支出法;而把一国同时期内各项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加总求出总收入即Y(AS)的方法,就是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中的收入法。GDP恒等式就是总支出流量和总收入流量之间的恒等关系。因为买者的支出就是卖者的收入,这一恒等式总是成立的。在总支出流量(产品流量)中,除了用于消费部分外,其余都是用于投资;在总收入流量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就是储蓄。由此得出投资储蓄恒等式。从核算意义上看,任何时期内,实际发生的投资和储蓄必然相等。

“一线”中的第一部分,我们称之为“核算部分”,或称“核算段”。

“一线”中的第二部分,即Y(AS)——E(AD)部分。在《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一文中,这一部分被具体化为封闭型经济图式和开放型经济图式两种情况。为简明起见,我们以封闭型经济图式为例。该图式为:

Y(A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E(AD)

文中对此图式的解说是这样的:“在没有对外贸易的封闭经济中,厂商们的产品销售收入Y(AS),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居民个人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三部分。其中居民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又分别变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若政府收入用T(主要是税收)来表示,则初次分配的结果变为C+S+T。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政府收入变为政府支出(G),C+S+T经过再分配变为C+I+G。C+I+G就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用总支出(E)来代表,在图式中为E(AD)。” 这是个国民收入经过分配、计划、安排形成总需求E(AD) 的图式。“一线”的这个部分我们称之为“分配和总需求决定部分”,简称为“分配部分”或“分配段”。

在分配部分,C、S、T均由收入而来。我们按一般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算法,举个例子来说明。设收入Y=1000,税率为0.2,自发性消费a=100,边际消费倾向b=0.8,则T=0.2Y=0.2×1000=200,C=a+b(Y-T)=100+0.8×(1000-200)=740,S=-a+(1-b)(Y-T)=-100+(1-0.8)×(1000-200)=60,最后,C+S+T=740+60+200=1000=Y。这样,收入被个人、企业和政府等经济单位依据面临的经济状况及预期的未来变化趋势,按着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分配成C、S、T三个部分,我们称C为计划消费,S为计划储蓄,T为计划税收。在收入分配为C、S、T三个部分后,只有C仍是将要购买商品的货币量,而S和T则已变成不能直接购买商品的货币量,故称S和T为漏出量。

在分配部分,投资I和政府支出G仅在一定程度上受收入的影响。投资更主要地取决于投资者对投资的利益和风险的预期(凯恩斯学派认为,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政府支出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财政支出计划。这里,投资被称为计划投资,政府支出被称为政府计划支出。计划投资和政府计划支出是可直接购买商品的货币量,故称注入量。

在分配部分,由于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是由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基于不同的因素决定的,所以它们的相等是偶然的,而不相等则是经常的。同样,政府收支也是经常不相等的。在《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一文中,分析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数量关系时说:“I=S,储蓄恰好全部转化为投资;I<S,出现流动性滞存,或称为货币滞存、资金滞存;I>S,利用过去的剩余储蓄或有新的货币发行。”在分析政府收支的数量关系时说:“G=T,财政收支平衡;G<T,财政盈余;G>T,财政赤字。”由于I和S可能不相等,G和T可能不相等,所以作为C、I、G总和的E(AD)与作为C、S、T总和的Y(AS)就可能不相等。

现在我们把“一线”的两段连起来,组成完整的“一线”,见下面的图式:

E(AD)——P×Q——Y(AS)——C+S+T——C+I+G——E(AD)

图式中,从E(AD)到E(AD)为完整的“一线”。从E(AD)到Y(AS),即E(AD)——P×Q——Y(AS)为核算部分或核算段,从Y(AS)到E(AD),即Y(AS)——C+S+T——C+I+G——E(AD)为分配和总需求决定部分或分配段。这就是完整的封闭经济中的“一线两段”分析模型。

需注意的是,“一线”是一个环线,没有开始,没有结尾,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不断运动。环线上的不同经济单位、不同个人、不同企业,会同时处在运动的不同阶段上,他们的活动是交错的,不同的活动“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并存”。但在每个时期,其活动的量是可以度量的。

《老子》上说,“上善若水”。宏观经济会不断地流转,GDP会在流转中增大,经济质量会在流转中提高。

上面我们提到,在分配段,作为分配和计划结果的E(AD)可能与分配前的Y(AS)不相等,这种不相等就导致GDP的增大或缩小。在分配段中,⑴、若I+G>S+T(注入量大于漏出量),从而E(AD)>Y(AS),则总需求会拉动P×Q,使GDP变大;⑵、若I+G<S+T(注入量小于漏出量),从而E(AD)<Y(AS),则P×Q从而GDP会因需求不足而变小;⑶、若I+G=S+T(注入量等于漏出量),从而E(AD) 恰好等于Y(AS),P×Q从而GDP会保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GDP不再变动的状态被称为宏观经济均衡,I+G=S+T被称为三部门经济即封闭型经济的宏观均衡条件。宏观经济均衡时的GDP被称为均衡GDP,它是分配段中注入量和漏出量相等时实现的GDP。

