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我们已经看到,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本质的新的充实。在私有制范围内,这一切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每个人都在千方百计的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因此,随着对象的数量的增长,压制人的异己本质的王国也在扩展,而每一个新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人作为人越来越穷,他为了占有敌对的本质越来越需要货币,而他的货币的力量恰恰同产品数量成反比,也就是说,他的贫穷随着货币的权力增加而日益增长。---因此,对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生产的真正需要,并且是它所产生的唯一需要。--货币的数量越来越成为它的唯一强有力的属性;正象货币把任何本质都归结为它的抽象一样,货币也在它的自身运动中把自身归结为数量的本质。无限制和无截至成了货币的真正尺度。
甚至从主观方面来说,这一点部分地表现在:产品和需要的范围的扩大,成为非人的、过分精致的、非自然的和臆想出来的欲望的机敏的和总是精打细算的奴隶。私有制不能把粗陋的需要变成为人的需要。它的理想主义不过是幻想、奇想、怪象;没有一个宦官不是下贱地向自己的君主献媚,并力图用卑鄙的手段来刺激君主麻痹了的享乐能力,以骗取君主的恩宠;工业的宦官即生产者则更下贱地用更卑鄙的手段来骗取银币,从自己的按基督教义说来应该爱的邻人的口袋里诱取黄金鸟(每一个产品都是人们想用来诱骗他人的本质,他的货币的诱饵;每一个现实的或可能的需要都是把苍蝇诱向粘竿的弱点;对社会的、人的本质的普遍剥削,正象人的每一个缺陷一样,是同天国联结的一个纽带,是使僧侣能够接近人的心的途径;每一个急难都是一个机会,使人能够摆出一幅格外殷勤的面孔来接近自己的邻人并且向他说:亲爱的朋友,你需要什么,我给你,而必不可缺的条件,你是知道的;你应当用什么样的墨水给我写字据,你也是知道的;既然我给你提供了享受,我也要敲诈你一下),---工业的宦官投合消费者的最下流的意念,充当他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牵线人,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窥伺他的每一个弱点,然后要求对这种殷勤的服务付报酬。
1844年经济学手稿--72版全集42卷p132
多看看原著吧,用马克思的逻辑规则和思维方式考虑这些问题或更好,毕竟老马在这方面玩的很深,有完整的逻辑论证和矛盾预测。我一般人的拍脑瓜思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答案:
(1)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2)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3)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介人,你自己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的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我认识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4)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
比较有趣的一个货币产生和起源学说: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授清泷信宏和约翰·穆尔为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提供了新的解释,这种令人吃惊的解释是:“货币来源于罪恶”。传统的解释认为,货币的产出是为了交换。他们认为,因为人类在交易中存在不信任,无法保障两人之间,或一人与多人之间货物完成交换或转移,所以才以法定形式的货币来保证这些据交易的承诺。所以他们认为,“信任问题”是货币起源的基本问题。
楼上的又跑题了。楼主是说,没有利润多好,不追求利润多好,而货币仅仅是利润的表现形
式,什么是赚钱?就是获得额外收益,就是利润的问题。
根本不是什么货币起源的问题。
而且,货币的起源,分为两个方面:自发货币的起源和自觉货币的起源。
前者是某一种商品的货币化过程,比如金银货币;后者是自发货币向自觉货币转化,是政权与
经济密切结合的发展过程。
比较有趣的一个货币产生和起源学说: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授清泷信宏和约翰·穆尔为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提供了新的解释,这种令人吃惊的解释是:“货币来源于罪恶”。传统的解释认为,货币的产出是为了交换。他们认为,因为人类在交易中存在不信任,无法保障两人之间,或一人与多人之间货物完成交换或转移,所以才以法定形式的货币来保证这些据交易的承诺。所以他们认为,“信任问题”是货币起源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不信任呢?因为财产分开了呀。
比较有趣的一个货币产生和起源学说: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授清泷信宏和约翰·穆尔为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提供了新的解释,这种令人吃惊的解释是:“货币来源于罪恶”。传统的解释认为,货币的产出是为了交换。他们认为,因为人类在交易中存在不信任,无法保障两人之间,或一人与多人之间货物完成交换或转移,所以才以法定形式的货币来保证这些据交易的承诺。所以他们认为,“信任问题”是货币起源的基本问题。
收了呵呵。
资本主义嘛,什么样的学说推导不出来。
货币起源于罪恶,可笑。
信任问题?你不给人家东西,人家凭什么信任你,这不是什么罪恶,而是公平。
你取得了别人的东西,而不给对方以承诺,然后说对方不信任你,这在资本主义社会说成人性
恶,可笑。就是你,你也不会那么做。
资本主义到处都是罪恶,包括它的经济学在内。马克思学说都是这么认为的。
资本主义啊,现在世界上还真找不出不是资本主义的国家出来(包括中国在内),如果以劳动异化作为标准在内(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的定义)。至于能推导出什么样的学说,不管是什么学说,好像都是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印度等资本主义国家推导出来的。
货币起源于罪恶,这原本就不是唯一的思路,而是清泷信泓和约翰.莫尔根据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运用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推导得出来的结果。
至于信任问题,在商品经济当中根本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期货等等都是用来回避承诺风险的手段,此外,央行的独立性也是用来回避“时间不一致性”,否则承诺的可信度受到质疑。清泷信泓的观点也并非是直接物物交换,而是使用一种信用凭证。只是可信度受到怀疑,所以才使用信用货币。
