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681 4
2011-02-26
朱富强按:网客们从邹恒甫博客上已对国内大学教授的暴富状况略窥一斑了,当然,其他没有资源的青年学子就惨不忍睹了。其实,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之惊人可以典型地体现在高校中:国外大学教授的收入很少能相差2倍,故同一院校乃至所有教授的生活状况非常相似,而中国同一院校的教授收入差距却可达10倍以上,故同为教师的生活状况却有天壤之别。究其因,除拥有话语权和行政权的人士控制了高报酬的课程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控制了课题资源,而成了专业的“课题包工头”;感慨于此,重拾一篇旧文以志其事。

学术界的课题制度怎一个“糟”字了得

——告高等院校的院长、校长及主管教育的官员们(六)

在当今中国高校中,为了获得教职或者职称升迁,不但要在一些指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课题;如果说,一些形式文章考核成为制约学者从事真正学术探究的第一道锁链,那么,作为升迁主要依据的世俗性课题就进一步为学术探究设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樊笼。实际上,笔者一再向同学们解释,理论研究的根本性场所应该在高校,因为高校提供了一个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而不受暂时的时事干扰的避风港;研究的主体也应该是老师,因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直在与理论打交道,他们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系统地写出来,再转授予后来者。然而,在当前中国,被视为“一流”学术刊物的杂志都是社科院办的,社科院是国家外围的决策咨询机构,它首先从事的显然是对策性研究;也正因为如此,目前由社科院主办的那些被视为“顶级”水平的刊物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取向(这里主要是指经济学界)。譬如,《经济研究》就不是《经济学研究》,它本质上不是一个理论性刊物,这也许是适合科学院的发展性质和研究取向的;但是,由于中国特有的学术体制造成了它无与伦比的影响,结果全国经济学界都把它视为最高水平的理论性刊物,这就不但与社科院的原初宗旨,而且和杂志的实际情况发生了脱节。特别是,由于排名的需要,全国各高校都“逼迫”教师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模仿这些杂志的研究思路和行文规范,从而形成了整个学术界的盲目崇拜和追风;结果,社科院的那些政策研究者以及这些杂志的编辑也往往成了学术权威,可以到处讲演或者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到处指导大学教师如何搞学问,这显然就颠倒得太离谱了。

也正因为如此,引发了当前我国学术界极为不好的学术风气:一方面,它促使了学术界普遍的好动不好静的倾向,特别是在经济学界,那些急急乎功利之徒竟为学术界之普遍推崇,而那些在书桌前沉浸于书本的教师则往往被学校乃至学生视为无用的表现,以致整个学术界能够静下心来坐在书桌前真正梳理几本书的人真正地非常罕见;学校也热衷于聘请各种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来引导学生乃至老师的行为,这些人甚至被聘为教授、院长。另一方面,由这些对策性研究所引导,学术界的理论也就开始受市场交换的引导,以市场上的金钱回报来评估学术价值;基于这一点,又往往将理论和实践等同起来,认为只有“解决”所谓的具体问题,为社会直接服务的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每个学校都在鼓吹课题承接,这不仅成为教师工作量考核的重要指标,甚至成为晋升的一个关键指标;结果,本应该潜心思辩和审问的高校,却功利之风盛行、物欲之求泛滥。在这种学术环境下,课题承接量成为高校收入水平分化的根本因素:那些整日很少出现在办公室和书桌前而围着**、企业转的人不仅财源滚进,而且声誉鹊起;而那些独自梳理文献者则往往被视为无能和不识时务的,不但只能过着贫寒的生活,而且还要受到院校领导的轻视。

当然,在中国,各类课题也并不是那些真正由水平的专家能够获得的,而主要是那些具有行政职务或者社交能力高强的“名人”或“官僚”承包了各级课题;由此,这些“学术明星人物”又进一步垄断了学校的各级“学术”奖励,从而往往成为学生追慕的榜样。结果,理论性的课程在学校里越来越难以开设了,学生也越来越缺乏思辩的兴趣和能力,因而下一代人的思维也日趋闭塞。呜呼,今日之少年乃国家未来之支柱,但目前的情形教笔者对中国未来之学术如何乐观呢?特别是,基于庸俗实用主义的取向和曲解基础理论的意义,这不仅导致了当前的学术界热衷于永无止境地承接各类应用性课题,并且也助长了那些庸俗而肤浅的所谓的“实证研究”。这不仅与学者的短视有关,更与国家主管部门的认知有关;例如,斯特拉斯曼也指出,出版和资助直接影响了经济学的研究,掌权者对各个研究项目的价值加以审判认可,从而左右了学科知识的创造。

一方面,在中国,各级主管官员的功利主义倾向造成了“应用性”经济研究项目的泛滥,甚至导致了杂志上这类文章的泛滥;实际上,目前的各类课题中真正属于理论性的非常稀少,即使本应是提倡学科建设的那些教育部课题也是如此。也正因为学校里的教师本质上不同于从事社会具体行业的人员,他们对任何社会事物的影响因素都不甚了了,因而大多数具体课题的承接者所进行的实证研究都是为了迎合课题给予者意图或者力图使之相信的“浆糊”;而且,由于他们舍弃了本身的理论优势,这些“实证”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就往往有逻辑和学理性,但是,最后却要由此而提出政策建议,这岂不是痴人说梦乎?另一方面,基于职称升迁的压力和课题基金的激励,大部分所谓的经院学派的经济学家也开始把自己看成是应用政策经济学家,并以此方向来训练学生;但这种指导往往是本末倒置的,因为他们所指导的是发展正规的经济学模型并对它们进行检验,却又要基于这些模型提出政策建议,结果往往成为“四不象”。正因为如此,当前热衷于“政策”的课题真正窒息了理论的探讨和发展;事实上,新思想的产生首先要建立在对前人大量文献梳理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有做得“冷板凳”的精神,只有如此才可以有所成就,才可能有稍许的洞见!

