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东梅州长教村为例
【原文出处】中国农村观察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103
【原刊页号】47~59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研究
【复印期号】201009
【英文标题】Choic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th, Shares Circulation of Farmland and Develop Shares Collaboration Economy:
Evidence from Changjiao Village, Meizhou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标题注释】本文受到2008年广东省软科学项目“广东农业技术进步的微观基础与农户视角的政策改进”(项目编号:2008B070800056)的资助和指导,特此表示感谢!
【作 者】胡冬生/余秀江/王宣喻
【作者简介】胡冬生,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余秀江,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王宣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广东省长教村农地制度变迁的轨迹,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农业产业组织演进互动的视角,分析了不同农地经营权流转模式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绩效,并探讨了农业产业组织演进及其趋势对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框架内,转包、反租倒包、“股田制”租赁等不同农地流转方式诱导了不同的契约选择和产业组织形式,在缔约方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激励效应、绩效和收入分配变异,但都不能稳步促进长教村农业产业化发展。从其产业组织发展趋势来看,农地经营权入股流转、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将成为长教村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必然趋势。基于路径依赖下最大化净收益的制度改革路径选择,满足农业产业组织发展对农地制度变迁的要求,这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农地流转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并为农地制度改革积累了实践经验。
【摘 要 题】合作经济
【关 键 词】经营权/流转/农业产业化/股份合作经济/一体化产权结构
【正 文】
各阶段的绩效表明,长教村农地产权结构变迁所产生的激励与约束,对农地制度绩效和农业产业组织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有效促进了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总的来说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变迁过程。在效率方面,制度的不断创新降低了农地撂荒率;农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优化了农地配置效率,使产出和农民收入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相对于制度收益而言,交易成本得到了节约。在公平方面,“股田制”租赁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体。在农业产业组织化层面,产权结构的变迁推动了产业组织发展,由松散型组织形态演进成为准一体化合作组织,无论是合作强度、合作稳定性,还是知识获取,都得到了加强或改善。然而,“均田制”下农户间农地流转、“四荒”反租倒包都不能稳步促进长教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尽管“股田制”租赁流转方式优于前两种,但不容轻视“租赁制”下利益分配的弱适应性缺陷对农地流转和合作稳定性的影响。
四、演进路径取向:农地入股流转、发展股份合作经济
在长教村农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不同的产权安排诱致了不同的契约安排,进而选择了不同的交易结构和组织形式,对应的交易成本和产业化绩效也不同,其结果既取决于交易所面临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农地制度安排,也取决于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地产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权主体是否存在充分的激励,努力寻找更有效的农地流转方式和组织形式来提高农地效率。而农业经济组织的演进和创新,又反过来推动农地制度变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交易谈判能力,增强参与主体的利益相关度,从而降低博弈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并改变利益主体的依存关系,进而改变博弈均衡的结构,促进农地流转及其效率提高。
(一)长教村农地制度变迁的必然性分析与制度非均衡
在“均田制”安排下,效率决定不能通过农户间的农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反租倒包的流转方式虽然能促进农地集约利用,但承包户缺乏大市场流通能力,在市场治理结构下,经销商发挥联结作用。但是,承包户的强专用性投资、弱市场地位等导致单方依赖,被锁定到不健全的利益联结机制中,给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留下了空间。在技术、市场和政策等诱致下,长教村实行了“股田制”,将农地经营权租赁给雁南飞,形成了混合型组织。企业基于合作的未来收益以及对农户专用性投资(农地租赁)的回应和保护,也进行了大量专用性投资(例如旅游设施及茶园建设、种苗和肥料购置、技术研发与培训等),使单方依赖转换成双方依赖,双方共享专用性投资所得的租金。尽管每一方都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攫取对方的租金,但又不得不提防对方同样的行为,如果一方违约,合作所创造的准租将消失,双方收入都会减少。合作的收益大于退出合作的成本,理性经济人在约定条件下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行为就是合作共生,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换言之,农地制度创新帕累托式地改进了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在混合型治理结构下,雁南飞具有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组织管理和资金链优势,而农户具有农业生产要素和种植技术优势。这种相互依赖的资源联合和优势互补,不仅解决了农户与大市场联结的矛盾,而且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和商品化所形成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产业一体化发展。但是,“租赁制”的弱适应性造成农户“偷懒行为”、潜在效率损失和契约执行成本增加。潜在“外部利润”的存在,产生制度进一步变迁的动力,将外部利润内部化。尽管关系治理机制使村民获得福利性收入,缓解了弱适应性的问题,但关系治理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所带来的福利缺乏制度保障。
(二)农地制度演进的逻辑与取向
作为激励投资的工具,合约选择是一个不断适应约束条件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缔约条件的边界不断变化,合作双方应该通过最小化约束条件变化而产生的调整成本,持续修改合约。在存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情形下,组织一体化程度取决于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是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专用性越强,交易频率越高,市场间交易的激励机制将变得越来越弱,所选择的组织结构偏向科层治理。缘于科层的比较优势(11),在存在专用性投资、绩效评估难度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的交易关系中,必须对合约内容规范化或实行纵向一体化(Williamson,1985)。当某一方当事人将其所拥有的资产越是专用于特定的契约关系中(并对契约盈余有重要影响),那么,他就更应该拥有另一方的资产,这是获取剩余控制权并且将事前投资扭曲最小化的最好方法(Grossman and Hart,1986)。换言之,农业组织的内在趋向迫切要求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变迁,使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组织内生产要素。无论实践(12)还是演绎推理,笔者认为,在“股田制”基础上,以经营权流转期内农民使用土地所得的潜在收益的贴现值之和代表经营权的资本价值,作为合作初始股本,即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将是长教村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13)。
上述演进的经济逻辑还在于,入股流转是一种产权联合,是将各自原来单个私有的、零碎的要素产权聚集,并融通成组织内的,让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规模更大、一体化的产权,从而内生出规模性、协作性与稳定性(14)。它不但促使农地产权准物权化、资本化和股权化,增强农民的产权权能和经营权流转的内在激励,进一步激活农地这一静态资本,而且有利于农地资本的分配方式与分配格局的改变,促使剩余分配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公平合理化,形成稳定的产业化利益联结。首先,农民不但能凭着土地股权增值资产,除每年领取土地租赁费(即“租赁制”下的当期租赁费)外,还能享受股权分红和福利,选择从事农业生产或非农产业,实现收入多元化。其次,企业不仅能避免农地租赁制的剩余分配缺乏调适能力所导致的农民生产激励不足问题,降低契约的执行成本,而且通过股份合作实现土地经营权内部化,消除土地经营权不稳定对投资的不确定性影响。最后,经济主体的合作关系进一步规范化,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一体化产权结构促进经营决策权的集中民主化;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所建立的权威和经济主体都同属一个经济实体所产生的组织认同,有利于遏制机会主义,减少行为选择的不确定性成本,实现对潜在收益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