承诺算什么?原本在商品经济时期双方不信任原本就是很正常的,这原本就是不确定的存在的一方面。只有以“信用货币”的存在形式过户,才能说明某种交易真正成交了,而没有被欺骗。而且即使事先承诺的交易也不一定能够实现(并非一定是道德原因,而是有时由于一定的原因这种交易已经不需要进行)。
资本主义到处都是罪恶,这倒看不出来,至少说在欧美国家,义务教育和医疗等方面搞的比中国这个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好多了。马克思也并非认为资本主义到处都是罪恶,你中学政治书看多了吧。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如何,看明白了再说。当然如果你觉得它“庸俗”,你继续看你的中学政治书吧。
这篇文章可以作为消遣一看。关于货币起源的说法有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思路。
谢谢,收下了,还是英文版的呵呵。翻了一下里面好像没什么数学模型,这个我比较喜欢,因为我对货币理论知道的着实有限,只看过简单的货币银行学什么的。对货币的运行机制了解一点,数学模型也仅知道基础的几个呵呵。
资本主义啊,现在世界上还真找不出不是资本主义的国家出来(包括中国在内),如果以劳动异化作为标准在内(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的定义)。至于能推导出什么样的学说,不管是什么学说,好像都是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印度等资本主义国家推导出来的。
货币起源于罪恶,这原本就不是唯一的思路,而是清泷信泓和约翰.莫尔根据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运用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推导得出来的结果。
至于信任问题,在商品经济当中根本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期货等等都是用来回避承诺风险的手段,此外,央行的独立性也是用来回避“时间不一致性”,否则承诺的可信度受到质疑。清泷信泓的观点也并非是直接物物交换,而是使用一种信用凭证。只是可信度受到怀疑,所以才使用信用货币。
承诺算什么?原本在商品经济时期双方不信任原本就是很正常的,这原本就是不确定的存在的一方面。只有以“信用货币”的存在形式过户,才能说明某种交易真正成交了,而没有被欺骗。而且即使事先承诺的交易也不一定能够实现(并非一定是道德原因,而是有时由于一定的原因这种交易已经不需要进行)。
资本主义到处都是罪恶,这倒看不出来,至少说在欧美国家,义务教育和医疗等方面搞的比中国这个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好多了。马克思也并非认为资本主义到处都是罪恶,你中学政治书看多了吧。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如何,看明白了再说。当然如果你觉得它“庸俗”,你继续看你的中学政治书吧。
谢谢你的指导:
我特地到网上查了一下儿什么是劳动的异化,有空时,你要是不如人家明白,也可以学习
一下儿。我粘贴在了下面:
异化(alienation)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
离、精神错乱等义;德语entfremdung异化)由动词entfremden变化而来,有疏远化、冷淡
化、夺取等义。约瑟夫逊曾列举出异化的十几种含义:惶惑不知所措、焦虑、社会沉沦、
精神颓废、冷漠无情、寂寞孤独、丧失个性、无能为力、毫无意义、无信仰、无行为准
则、自我疏远、遗弃等等。
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是指亚当偷吃了禁果,堕落成凡人,从上帝的纯真神性中
“异化出去”。在中世纪,异化被定义为人类与上帝相通所达到的狂喜境界;在新教时期,
以加尔文为首,把异化定义为精神死亡,即人因为原罪而使自己的精神与上帝产生疏离;17
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权利的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把
异化理解为个人自然权利的让渡。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首次明确地把“异化”作为哲学
范畴使用(有时他把异化与外化通用)。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把异化理解为意识与
个人的脱离,主体视自身为客体,所以,整个客观世界就是“异化的精神”。他认为,绝对
精神作为主体“异化”为客体,作为个体精神异化为社会现象,即国家权力和财富,作为主
观精神异化为法律、道德等客观精神;在《逻辑学》中,他的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
他认为:这些“异化”或“外化”都由主体转化为对立面,为对立面的异化力量所支配,只
有扬弃“异化”才能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费尔巴哈则把异化运用于解释宗教的起源,
把神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即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一种与自己对立的、支配自己的神
的力量。马克思则把异化视为私有制的衍生物和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一般认为,异化主
要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
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发展了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
统一原理,并运用于政治、经济现象的分析,从而赋予了异化概念全新的内容。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什么是劳动异化?用马克思
的话来讲,是指在私有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这
是劳动异化的主要内容,但并非全部内涵。马克思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出发,进而
分析了劳动本身的异化,即表现在工人同生产行为本身关系上的异化。这种劳动使工人感
到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马克思认为:“通过异化劳动,人
不仅生产出自己同作为异己的、与之相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也
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本身同这些其他人的关系。”马克思
