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是用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巧妙而神奇的方式、方法。世界上存在三种智慧:一是适应世界的生存智慧,二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智慧,三是解释说明世界的理论智慧。第一种智慧各种生命都有,第二、三种智慧为人类独有。
说明:一般而言,意识(认识)不能也不必完全符合自在事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意识(认识)能反映事物动变的主要和基本趋势、揭示其主要的和基本的构成、揭示其主要的和基本的关系、揭示其主要的和基本的过程,从而能有效地指导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就可以认为其是正确的、先进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下,才需要意识(认识)缩小误差范围、提高其精确度(精细度、精准度)到一定水平。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人的两大本质能力之一。实践的首要特征是客观物质性,本质特征是能动改造性(变革性),重要特征是社会历史性。
说明:(1)实践是物质性的人在意识的指导下借助一定的物质工具作用于物质对象以引起其物质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的过程,是物质性的活动,也是积极能动的、带有主动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2)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人类独有的两大本质能力,是人区别于万物、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据。
(3)实践,特别是成功的实践,一般不是单个人零散的、孤立的、随意的、盲目的进行的,而是与其他人和物相互联系、联结着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理论指导的,概而言之,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系统地进行的,或者说其本身就是某种“自觉(自为)”的系统工程。——社会历史越是向前发展,这一点也就越明显、突出。
3、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实践生智慧,实践蕴理论,实践育成功。——无实践则无衣食之来源,无实践则无手脑之锻炼,无实践则无身心之提升,无实践则无工具之更新,无实践则无物品之繁盛,无实践则无认识之拓展,无实践则无事业之成功,无实践则无社会之进步,无实践则无文明之发展。
4、实践的基本形式为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改造社会的人际(群际)实践、改造自然或社会的科学实验。除此之外,凡是人开展的、能够改变客观事物的属性、性状以及改变其存在和动变的样式、形态、关系、趋向、过程的物质性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
说明:自在存在(此在、曾在、可在、联在)及其属性和动变规律是人化存在(觉在、测在、拟在、造在)及其属性和动变规律的基础,人化存在实际上是自在存在对实践中的人的展现形式及其“转化”形式。始终正确区分二者,不将人化存在与自在存在等同、不以人化存在取代自在存在,是唯物主义对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始终要求人化存在体现或符合自在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令人化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人、物相互作用-改变)“改造”自在存在,是辩证法在认识论中的体现。
5、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归宿;另一方面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推动或阻碍实践发展。
具体关系和过程如下:
(1)实践(人有意识地与物相互作用-改变)——(人的感官)→感性认识(感觉、知觉、直觉、印象、表象、经验)——(思维)→理性认识(知性: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辩证思维、模拟建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指导、接受检验)→实践。
说明:①认识的途径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的来源,归根到底而言,是且只能是实践;实践一方面为认识提供新问题和新要求,另一方面为认识提供新的工具并锻炼提高人的认识能力;通过实践可以把人对事物的认识和事物在与人相互作用-改变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可以检验、深化、拓展、丰富、完善、推移、发展认识;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进一步应用于实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指导、推动实践发展,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制约、阻碍某些实践。②一般而言,实践先于理论,但往往出现的首先是萌芽的、雏形的、“盲目”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实践,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意义上,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系统化的)革命的实践、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系统化的)正确的实践、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系统化的)科学的实践。人的认识,特别是理论性的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指导作用甚至巨大的反作用,一般而言,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对其产生误导和阻碍作用。③真理(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真理构成的体系)是客观的,因而是有绝对性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是有相对性的;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绝对性和一定条件下的相对性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而不容混淆;随着条件的变化、发展,相应的真理和谬误也可以发生某种相互转化;但真理没有也不会被推翻,而是在不断地丰富、发展、超越自身;真理、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且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不断推动实践(和认识)发展。⑤厉害的感觉、知觉、直觉能够“洞见”事物的真相、真理;印象、表象、经验是相关感知觉的“总和”或“整体”;正确的知性认识是科学理论的“基本构成单元”;正确的辩证思维是相关科学理论的“融会”与“综合”;正确的模拟建构则是现实的“虚拟再现或再造”。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集中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实践的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的发展永无止境,真理的发展也永无止境。⑦人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投身实践、发展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认识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改造世界和人本身,在实践中创造美好的生活、开拓美好的未来。
6、人的感官对外物的直接“映象”,即感觉;人脑对感觉的“反思式”把捉,即知觉;在一定感知的基础上,人脑对对象的关键、重点、本质的“直接洞察”,即直觉;对对象的综合性反映,即印象;对对象的整体性把握,即表象;对过往“经历”的事物和过程的反映和把握,即经验。
感官对外在现象、关系、过程的“反映”,即感性认识;在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有逻辑的提出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即知性认识;对事物相关的各种知识进行辩证综合、对对象进行模拟建构,即理性认识。
只有“主观感受”而无理论支撑的认识,即意见;有一定的理论支持、支撑的认识,即观念;植根于一定的思想体系上、作为其概念结晶的认识,即理念;经得起实践检验、验证的认识、理论,即知识。
知性认识已经深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辩证把握事物的诸本质和诸规律。——在某种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关于事物的关系、条件、动变和发展的科学。
7、感性认识为什么重要?
(1)感性认识涉及事物相关的大量信息,特别是关于事物的特征、结构、关系、属性、功能、作用以及其生存、动变、发展的条件、环节、过程的大量信息,因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事物、把握并利用其本质和规律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基础、重要途径。——离开感性认识谈认识,只能是模糊的、空洞的、混沌的、混乱的、易变的和多变的。
说明:本质是指事物内在的、稳定的、根基性的内容以及支持、支撑其生存、动变、发展的基本结构、基本关系、基本过程等所构成的整体、总体。
(2)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端,是认识的准备阶段、初始阶段、低级阶段,是认识形成和发展的必经阶段。
(3)感性认识不能限于一人、一事、一地、一时,而应当是持续的、反复的、大量的、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以尽可能增加其丰富性、翔实性、完备性。
8、理性认识为什么重要?
(1)理性认识涉及事物的整体、全体及其内在构成、内在联系、根本属性、根本趋向、本质关系、必经过程、必然结果等,因而更深刻、更全面、更稳定、更有指导意义。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代表人类认识所达到的高度、取得的成果。
(3)正确的理性认识、科学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可以让更多人类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取得成果,推动人类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更多、更大、更好的成就以造福人类社会。
9、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决定力量。——英雄人物(杰出人物)是人民之海中产生的巨浪、高浪,是社会历史的催化剂、助产士、导流渠或拦路石。
10、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基石。处理好社会生产实践,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其中,生产力侧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生产关系侧重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一般而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状况决定性质、变化发展决定变化发展),生产关系有相对独立性(不完全同步、具有反作用)。
11、经济是人类社会大厦的基础、基石,政治、法制、军事、宗教、道德、文化等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中最重要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上层建筑中最重要的是政治、法制和军事。一般而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状况决定性质、变化发展决定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有相对独立性(不完全同步、具有反作用)。
12、从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角度看,人是可以分为许多的阶级、阶层、集团、集群的;其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其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其他关系一般以常见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或模板,并往往最终落实为(可归并入)相应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关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