在分配段,E(AD)= C+I+G,而C为从Y中扣除税收和储蓄后的剩余,即C=Y-T-S,所以,E(AD)=(Y-T-S)+I+G,这样,政府通过影响S、T、I、G四个量,就可影响E(AD),进而影响P、Q或GDP。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一文中关于需求管理的内容。

政府通过影响E(AD)来对GDP施加的影响是有限的。一国的真实GDP(实际GDP)以该国的潜在产量为最高界限,而潜在产量由该国的资源禀赋和资源产出率决定。改进产权和交易制度,实现生产上的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是增加一国真实GDP和提高经济质量的更有效的起长期作用的因素。

在现行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在前后不同的地方,反复地用文字语言讲储蓄投资恒等式与作为宏观经济均衡条件的储蓄和投资相等的区别,讲核算与均衡的区别,但这部分仍然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不弄清这个区别,国民收入决定、乘数、IS-LM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等都难以理解,这里是理解全部宏观经济学的枢纽。现在,有了“一线两段”分析模型,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二者间的区别:I+G=S+T和Y=C+I+G这两个式子,在核算段,指的是储蓄投资恒等式和收入支出恒等式,而在分配段,则指的是宏观均衡条件(在分配段,若I+G=S+T,则必然得出Y=C+I+G)。这个问题可轻而易举地解决,自然,收入决定、乘数、IS-LM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等理解上的困难,也不存在了。

注释:

①、为避免误会,应明确经济学中的投资和储蓄概念。在经济学中,投资仅指企业购置厂房设备、个人购买住宅和企业存货投资。储蓄是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储蓄=收入-消费。像购买债券、股票、保险单等,在经济学上属于储蓄,不属于投资。

②、在通行教材上,仅有居民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的经济均衡条件是:S=I;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在内的三部门经济(封闭型经济)的均衡条件是:S+T=I+G;包括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在内的四部门经济(开放型经济)的均衡条件是:S+T=I+G+(X-M)(其中X是出口,M是进口,X-M为净出口)。如果仅看这些等式,而不标明是在核算段还是在分配段,读者很难分清它们是储蓄投资恒等式还是经济均衡条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5 7:57:4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8-6 20:27:00

两部门经济中的“一线两段”分析模型

张国忠

两部门经济是仅有家庭和企业的经济,其“一线两段”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E(AD)——P×Q——Y(AS)——C+S——C+I——E(AD)

其中,E(AD)——P×Q——Y(AS)为核算段,Y(AS)——C+S——C+I——E(AD)为分配段。

现在我们举例用这一模型来分析一下国民收入决定和乘数问题。

在分配段中,Y(AS)=C+S=100,其中C=a+bY=10+0.8Y=10+0.8×100=90S=-a+(1-b)Y=-10+(1-0.8) ×100=10,当I=10时,I=S,注入量等于漏出量,E(AD)= C+I=90+10=100= Y(AS),总需求等于原来的P×Q,经济总规模不变,处于不再变动的均衡状态。

现在假设由于投资者前景看好,投资由10变为20,则在分配段中,IS,注入量大于漏出量,E(AD)=C+I=90+20=110E(AD)大于分配前的Y(AS)110100,总需求大于原来的P×Q,会带动PQ上升,使Y(AS)由原来的100变为110。接着,已实现的110的收入又要分为CS两个部分:C=a+bY=10+0.8Y=10+0.8Y=10+0.8×110=98S=Y-C=110-98=12。设投资不变仍为20,则投资(为20)仍大于储蓄(现为12),注入量仍大于漏出量。新的总需求为E(AD)= C+I=98+20=118E(AD)大于分配前的Y(AS),新的总需求大于原P×Q118110,总需求仍会带动PQ上升,使Y(AS)110变为118……在bI不变的条件下,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随着Y(AS)变大,作为Y(AS)分配结果的CS也变大。当S=I,即当S也变为20时,漏出量和注入量相等,E(AD)= C+I= Y(AS),经济规模不再变动,达到稳定不变的均衡状态。

当达到均衡,S=I,即-a+(1-b)Y=I时,Y=(a+I)/(1-b)=(10+20)÷(1-0.8)=150,这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公式Y=(a+I)/(1-b)就是bI不变条件下的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计算公式。