的劳动异化理论大致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异化,劳动的对象化变
成了失去对象。二是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即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的异化。劳动本
来作为人的类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却使它变成了既不是自由的也不是自
觉的。三是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是人最根本的异化。四
是人与人相异化。人与人彼此之间不仅相互分离,而且成为敌对的。他进一步指出:“工
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则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一方面的衰
亡,另一方面也必然衰亡”。
理论界一般都肯定了“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把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
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对异化劳动本质的理解,我国理论界曾出现四种不同的观
点:(1)异化劳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条件和形式下出现的;人的劳动及劳动产品不表
现为商品,劳动便不是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即是劳动的商品化。比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
的异化理论是以感性的人的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对象化决不是异
化。实际上只有一种对象化活动才是异化:这种活动及其产品具有一种反过来奴役人本身
的性质”。有些学者进一步指出,价值是异化劳动,“根据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学说,商品是
产品的异化形式,价值是异化了的劳动而不是劳动时间的原型。因为在商品经济中,‘个
人劳动只有通过自身的异化才表现为抽象一般的、社会的劳动’。……创造商品的劳动
是在商品生产中异化了的劳动。这种劳动的社会性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体现出来。”
(2)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观点是同他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劳动的异化就
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比如,有人认为:“异化是相对于人的本质而言的”,进入阶级社会以
前人的本质是劳动,因而“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显然也只能是劳动的异化———正是其它
一切异化的基础和本质,而其他异化则是劳动异化的表现和衍生。劳动异化制约和决定着
异化的一切其它形式”。(3)劳动异化是一切异化的基础。比如,有人提出,“人类自我异
化的核心是经济上的无偿占有权以及为此而派生的政治上的统治权。这是异化问题的本
质”;认为一切异化的根源是劳动的异化。(4)劳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劳动异化就是
劳动的消极方面,它限制和压抑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不能摆脱对自然的狭隘的实用态度
〔24〕。
国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25〕:第一阶段,在历史唯物
主义概念形成之前,异化被视为是人类实体在宗教意识下的疏远;第二阶段,在1842———
1843年手稿中,马克思则把重心转向了政治领域,从而想了解人们建立的政治体制比人类
自身具有更大的权利这一点是如何产生的,而此问题的核心就是官僚主义政府。第三阶
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它不是满足
劳动的需要,而仅仅是工人生存的一种手段,是工人的自我异化。第四阶段,在《德意志意
识形态》、《资本论》及其后期作品中,马克思写到了工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主要是源于客
观社会进程及其相关的私人所有权和社会劳动分工;马克思对于异化这一客观事实与它所
产生的意识形态现象(如商品拜物教等)进行了区别。考林(C.M.Cowling)也对
马克思成熟时期的异化观进行了考证,认为在1843———1845年这段时期,青年马克思曾
试图根据人的异化,来说明社会的所有特征;从1847年起,他开始把生产方式当作他所分析
的核心特征。
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异化的核心集中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否也存在异化现
象。回答各不相同,一些人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的代表之物,因为异化源于私人所有权;另
一些人则从一种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异化,认为普遍存在的异化是不能克服的,社会主
义只不过是用另一种形式来代替异化而已;还有一些人把社会主义视为是克服异化的一个
特定阶段,认为只有当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时候,这一阶段也就达到了顶点。最近几年则
渐渐出现了一种倾向,即在区分社会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方面对异化的意义加以阐释。正
如罗伊(GaylordC.LeRoy)所表明的,“我们不应该把异化这一词语作为现
代现实性的唯一核心,异化必须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元素,我们应建立一套符合现
代复杂性的理论模式———这就是我们当前知识分子的真正任务,我们不能因为异化中存
在某种魔力的东西来阻止我们对这一挑战的回应。”这种思想,反映了西方学者希望对异
化概念的内涵进行有条件地限定并在更具体的范围内来讨论异化的倾向。
摘自郭冲辰、樊春华、陈凡《异化观疏证》,《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3期。
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我觉得你还是多看看邓小平先生的理论。在我这里,他的话比你的
要强一万倍,比西方经济学的也强一万倍。
最少他提供了你在这里发表反动言论的网络环境。
没有他,你还不一定怎么样。所以,我首先尊重他的话,而不是你的话。
