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06 0
2011-02-17
一部精心创作

——评杨斌林著《再生产平衡表研究》


南开大学经济系  魏埙


今年4月间,我参加了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当时,到会者向大会提交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有一本杨斌林先生著的《再生产平衡表研究》。会后,我出于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兴趣,反复阅读了这本书。该书篇幅不大,算不上什么洋洋巨著,但内容丰富,有见地、有新意、深入浅出,运算精细,给人以启迪,堪称为一部精心创作。
首先,从该书的《前言》中得悉,杨斌林先生是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1988年)年轻学者。他是计划统计专业的,学过棋盘式投入产出表。该书的第四象限是个空白,他带着要填补这个空白的想法系统深入地学习了《资本论》,先学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然后学习第一卷,以后再学第三卷。在学习中,他把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同他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从市场经济的实用性出发,对再生产平衡表进行了艰难的探索。这期间,他公开发表了有关这方面的论文若干篇。这本书就是他带着问题学习《资本论》的成果,是把他的专业知识同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结合起来的结晶。今天,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受到西方经济学极大冲击的思潮下,一个年轻的理论工作者竟如此孜孜以求地学习《资本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于,它把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再生产图式转换成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再生产平衡表,并把数学引入其中,把两大部类组合为若干分部类,同国民经济诸部门紧密联系起来,把与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的运行有着直接和紧密关系的各种因素,例如价值和价格的变化、国民收入的分化、财政金融、货币信贷、外贸等,加进平衡表,从而大大充实了社会再生产图式,使之具体地付诸实践。这是作者的一个科学创举。
作者明确地把三个规律作为他的再生产平衡表的理论依据。这三个规律是:(1)货币回流规律,即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生产者预付在流通中的货币,在商品流通正常进行的情况下,会回到他自己手里”;(2)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律,也即社会总劳动要根据社会对产品的需要相应地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中去;(3)同步增长规律,即从长期平均趋势来看,两大部类的生产是同步增长的。根据作者举例计算,两大部类生产年增长都是10%。这种归结具有一定的新意。
书中分别各用了一章对《资本论》第二卷有关的某些理论问题,例如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及清理所谓三角债的方法等;与《资本论》第三卷有关的某些理论问题,例如从商品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纯粹流通费用和商业利润问题、利息和信贷平衡问题,以及绝地地租问题等,用再生产平衡表进行了研究,分析论述虽然比较简单,但它还有一定的启发性。
书中专用一章论述了再生产平衡表同以往几位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再生产平衡理论的继承、发展、借鉴和批判的关系。这些经济学家及其再生产理论有:爱尔兰银行家康替龙关于土地所有者、租地农场主、手工业者三角交换关系;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者、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马克思用来代替魁奈经济表的社会再生产图表;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表;挪威经济学家约翰森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等。论述虽然比较简单,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
最后,作者还就与再生产理论有关的一些其他问题,例如两部门经济与两部类经济的比较、固定资产应该是中间产品、折旧基金不是积累基金、固定资本的特殊回流、加速原理的错误所在、乘数原理的错误所在、萨伊定律的错误所在、斯密教条批判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作者还提出了十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国民经济预警系统、经济控制论、科学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短缺经济学、
C+I=C+S
IS——LM模型、线性支出矩阵、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社会核算矩阵。书中只是提出了问题,未作任何论述。

该书如上的优点和特点是主要的。不过,还有几个问题将与作者在其他地方商榷探讨。

本文发表于《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收入本书时有删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