在分配段,当S=I时,得:Y(AS)= C+I,这就是均衡的另一个表达式。把C=a+bY代入Y(AS)= C+I式,同样会得到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Y=(a+I)/(1-b)

本例中,投资由10变为20,增加了10,由此使国民收入Y(AS)100变为150,收入增量为投资增量的5倍,这就是投资乘数。在收入决定公式Y=(a+I)/(1-b)中,以I为自变量,求Y关于I的导数,得:dY/dI=1/(1-b)。这就是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本例中,dY/dI=1/(1-0.8)=5,投资乘数是5。在均衡收入为100时,若投资由10变为5,投资小于储蓄,注入量小于漏出量,经济就进入了多轮的规模收缩过程,直到S=I=5时达到均衡状态。新的均衡收入为75。均衡收入减少量是投资减少量的5倍,与投资乘数计算结果相同。

在本例中,设人们更加节约,比如b变为0.6,则由最初收入100C=10+0.6Y得:S=30。若投资为20,则储蓄大于投资,经济进入累积的收缩过程,储蓄随收入而减少。当S=I=20时,经济达到均衡状态,新的均衡收入为75,小于最初的100。这就是“节俭悖论”,既节俭反而使人们的收入减少。

本例中,假定在经济收缩或扩张过程中bI不变,这是“便于处理的”,但并不是真实的。bI并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保持不变。b取决于消费者的信心状态,它由消费者信心指数来衡量。I取决于投资者信心状态,它由投资者(生产者)信心指数来衡量。这两个指数不是固定不变的。在bI可变的情况下,对经济规模的变动,就只能逐期具体地分析了。

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的分析与此类似,从略。

文中所举例子来源于张国忠:《收入决定的动态分析》,发表于《金融理论与教学》杂志2005年第1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2 11:24:5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1 07:48:00

应用“一线两段”分析模型,可以避免如下的错误:

“当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正好等于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量时,可以说这一企业的生产处于供求平衡状态。同样,当一个社会所有企业的生产即总供给等于该社会全体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时,就可说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Y=C+I。公式中的CI,代表的是家庭和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投资。”

我们举例来说明这段话的错误。

两部门“一线两段”模型为:

E(AD)——P×Q——Y(AS)——C+S——C+I——E(AD)

在分配段中,设Y=100,它分为CS两部分:C=a+bY=10+0.8×100=90,S=Y-C=100-90=10。设I=20,则E(AD)=C+I=90+20=110。结果,E(AD)使P×QY(AS) 扩张,也变为110。从核算段来看,Y(AS)= C+I=90+20=110,按上述说法,实现了宏观均衡,Y(AS)110的水平上不再变动。但在分配段中,110Y(AS)要分为CS,其中C=a+bY=10+0.8×110=98,S=Y-C=110-98=12。若I仍为20,则新的E(AD)=C+I=98+20=118,E(AD)大于Y(AS),经济将扩张。Y(AS)= C+I=110并非均衡值。

所以,一定要注意,Y=C+I,若在核算段上,则不是均衡条件,而若在分配段上,则一定是均衡条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6 8:51:1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6 08:53:00

宏观经济学的各部分在“一线两段”模型中的位置

张国忠

这是一个四部门的“一线两段”模型:

E(AD)——P×Q——Y(AS)——C+S+T——C+I+G+(X-M)——E(AD)

宏观经济学教材中的各部分,在这个模型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⑴、国民收入核算。这个内容通常是在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第一章。毫无疑问,这个问题在核算段E(AD)——P×Q——Y(AS)中解决。

⑵、收入——支出模型。这是宏观经济学教材中的三大模型之一,它研究总需求决定和国民收入均衡问题,在分配段解决。

⑶、ISLM模型。这是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第二大模型。它在收入——支出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对货币供求的分析。收入——支出模型是分配段的内容。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原因很简单,货币首先是商品交易媒介,然后才因是商品交易媒介而具有资产意义),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收入,因而货币供求分析无疑是分配段的内容。

⑷、ADAS模型。这是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第三大模型。它研究总供求与价格水平的关系,研究的内容是E(AD)——P×Q——Y(AS),属于核算段的内容。

⑸、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研究收入分配中的T的规模和结构,也确定政府支出的规模和方向,属分配段无疑。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也属分配段无疑。对外经济政策研究进出口、利率、汇率等问题,主要属分配段,也有部分核算段问题。

⑹、通货膨胀和就业分析。研究的是E(AD)——P×Q——Y(AS)内容,属核算段。

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涉及包括核算段和分配段在内的整个环线问题。既有需求因素,也有供给因素,而且主要是供给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6 14:29:00

中国的SB出不完,对此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0 12:47:00

SB是什么意思?这篇文章有什么问题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