另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没有条件来嘲讽别人。希望你下次能谦虚一下儿。我不和
你计较,不管是我看的什么书,哪怕是小学的书,那也不是什么不光荣的事。
关键的关键是在于,你说的一万套理论,都是为资本家服务的,都是为资本主义的改良服
务的,因为你的眼里是没有社会主义的。而你因为认为全世界都没有社会主义,就认为人
与人之间是没有信任关系的,是自私、自利的。
但是,我说的是,维护自我的利益,但不让他人的利益受到伤害,这不是自私自利,而是
公平、合理。当然,在不同的社会,公平与合理的含义不同。
我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因为西方的国家一直在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批评中国的意识形态。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着更加高尚的关系,奉献、信任、无私、集体。这与你的观念不同,
毕竟你是信仰西方经济学的,信仰西方经济学的都这样。
但我相信的是马经,不是西经。
你觉得这个世界人与人不信任是正常现象(不然就无法解释货币的无处不在),而我不觉得
当然了,如果象你这样的思想,那么黑心煤矿矿主剥削压迫矿工,就是完全合理的,就是矿
工死一万,你都不会认为不合理,因为你觉得,人都是自私的。也可能你做矿主的话,你比
当今所有的黑心矿主更加的**
我不与你一般见识。
问你一个问题,你要是能答上来,就算你几十年的学没白上。
当然了,我的学问不行,我承认。
什么叫自发货币,什么是自觉货币,性质有什么不同,消亡的条件各是什么?前途各是什么?
谢谢。道不同,不相为谋。
谢谢你的指导:
我特地到网上查了一下儿什么是劳动的异化,有空时,你要是不如人家明白,也可以学习
一下儿。我粘贴在了下面:
异化(alienation)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
离、精神错乱等义;德语entfremdung异化)由动词entfremden变化而来,有疏远化、冷淡
化、夺取等义。约瑟夫逊曾列举出异化的十几种含义:惶惑不知所措、焦虑、社会沉沦、
精神颓废、冷漠无情、寂寞孤独、丧失个性、无能为力、毫无意义、无信仰、无行为准
则、自我疏远、遗弃等等。
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是指亚当偷吃了禁果,堕落成凡人,从上帝的纯真神性中
“异化出去”。在中世纪,异化被定义为人类与上帝相通所达到的狂喜境界;在新教时期,
以加尔文为首,把异化定义为精神死亡,即人因为原罪而使自己的精神与上帝产生疏离;17
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权利的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把
异化理解为个人自然权利的让渡。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首次明确地把“异化”作为哲学
范畴使用(有时他把异化与外化通用)。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把异化理解为意识与
个人的脱离,主体视自身为客体,所以,整个客观世界就是“异化的精神”。他认为,绝对
精神作为主体“异化”为客体,作为个体精神异化为社会现象,即国家权力和财富,作为主
观精神异化为法律、道德等客观精神;在《逻辑学》中,他的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
他认为:这些“异化”或“外化”都由主体转化为对立面,为对立面的异化力量所支配,只
有扬弃“异化”才能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费尔巴哈则把异化运用于解释宗教的起源,
把神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即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一种与自己对立的、支配自己的神
的力量。马克思则把异化视为私有制的衍生物和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一般认为,异化主
要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
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发展了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
统一原理,并运用于政治、经济现象的分析,从而赋予了异化概念全新的内容。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什么是劳动异化?用马克思
的话来讲,是指在私有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这
是劳动异化的主要内容,但并非全部内涵。马克思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出发,进而
分析了劳动本身的异化,即表现在工人同生产行为本身关系上的异化。这种劳动使工人感
到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马克思认为:“通过异化劳动,人
不仅生产出自己同作为异己的、与之相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也
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本身同这些其他人的关系。”马克思
的劳动异化理论大致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异化,劳动的对象化变
成了失去对象。二是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即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的异化。劳动本
来作为人的类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却使它变成了既不是自由的也不是自
觉的。三是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是人最根本的异化。四
是人与人相异化。人与人彼此之间不仅相互分离,而且成为敌对的。他进一步指出:“工
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则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一方面的衰
亡,另一方面也必然衰亡”。
理论界一般都肯定了“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把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
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对异化劳动本质的理解,我国理论界曾出现四种不同的观
点:(1)异化劳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条件和形式下出现的;人的劳动及劳动产品不表
