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追寻其实是对人的本质,人的存在意义、人的精神家园以及世界本源的追寻。
人类面临着自身生存的共同命题,人的本质存在和自然存在构成人的生存的矛盾。本质存在是人的形而上的本真存在,然而由于人的心物二重性,作为动物的人的种种欲求,使人的诸多行为偏离或切近人的本质,成为具体现实的人,本质是一系列要素的组合,人的种种生存状态构成人的生存表象,而这些表象背后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促使这个世界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因,人的内心世界是无法窥视的,只有通过各种表象略见一斑。这就更难从人的具体生存状态去概括人的本质。各种宗教对人本真存在的种种描述是浮光掠影的,他们以虚幻的理想人的形象,俯瞰大地。对现实人做了善的要求,尽管神的故事很生动,但虚构与真实本身就有一定距离,况且本真存在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和人为性,所以神的形象永远也不能概括人的本真存在。因此,要追寻人与自然的本源必须立足于现实的这块地。
“后现代”对本质是否定的。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如一团乱麻,存在就是存在,没有本质可言,虽然他们的推论有其自身的理由,但作为具体存在着的人的生存,肯定有其最佳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肯定与其存在之核相切近。因此古往今来无数哲人孜孜追寻,以寻找生命的本真。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是因为对本真的追寻,使人生更具魅力。如果一个人漫无目的浑噩活着,这种活法也太缺少生存的诗意。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这种诗意的栖居其实就是让心灵充满艺术的氛围。现实的困顿使人倍感生存的茫然,他们渴望看到生存的光明,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这唯一的一次生命应该活得明白些,有价值,有意义些。于是就有了生命的追寻。人们之所以渴望知识,是因为知识能够使人更切近生存的艺术。一个具有审美趣味的人仰望星空,星空就是充满浪漫色彩的神话和传说,而一个感觉迟钝的人抬眼看到的只是星星和月亮。对生命本真的追寻也许没有结果,但追寻本身就是使人生更具魅力。生命的本质就是追求本质的过程。执着的追寻使人的心灵更加充实——怀着满腔的热情去为一个充满魅力的目标迈进比没有目的的颠沛流离更充实,更有价值。“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人们对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的寻找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动物是靠自然本能生存,自然存活就是它的生存状态,而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和生命意识的人,渴望超越自己的动物属性而成为具有精神追求的人,使自己活得更有质量。量。存活在温馨的精神世界里,人的灵魂才得以安顿,漂泊的游魂才有了归宿。这样才活得更自足。同时,人们在生命追寻过程中,通过对生存的理性思考和鉴别,使自己的行动和选择更具有合理性和合目的性。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其实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是一种人生,是一种生存智慧。人通过智慧之思,使自己的行为更自然、更合目的性。从而达到人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境界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人人都是哲学家,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经过理性思考之后自我选择的结果,所以,人无高下之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对生命之核靠近的程度。以此观之,也许老子更切近核心,而孔子还有一步之遥。因为老子的自然哲学使人的心灵更接近自然状态,而孔子还在追逐功名利禄的尘土飞扬的人生大道上奔波。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以自然为观照,参悟出自然之理:自然万物一切都是依其内在的生命意志自然运行,一切外在力量只能暂时改变它的外在形态而不能改变其内在意志,《周易》对自然本源的解释是:“天人合一”,同出一源。它把人和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周易》认为:人是自然一元,它天然的承载了自然的各种禀赋,所以具备了自然的各种属性。天人相应,物我合一,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之规律都可以推理到人事之中去,于是演绎出了六十四卦,其实也就是自然界64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天行有常,而和这些自然之物具有相同禀赋的人的属性和运行之道也是一致的。中国古人对自然的领悟和对人事的推理不仅在哲学,而且医学,武术……都以自然为本进行仿真处理,中国古人和自然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联系,依据自然之道,化解自然矛盾,这种朴素的自然主义思想,确实超乎科学的朴素而又把握了自然之真。这也是东方神秘主义的魅力之所在。西方科学虽然发展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但它却只能在自然的表象上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描述,测量。但永远也找不到自然的奥秘。而中国人却早已把自然之理运用到了自己的生存实践。老子以自然为鉴,描述并身体力行了自己的生存哲学:自然是万物之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的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之理自然而然的存活,只有在这种自然的生存状态下,人才能活得温馨自在,这就是人的本真状态,一切嵇越自然之道的行为都是对生命的摧残。而孔子虽然以老子为师,却开辟了另一种人生模式:融入社会,在这个充满人的世界努力奋斗成就人生大业。他的以道德教化拯救世界的思想激励人们去为生命的荣耀奔波,修身齐家安天下,老子颐养了人的天性,孔子是对这些天性的损耗。一阴一阳之谓道,人世沧桑,各具风采,正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为中国人的生存探索出了两种模式:出世和入世。而这两种生存模式不是截然对立的,他们随时还可以沟通互动,灵活运用: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官不成做隐士,修身养性度残年,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是绝妙的。
