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著是《使用价值论》一书的基础。
内容简介 

 
两千多年来,乘法一直被认为是加法的简便记法,因此乘法与加法同质。由此造成因素间关系混乱,从而使社会科学数学化进程延缓。本书就是为解决此问题而提出。
作者认为,乘法反映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出现的因果关系,而加法反映因素的累计关系;若条件与结果之间存在必要条件关系,则各条件之间服从乘法关系;若条件与结果之间存在充分条件关系,则各条件之间服从加法关系。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对质和量赋予了新的含义,就乘法本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给出了乘法新的本质,研究了乘法和加法6组性质和4个衍生性质,讨论了原理和逻辑代数的关系,对原理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探索;应用于15个基础领域,澄清了一些概念,理清了一些因素关系混乱的问题,整合了一些对立的理论,对人生价值进行了研究。
前言 

 
社会科学数学化是人们一直努力的方向,除经济学初步实现数学化之外其它学科仍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其主要原因为:
1、社会自身的复杂性,涉及因素多。
2、社会是由人类组成的,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导致因素多变。
3、笔者认为:因为人们对乘法本质的认识存在问题,导致社会科学中很多地方错误地将符合乘法关系的事物表述为加法关系,从而不能正确反映各因素之间必需相互依赖才能起作用的机制。
如:错误地将生产力与其三要素之间关系表达为: (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P56,杨惠民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由此式可得:只要一个因素不等于零生产力就不等于零,每个因素可以独立起作用而成为生产力。而实际情况是3个因素必须同时具备且必需相互依赖才能产生生产力,生产力三要素之间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符合乘法原理,应表述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由此式可得:只要其中一个因素等于零,生产力就为零,这才正确反映了生产力与其三要素之间的必要条件关系和要素之间必需相互依赖才能起作用的关系。造成此错误的根源在于乘法、加法的使用条件目前尚不清楚,错误地认为乘法、加法在质上是相同的,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记法。错误的表达式阻碍了社会科学数学化的步伐。
(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P56,杨惠民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由此式可得:只要一个因素不等于零生产力就不等于零,每个因素可以独立起作用而成为生产力。而实际情况是3个因素必须同时具备且必需相互依赖才能产生生产力,生产力三要素之间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符合乘法原理,应表述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由此式可得:只要其中一个因素等于零,生产力就为零,这才正确反映了生产力与其三要素之间的必要条件关系和要素之间必需相互依赖才能起作用的关系。造成此错误的根源在于乘法、加法的使用条件目前尚不清楚,错误地认为乘法、加法在质上是相同的,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记法。错误的表达式阻碍了社会科学数学化的步伐。
基于上述原因,本书对分步计数法和分类计数法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从而明确了乘法、加法的使用条件:即必要条件时使用乘法、充分条件时使用加法,乘法不再是加法的简便记法。
目的:当今社会科学中存在大量因素之间运算关系的错误事例急需矫正,同时验证两个原理。
本书的基本思想:乘法反映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出现的因果关系,而加法反映因素的累计关系。
乘法原理:如果因变量(f )与自变量(x1,x2,x3,….xn)之间存在直接正比关系并且每个自变量存在质的不同,缺少任何一个自变量均导致因变量(f )失去其意义,则存在: 。
。
加法原理:如果因变量(f )与自变量(z1,z2,z3,….zn)之间存在直接正比关系并且每个自变量存在相同的质,缺少任何一个自变量均不能导致因变量(f)失去其意义,则存在: 。
。
基本思路:结合现有的理论、观点,分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内具体事物因素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乘法原理、加法原理给出其因素间简易运算关系式,由其遵循的运算关系对应的性质得到一些观点,用这些观点与事实对比,以检验新原理。
研究方法:总体研究采用归纳推理,具体问题的研究采用演绎推理;将演绎推理结果与事实进行比对。
研究的路线:
 主要内容:逻辑上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两个部分。
主要内容:逻辑上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两个部分。
1、基础理论
⑴ 对质和量赋予了新的含义,就乘法本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给出了乘法新的本质,研究了乘法和加法6组性质,讨论了原理和逻辑代数的关系,对原理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探索。
⑵ 用乘法原理研究了事物性质、内因与外因、可能性与现实性、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偶然与必然、归纳与演绎等几个哲学范畴。
⑶ 区分了重要(主要、关键、必要、基本、根本)、决定、影响等几个词义相近的词。
2、主要应用
⑷ 提出了能力合成方法及评价方法。
⑸ 对分工合作提高效率的机制进行了探索,从理论上证明了分工合作的本质是各分工工作之间服从乘法原理,且效率提高的根源也在于此,以分工合作为基础探讨系统论整体性原则(表述为系统整体功能等于子系统功能之积)、系统稳定性机制(其一),进而探讨生命问题。
⑹ 将原理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得到: ① 蕴含在商品中的价值量是一定的, , ② 整合了价格价值决定论与价格市场决定论,认为
, ② 整合了价格价值决定论与价格市场决定论,认为 。
。
⑺ 研究了人生价值。① 定义了人, ② 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命运、营养、人生价值、幸福观、过程与结果关系、寿命、寿命与生命质量关系、人的评价方法等问题,提出以下观点: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积,只有物质、精神、社会的全面(圆满)发展才能使人生的价值最大化。
⑻ 认识论: ① 提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之积,以此探索主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整合;② 美在本质上是主观的,是以客观为基础。
写作特点。一是既专业又通俗。专业表现在研究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乘法原理加法原理及乘法加法的性质、生产力三要素关系问题、分工合作提高效率的机制、价格价值决定论与价格市场决定论的整合、基因、寿命等问题。通俗表现在解释了一些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基本问题,如:能力合成问题、成败因素、人生价值、幸福观、爱情观、命运观、简易决策方法等。即使是专业方面的问题,也体现出其通俗的特点,① 这些专业问题都是其所在领域的基本(经典)问题,越是基本的问题越简单,发生变革产生的意义越深远;② 在语言上,很少采用专业用语。特点之二是涉及面广:涉及数学、逻辑、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医学、政治、哲学、系统论、美学、经济、管理、法律、教育、社会、语言等16个基础领域及一些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基本问题。第三是点面结合,例如对能力问题(由定义、分类、合成、评价方法、评价实例、标志直至具体问题)、分工合作、人生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其他问题则点到为止,读者可以对其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选择基本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目的是:基本问题可以涉及其所在领域的大多数问题,为采用归纳推理法验证两个原理服务。选择多达15个基础领域进行研究的目的也在于此。
价值。⑴ 理论方面对计数原理在适用范围上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乘法产生新质、加法使世界稳定这一哲学观点。⑵ 应用方面整合了一些对立理论,例如:价格价值决定论和价格市场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历史决定论。
总之,从乘法原理加法原理角度看这些社会科学的问题的优点是直观、简单,更能体现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社会科学数学化奠定哲学基础。乘法原理、加法原理的提出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因素之间关系这个侧面得到了同一。
特别声明:本书的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只是一个原则性的理论,目前只适用于线性系统且标量,请读者使用这两个原理时切记。
另外除作者撰写的文章之外,还直接全文引用几篇他人文章以佐证两个原理。在此致谢!
最后感谢我的大学同学张琳在百忙之中为我认真细致快速全面地校对书稿!
....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