现为商品,劳动便不是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即是劳动的商品化。比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
的异化理论是以感性的人的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对象化决不是异
化。实际上只有一种对象化活动才是异化:这种活动及其产品具有一种反过来奴役人本身
的性质”。有些学者进一步指出,价值是异化劳动,“根据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学说,商品是
产品的异化形式,价值是异化了的劳动而不是劳动时间的原型。因为在商品经济中,‘个
人劳动只有通过自身的异化才表现为抽象一般的、社会的劳动’。……创造商品的劳动
是在商品生产中异化了的劳动。这种劳动的社会性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体现出来。”
(2)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观点是同他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劳动的异化就
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比如,有人认为:“异化是相对于人的本质而言的”,进入阶级社会以
前人的本质是劳动,因而“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显然也只能是劳动的异化———正是其它
一切异化的基础和本质,而其他异化则是劳动异化的表现和衍生。劳动异化制约和决定着
异化的一切其它形式”。(3)劳动异化是一切异化的基础。比如,有人提出,“人类自我异
化的核心是经济上的无偿占有权以及为此而派生的政治上的统治权。这是异化问题的本
质”;认为一切异化的根源是劳动的异化。(4)劳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劳动异化就是
劳动的消极方面,它限制和压抑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不能摆脱对自然的狭隘的实用态度
〔24〕。
国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25〕:第一阶段,在历史唯物
主义概念形成之前,异化被视为是人类实体在宗教意识下的疏远;第二阶段,在1842———
1843年手稿中,马克思则把重心转向了政治领域,从而想了解人们建立的政治体制比人类
自身具有更大的权利这一点是如何产生的,而此问题的核心就是官僚主义政府。第三阶
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它不是满足
劳动的需要,而仅仅是工人生存的一种手段,是工人的自我异化。第四阶段,在《德意志意
识形态》、《资本论》及其后期作品中,马克思写到了工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主要是源于客
观社会进程及其相关的私人所有权和社会劳动分工;马克思对于异化这一客观事实与它所
产生的意识形态现象(如商品拜物教等)进行了区别。考林(C.M.Cowling)也对
马克思成熟时期的异化观进行了考证,认为在1843———1845年这段时期,青年马克思曾
试图根据人的异化,来说明社会的所有特征;从1847年起,他开始把生产方式当作他所分析
的核心特征。
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异化的核心集中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否也存在异化现
象。回答各不相同,一些人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的代表之物,因为异化源于私人所有权;另
一些人则从一种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异化,认为普遍存在的异化是不能克服的,社会主
义只不过是用另一种形式来代替异化而已;还有一些人把社会主义视为是克服异化的一个
特定阶段,认为只有当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时候,这一阶段也就达到了顶点。最近几年则
渐渐出现了一种倾向,即在区分社会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方面对异化的意义加以阐释。正
如罗伊(GaylordC.LeRoy)所表明的,“我们不应该把异化这一词语作为现
代现实性的唯一核心,异化必须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元素,我们应建立一套符合现
代复杂性的理论模式———这就是我们当前知识分子的真正任务,我们不能因为异化中存
在某种魔力的东西来阻止我们对这一挑战的回应。”这种思想,反映了西方学者希望对异
化概念的内涵进行有条件地限定并在更具体的范围内来讨论异化的倾向。
摘自郭冲辰、樊春华、陈凡《异化观疏证》,《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3期。
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我觉得你还是多看看邓小平先生的理论。在我这里,他的话比你的
要强一万倍,比西方经济学的也强一万倍。
最少他提供了你在这里发表反动言论的网络环境。
没有他,你还不一定怎么样。所以,我首先尊重他的话,而不是你的话。
另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没有条件来嘲讽别人。希望你下次能谦虚一下儿。我不和
你计较,不管是我看的什么书,哪怕是小学的书,那也不是什么不光荣的事。
关键的关键是在于,你说的一万套理论,都是为资本家服务的,都是为资本主义的改良服
务的,因为你的眼里是没有社会主义的。而你因为认为全世界都没有社会主义,就认为人
与人之间是没有信任关系的,是自私、自利的。
但是,我说的是,维护自我的利益,但不让他人的利益受到伤害,这不是自私自利,而是
公平、合理。当然,在不同的社会,公平与合理的含义不同。
我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因为西方的国家一直在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批评中国的意识形态。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着更加高尚的关系,奉献、信任、无私、集体。这与你的观念不同,
毕竟你是信仰西方经济学的,信仰西方经济学的都这样。
但我相信的是马经,不是西经。
你觉得这个世界人与人不信任是正常现象(不然就无法解释货币的无处不在),而我不觉得
当然了,如果象你这样的思想,那么黑心煤矿矿主剥削压迫矿工,就是完全合理的,就是矿
工死一万,你都不会认为不合理,因为你觉得,人都是自私的。也可能你做矿主的话,你比
当今所有的黑心矿主更加的**
我不与你一般见识。
问你一个问题,你要是能答上来,就算你几十年的学没白上。
当然了,我的学问不行,我承认。
什么叫自发货币,什么是自觉货币,性质有什么不同,消亡的条件各是什么?前途各是什么?
