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区委书记黄波,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有着经济师的专业背景。这个长期研究经济的学者型官员,观察教育事业,有着独特的经济学视角。 “人才也是经济要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现在看来,这个趋势在逐步加强。”黄波认为,很多地方官员专注于当地经济发展,眼光始终未曾离开GDP的K线图。绝大多数的思考,都着重于引进怎样的企业、开发怎样的先进技术,以提高生产力,从而拉动当地经济的强势增长。但是,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生产力三要素”中排在首位的,恰恰是并不起眼的“劳动者”。
在黄波的眼中,人的作用是经济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地方现实的和未来的发展。他举例说,上海之所以能在继广东模式之后,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在于上海有着充足的人才储备。
“眼下各地愈演愈烈的抢夺高级技工热,就说明人才在经济活动中的位置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黄波分析,任何先进的企业或技术,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去管理和操作。当人才成为一个短板时,就会直接限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富教育”就是富民生
“怎样抢占经济制高点?那就是抢占教育先机!”黄波坦言,正如薄熙来书记所说,科学发展观的四大要义里,以人为本是核心,面向未来,提高人的素质就要抓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最现实、最直接也最深刻地体现着科学发展观。构筑教育高地,就是在为经济高地夯实基础。
为了抢占教育先机,构筑北碚教育高地,黄波从上任起,就不断地加大对教育事业的各项投入。
2007年,北碚区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为26821万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8.3%。其中,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为5463万元,占到了总投入的20.66%。2008年,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为31896万元,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9.1%。其中,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为7554万元,占总投入23.75 %。
“教育经费逐年增加,绝不封顶。”黄波在一次区委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表示,以前是不能穷教育,而现在这一观念要改为“富教育”。“富教育”就能富经济、富民生,是根本性的一劳永逸式发展。
鉴于此,从2006年起,北碚区就建立和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其全额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按照市**确定的定额标准,统筹安排生均公用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确保全区中小学正常运转。至此,教育投入成为北碚区财政日常性支出项目。
筑巢引凤推动教育兴区战略
“同样一块地,交给学校办学和开发房地产,哪个更划算?”黄波在巡视学校期间,曾与北碚区主要领导干部算过一笔账。他认为,开发房地产,属于一次性收益,并且还有诸如环保等隐形成本。而交给学校办学,则能在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产生源源不断的各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属于典型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为此,在重庆市轻工业学校新校区二期工程征地,与房地产开发产生矛盾时,黄波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学校的建设。目前,该校二期工程已经征地215亩。但实际上,划拨学校的土地,只是象征性地征收了一点费用,为此北碚区损失了不少土地转让收入。
“为了教育,这些损失完全值得!”黄波对此毫不含糊。事实上,近年来,北碚区不仅在财政上对教育投入增长率与财政经常收入之比名列主城前茅,并且不断加大对教育各项投入。
近2年间,北碚区光是投入校舍危房改造的资金就高达3000万元,消除和改建校舍危房3.5万平方米。此外,投入1200万元用于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590万元在109所学校实施“农远工程”,“5·12”地震后,又在此追加投入2000万元用于灾后学校重建……
黄波认为,投资教育看起来成本巨大,见效周期长。但实际上,只要操作得当,教育不仅能带来长远收益,还能利用自身的辐射聚集作用,带动一方教育产业的兴起。为此,北碚区早就筑好“暖巢”,以待凤凰。
多年的“筑巢”,终于引来了金凤。
不仅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从渝中区迁至北碚。2002年,原分散在主城三个区的重庆轻工校、第二轻工校、轻工技校,合并成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重庆市轻工业学校。有感于北碚区良好的教育氛围和齐备的软硬件条件,在主城各处反复选址后,最终定址北碚区。
…………
数所外区学校的迁入,立即引来了上万人的学生流。这使学校迁入当地迅速建立起包括文具、餐饮、培训等围绕教育各相关产业衍生出的经济链条,一片教育新兴区已初具雏形。
“这就是教育经济学的威力。”黄波认为这只是引来名校“凤凰”的初步战果,今后随着教育产业的壮大和完善,北碚还会兴起一个新的教育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