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哲学作为对人的精神家园的的寻找,是人类所共有的生存命题。由于人的生理,心里的相近性,人类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也是一致的。哈姆雷特和贾宝玉虽然生活环境不同但他们面临的选择的痛苦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西方人把把哲学写成文字而中国人更多的是行动,所以中国哲学是行动的哲学。它虽然没有西方人洋洋万言的巨制宏著,却早已在行为上身体力行的实践着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拥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知行合一的哲学是一种早熟的哲学。
人和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动物也有生存的智慧,但动物的所谓智慧是依靠其自身的本能对外界环境刺激反映,而缺少能动的理性的判断、选择。动物的本能就是无目的的活着,它不会考虑生命的意义,活着的价值……,而人作为一个会思考,能选择,具有创造本能的动物,它能以其智慧对其生存环境进行理性的适应或改造,使自己的生存环境更美好或更适宜自己的心理需求同时他还不断地追问天地,寻求生命的道理。这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人生如漂浮在茫远海洋上的一棵草,大多充满了悲剧色彩,正是人的这些忧患意识,使人能够与其外在环境抗争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诗意温馨的空间,使自己的灵魂得以安顿和欣悦。这就是所谓的“诗意的栖居”。人的生存智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面临的诸多生存问题的处理上。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性处理,使自己的生命显示出生存的智慧。
我是谁?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都在寻找人的本真存在,描述“真人”的形象。其实,“真人”只是一个概念,因为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其内涵各异。不食人间烟火只是神的形象,作为动物的人的种种欲望是构成常人的基本属性,我们把欲望分为无害欲望和有害欲望,一切有益于自身发展而无损于他人的欲望,是无害欲望,正是这些欲望的存在促进了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人们在无害欲望的支配下从事某些活动,产生一定的效果,使自我生命显示其价值。有害欲望是只有益于自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欲望。对欲望的评价,是以是否有损他人利益为度,人的各种欲望,只有在付诸实施后才能判定其利害。有害欲望使人远离其“真”,无害欲望是人接近真,而作为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在理性与冲动面前很难把握自己,这就需要人启动自己的生存智慧,对这些欲望作出理性的分析,并通过自我价值评价,对自己的某些欲求进行合目的选择,有些时候由于人自身能力、修养、智慧程度的限制,一些人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对人的一些智慧的缺失和人性的弱点的默认。人走向他的本真永远是一个过程。人的种种活动其实都是在生命之核的周围旋转,时而切近,时而远离,但很难达到它的核心。
由于人的生存前景晦暗不明和对自身生存价值的迷失以及现实生存的困顿,人常常会陷入孤独、无援,空虚、迷茫的境地并产生虚无主义的生存理念:人如匆匆过客,赤裸裸来,赤裸裸去,人生没有答案,活着毫无意义。诚然,作为一个生者,人时常会感受到生存的无奈甚至会产生对生之绝望。这正好证明人是一个对自身期望值很高的动物,它不甘寂寞,渴望崇高,渴望完美。一心向善的本能使他需要显示出做人的尊严。这就是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人之所以昄依宗教的原因:渴望灵魂的澄澈透明和生命的丰盈自足。但现实的不完美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只有在神的灵光的沐浴下他才能得到心灵的慰藉。但作为一个具体的,平凡的的普通人,我们在平淡的生活里不难发现“活着”的乐趣:走进自然,沐浴着一片阳光,人会感受到瞬间生命的温馨;几室同堂,会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为了实现某种目标为之努力,还能感受到亢奋的激动……人生的意义其实就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人的每一个善意的行动都会产生一各美好结果,这种结果就体现了人的生命的价值。人对自身价值的认定是一个客观而又要切合实际的价值判断,它不一定要用“惊天动地”来衡量,生命的成功和乐趣,其实还可以通过一些细小的“顶峰体验”来实现。伟人自有伟人的荣耀,凡人亦有自身的乐趣。如果说自然、社会是一个硕大的平台,人,尽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其存在的价值。蓝天下的播种,总能收获阳光,即使阳光稀薄,但在心中仍有一缕欣悦,人在生存场里的每一点付出都会得到一定的回报,这就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人生的意义也就在这里。
《亚伯拉罕的故事》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上帝赐给了亚伯拉罕一个儿子以撒,有一天上帝要求亚伯拉罕把儿子杀死。面对至高无上的上帝和自己心爱的儿子,亚伯拉罕陷入了深深的选择的痛苦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亚伯拉罕的困惑”:服从上帝,将失去自己百岁才得到的儿子,保护儿子,他将逆忤至高无上的上帝。何去何从他无可决然。在经过长久的灵魂折磨之后,他选择了上帝。就在他举起匕首刺向自己的儿子的喉咙的时候,上帝的使者显身阻止了他,并说这是上帝考验亚是否对上帝忠诚。这里先不去谴责上帝的伪善和残酷:为什么要给人类制造这样大的难题?也不说亚伯拉罕的迂腐和犬儒:宁肯献出自己的亲骨肉,也要表示对并不存在的神灵的效忠。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选择的困惑。
生命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生面临着诸多困惑和走出困惑的路径,因此他必须选择。鱼与熊掌,上帝与凡俗,事业、家庭,婚姻……,人只有在不断地选择中才能给自己的生命寻找机会,因此,选择是一个无奈而又充满希望的过程,如果生命的程序如马路一样清晰可辨并且有路可循,那么,人的生存就容易得多了。遗憾的是,生存之路迷雾般模糊不清,人对自己的每一次行动都必须对自己负责的作出理性的选择。正如亚伯拉罕的杀子报恩:感恩图报也许会给他的灵魂带来安慰,但是失去儿子的伤痛让他痛不欲生。但在人与神之间,他必须选择其一,这就是选择的残酷性。熊掌与鱼二者不可兼得,当你得到什么,必定会失去什么,绝对的拾馅饼式的选择是不存在的。这就造成了选择的艰难,如果选择失误就会给人的生活造成更大的困难。因此,人的生命更多的是在何去何从中徘徊。上帝的隐遁,生存的困厄,为人的选择提供了诸多可能,再没有绝对权力可以左右人的行动,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存逻辑,确定自己的人生。面对选择,人应该以自己的价值标准确定自己的取舍,哪种选择更有价值,更适合自己的生存?这是作为选择主体的人自己的事情。人类价值体系的缺失。严重地困惑着人的生存!人在生存路上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人必须重塑价值,为自己的生存确定明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