谢谢。道不同,不相为谋。
谢谢你的资料,我收了呵呵。
后面的言论有些随意了,不严肃的呵呵。社会是由个学科共同构成的。经济学有经济学的作用,伦理学有伦理学的作用,经济和伦理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比较有意思的。脱离了劳动和交换价值的关系给马克思扣任何高尚的道德标志,只能看起来漂亮,实际上是一种侮辱。
至于邓小平呵呵---说实话,真的不值一提,他是政治家,不是理论家--可以为他的政治行为高唱赞歌,但对他的理论却还是谨慎对待的好。
谢谢你的指导:
我特地到网上查了一下儿什么是劳动的异化,有空时,你要是不如人家明白,也可以学习
一下儿。我粘贴在了下面:
异化(alienation)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
离、精神错乱等义;德语entfremdung异化)由动词entfremden变化而来,有疏远化、冷淡
化、夺取等义。约瑟夫逊曾列举出异化的十几种含义:惶惑不知所措、焦虑、社会沉沦、
精神颓废、冷漠无情、寂寞孤独、丧失个性、无能为力、毫无意义、无信仰、无行为准
则、自我疏远、遗弃等等。
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是指亚当偷吃了禁果,堕落成凡人,从上帝的纯真神性中
“异化出去”。在中世纪,异化被定义为人类与上帝相通所达到的狂喜境界;在新教时期,
以加尔文为首,把异化定义为精神死亡,即人因为原罪而使自己的精神与上帝产生疏离;17
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权利的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把
异化理解为个人自然权利的让渡。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首次明确地把“异化”作为哲学
范畴使用(有时他把异化与外化通用)。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把异化理解为意识与
个人的脱离,主体视自身为客体,所以,整个客观世界就是“异化的精神”。他认为,绝对
精神作为主体“异化”为客体,作为个体精神异化为社会现象,即国家权力和财富,作为主
观精神异化为法律、道德等客观精神;在《逻辑学》中,他的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
他认为:这些“异化”或“外化”都由主体转化为对立面,为对立面的异化力量所支配,只
有扬弃“异化”才能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费尔巴哈则把异化运用于解释宗教的起源,
把神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即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一种与自己对立的、支配自己的神
的力量。马克思则把异化视为私有制的衍生物和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一般认为,异化主
要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
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发展了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
统一原理,并运用于政治、经济现象的分析,从而赋予了异化概念全新的内容。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什么是劳动异化?用马克思
的话来讲,是指在私有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这
是劳动异化的主要内容,但并非全部内涵。马克思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出发,进而
分析了劳动本身的异化,即表现在工人同生产行为本身关系上的异化。这种劳动使工人感
到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马克思认为:“通过异化劳动,人
不仅生产出自己同作为异己的、与之相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也
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本身同这些其他人的关系。”马克思
的劳动异化理论大致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异化,劳动的对象化变
成了失去对象。二是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即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的异化。劳动本
来作为人的类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却使它变成了既不是自由的也不是自
觉的。三是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是人最根本的异化。四
是人与人相异化。人与人彼此之间不仅相互分离,而且成为敌对的。他进一步指出:“工
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则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一方面的衰
亡,另一方面也必然衰亡”。
理论界一般都肯定了“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把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
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对异化劳动本质的理解,我国理论界曾出现四种不同的观
点:(1)异化劳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条件和形式下出现的;人的劳动及劳动产品不表
现为商品,劳动便不是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即是劳动的商品化。比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
的异化理论是以感性的人的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对象化决不是异
化。实际上只有一种对象化活动才是异化:这种活动及其产品具有一种反过来奴役人本身
的性质”。有些学者进一步指出,价值是异化劳动,“根据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学说,商品是
产品的异化形式,价值是异化了的劳动而不是劳动时间的原型。因为在商品经济中,‘个
人劳动只有通过自身的异化才表现为抽象一般的、社会的劳动’。……创造商品的劳动
是在商品生产中异化了的劳动。这种劳动的社会性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体现出来。”
(2)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观点是同他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劳动的异化就
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比如,有人认为:“异化是相对于人的本质而言的”,进入阶级社会以
前人的本质是劳动,因而“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显然也只能是劳动的异化———正是其它
一切异化的基础和本质,而其他异化则是劳动异化的表现和衍生。劳动异化制约和决定着
异化的一切其它形式”。(3)劳动异化是一切异化的基础。比如,有人提出,“人类自我异
化的核心是经济上的无偿占有权以及为此而派生的政治上的统治权。这是异化问题的本
质”;认为一切异化的根源是劳动的异化。(4)劳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劳动异化就是
劳动的消极方面,它限制和压抑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不能摆脱对自然的狭隘的实用态度
〔24〕。
国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25〕:第一阶段,在历史唯物
主义概念形成之前,异化被视为是人类实体在宗教意识下的疏远;第二阶段,在1842———
1843年手稿中,马克思则把重心转向了政治领域,从而想了解人们建立的政治体制比人类
自身具有更大的权利这一点是如何产生的,而此问题的核心就是官僚主义政府。第三阶
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它不是满足
劳动的需要,而仅仅是工人生存的一种手段,是工人的自我异化。第四阶段,在《德意志意
识形态》、《资本论》及其后期作品中,马克思写到了工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主要是源于客
观社会进程及其相关的私人所有权和社会劳动分工;马克思对于异化这一客观事实与它所
产生的意识形态现象(如商品拜物教等)进行了区别。考林(C.M.Cowling)也对
马克思成熟时期的异化观进行了考证,认为在1843———1845年这段时期,青年马克思曾
试图根据人的异化,来说明社会的所有特征;从1847年起,他开始把生产方式当作他所分析
的核心特征。
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异化的核心集中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否也存在异化现
象。回答各不相同,一些人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的代表之物,因为异化源于私人所有权;另
一些人则从一种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异化,认为普遍存在的异化是不能克服的,社会主
义只不过是用另一种形式来代替异化而已;还有一些人把社会主义视为是克服异化的一个
特定阶段,认为只有当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时候,这一阶段也就达到了顶点。最近几年则
渐渐出现了一种倾向,即在区分社会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方面对异化的意义加以阐释。正
如罗伊(GaylordC.LeRoy)所表明的,“我们不应该把异化这一词语作为现
代现实性的唯一核心,异化必须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元素,我们应建立一套符合现
代复杂性的理论模式———这就是我们当前知识分子的真正任务,我们不能因为异化中存
在某种魔力的东西来阻止我们对这一挑战的回应。”这种思想,反映了西方学者希望对异
化概念的内涵进行有条件地限定并在更具体的范围内来讨论异化的倾向。
摘自郭冲辰、樊春华、陈凡《异化观疏证》,《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3期。
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我觉得你还是多看看邓小平先生的理论。在我这里,他的话比你的
要强一万倍,比西方经济学的也强一万倍。
最少他提供了你在这里发表反动言论的网络环境。
没有他,你还不一定怎么样。所以,我首先尊重他的话,而不是你的话。
另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没有条件来嘲讽别人。希望你下次能谦虚一下儿。我不和
你计较,不管是我看的什么书,哪怕是小学的书,那也不是什么不光荣的事。
关键的关键是在于,你说的一万套理论,都是为资本家服务的,都是为资本主义的改良服
务的,因为你的眼里是没有社会主义的。而你因为认为全世界都没有社会主义,就认为人
与人之间是没有信任关系的,是自私、自利的。
但是,我说的是,维护自我的利益,但不让他人的利益受到伤害,这不是自私自利,而是
公平、合理。当然,在不同的社会,公平与合理的含义不同。
我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因为西方的国家一直在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批评中国的意识形态。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着更加高尚的关系,奉献、信任、无私、集体。这与你的观念不同,
毕竟你是信仰西方经济学的,信仰西方经济学的都这样。
但我相信的是马经,不是西经。
你觉得这个世界人与人不信任是正常现象(不然就无法解释货币的无处不在),而我不觉得
当然了,如果象你这样的思想,那么黑心煤矿矿主剥削压迫矿工,就是完全合理的,就是矿
工死一万,你都不会认为不合理,因为你觉得,人都是自私的。也可能你做矿主的话,你比
当今所有的黑心矿主更加的**
我不与你一般见识。
问你一个问题,你要是能答上来,就算你几十年的学没白上。
当然了,我的学问不行,我承认。
什么叫自发货币,什么是自觉货币,性质有什么不同,消亡的条件各是什么?前途各是什么?
谢谢。道不同,不相为谋。
至于“劳动”异化理论,最好看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哥达纲领批判》等等。东西。至于国内的断章取义的评论我向来懒得看。国内有些人认为斯蒂格里茨认为中国应该走“市场社会主义”道路。事实上他只不过是建议可以以此为过渡,逐步实现转轨。有人认为“兰格”在与哈耶克的论战中获胜了,事实上兰格在1940年就已经写信给哈耶克,承认自己的想法只能在公共设施中达到运用。即使按照那种断章取义的概念,中国仍然是“劳动异化”的社会。
你以为邓小平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有句话“不管黑猫,老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事实上所谓的“西方经济学”正是在邓小平的支持之下,才在中国逐步推广的。邓小平的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实事求是”,当然外面披着甚么外衣就并不重要了。
我向来不讨厌别人在观点上与我有分歧,但是极其厌恶"道德批判”。观点不同很正常,但是道德批判是可恶的。
和人说话,最好不要随便地给人扣“反动”的帽子,这种帽子恐怕还不是你有资格扣的。邓小平,现在的青年人一般都比较尊敬他。至于相信谁,是各个人的事。不过一个名人并不能被用来作为批判别人的根据。尤其是一些只知道表面的人。
再说句话,我并没有嘲讽别人的看法,说实话,在这个帖子之下,我发的第一个贴子更多的目的只是为了调侃一下,货币理论原本就有很多种,你回复第一次的时候我没有理会,第二次回复的时候,我随便回复了一下,因为你回复的内容跟我回复的贴子有关。
以“是否光荣还是不光荣”评价别人,这一般人都不在乎,谁在乎这种说法?
另外,西方经济学中从来没有“自私自利”这种说法,充其量只不过能说自利。”维护自我的利益,但不让他人的利益受到伤害”,这恰恰是效率定义中的“帕雷托最优”的内容。
再说,“资本家”在你眼中是可恶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这恰恰是“创新”的源泉。没有创新,社会如何得以延续。而且在西方支持“自由市场”理论的经济学家,往往不会被政府欣赏,因为他们的目的在于约束政府的权力。政府怎么可能支持一些约束自身权力的人呢。而政府的权力过大,这恰恰是寻租的来源。
在西方经济学中也不仅仅是考虑利己行为,并不反对利他行为,斯图加特.穆勒的一段话早就已经作了阐述。在行为经济学框架之中已经考虑了利他行为,但是利他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基础之上的。并不是建立在你所说的”奉献、信任、无私、集体."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世界真的是象你想的那么美好,我真的很难想象为了需要那么多的规避风险的金融创新,而且这些风险,不一定都是由于道德原因,原本就有众多不确定因素,人的遵守承诺的程度也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
不要说在中国,在你所厌恶的你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公平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因为它本身就代表不同的规范分析思路,"社会民主主义”通常奉行的是罗尔斯标准,它是从正义的角度出发,遵循“最大最小标准”。遵循这种观点的包括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约翰.罗默”。哈耶克认为“社会民主主义”有点过了,他只是指出其中的弊端。
还有,你不要随便揣测我的思想,我什么时候为黑心煤矿矿主辩护了,你的“道德批判”还真有点功底,不过你要知道私企的黑心煤矿矿主是令人厌恶的,国企煤矿的那些老总更令人厌恶。在国有煤矿中死的人不比私有煤矿的人死的少。以此来批判“西方经济学”,真是荒唐,在其他国家出现这种事故,至少说不敢有人欺上瞒下,说明中国的法制还有待完善。
此外,“西经”,我一直是当学术来看待的,根本谈不上什么信仰。如果把学术当成信仰,是件可怕的事情。
至于最后的一个问题,我只能回答,货币永远不会消亡,即使是以非纸币的形式存在,仍然要以“电子货币”等的形式来存在。
最后一句话也是我想和你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谢谢。
(事实上我最近好像也没有对你的帖子发过什么评论,最后一次回复你的帖子)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