  笔者一直强调,经济学的任何理论或建议都会涉及到整个社会长远的利益,因而经济学本身就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关系,而应该将人伦日用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要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家基本上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不仅关心现实,更关心社会发展;正因如此,古典经济学本身就包含了伦理学和工程学两方面的内容,但遗憾的是,现代的经济学家越来越将伦理学内容抛弃了,但却要作政策建议,岂不荒唐乎!显然,当前的情形正如严若森在其博客中对笔者留言所作的回应所描述的:“1.现代的经济学家或经济学期刊论文做得更多的是经济工程学,假设、模型、演算、检验、可行性政策建议,类似工程师的活。一个工程完了,写个工程技术报告,然后提交存档,和下一个工程可以毫无关系。所以,我们鲜有发现真正能够源源流长具有深刻学术思想的学术成果。伦理学?呵呵,经济学的祖师爷有道德情操论,可是实践证明这基本上已经成为往事,现在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或经济学者都不过是怀揣经济学逐利的活生生赤裸裸的经济人,他们既无社会责任感,亦无民生关怀,他们关注秀场,关注点击率,关注自身利益,搞些噱头,扯些鲜艳的旗帜,忽悠民众,甚至打砸抢,而真实的信息深埋在沉默中。2.经济学家解决不了社会民生问题,任何一个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都会是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博弈的结果,作政策建议都不过是跑腿的,最终拍板的还是**,作为一个工具,其悲哀本身就是宿命。3.学者的责任在于创造思想与践行社会责任,没有思想没有责任,蝇蝇苟苟,哼哼唧唧,废纸一页。4.我们的精神文明在日渐沦丧,我们的改革设计的起点本身为此埋下了厚重的伏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2-26 13:26:32

社会上有句话,考试成绩不等于能力,这句话应用到目前的经济学领域再恰当不过了:模型建得漂亮的人并不见得懂经济,更不知道如何管理经济。显然,这种背离的取向在经济学的应用研究和政策报告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试问,当前那些在国内所谓一流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人有几个懂得实际经济的运作?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在应用政策经济学中,……经济学家正尽力将抽象的理论转化到真实世界中去。这意味着经济学家必须考虑真实世界的制度及摩擦等在理论形成过程中被抽象掉的因素。应用政策经济学中存在着经验的因素,正如同理论形成过程中存在这一因素一样,但是这是两种类型根本不同的经验工作”(科兰德,2000);另一方面,“当统计资料是为他人而不是整理它们的人运用时,就会特别有出错的危险。如胡帕(Hooper)先生论述到,‘甚至在最简单的统计报告中也常常会有陷阱,只有实际处理该统计报告的所谓原始资料的人们才知道其境况和本质’。……而且,除非他具有该学科足够的知识,否则他不禁奖可能在阐释中走上歧途,而且事实本身不可能被适当地选取或整理”(J.内维尔.凯恩斯,2001222)。也正因如此,弗里德曼的F检验在应用政策经济学中往往也是无效的,因为应用政策经济学本身就不是一个理论的检验问题,而是理论的应用问题,这需要非常渊博的公共知识以及丰富的个人知识,而这都是巨大部分时间不在现场的经济学家所不具备的;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正是因为宏观经济预测上的失败以及指导具体实践上的无能,昔日曾获得极大声誉的经济学家已经名誉扫地,甚至被归入江湖术士之流,因为他们所建立的模型似乎就是皇帝的新衣。

然而,国内的那一群经济学“家”却敢于凭借其抽象的推理和片面的实证就为经济政策提供建议,胆子不是也忒大了些吗?其实,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社会科学中存在一种蝴蝶效应,只要初始敏感性条件有稍微的差异,产生的结果将是迥然不同的,这显然要引起哪些热衷于对策研究的学者或官员的警惕!可见,无知便胆大,那些只是学了教科书上几个“错误”或过时定理的人,就开始以为自己能够学以致用了,能够服务社会了;殊不知,他们这种无知行为给社会造成了更大的混乱,中国的改革有几件是真正成功的?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仅有高的考试成绩而无实际能力的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但是,学术界中仅会搞几个数学模型而对实际经济运行一无所知的人却能够在学术界游刃有余,各类课题及其奖励永不间断,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在于,除了社会上是按照经济运行规律办事,每个人花的是自己的钱;因而那些支付者都希望每一笔钱都花得值得,而不是在空谈上;但是,在学术界,掏钱的是国企老总、**机关,而不是那些资金发放者自己的钱。有笑话就说,“真正的经济学鼻祖哥伦布应该是第一位经济学家,而不是亚当.斯密,因为当起航去发现美州新大陆时,他不知道要去哪里;当到达了新大陆,他又不知道到了哪里;而且他的一切开销都来自**资助”,国内正充斥着哥伦布式的经济学家。

显然,对这些**基金掌握者而言,关键在于必须“合法地”把这些构成财政开支的钱发出去而不在乎它的实际价值,因为实际价值本身就是难以评估的;或者,从个人私利或私见的角度来决定资金的发放,君不见,那些对理论和学术一窍不通的基金审批者们不是经常地在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巡回演讲吗?而至于那些私企老总资助的横向课题,则大部分是出于寻租的目的,现在社会上不是一而再地抨击学术已成为一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吗?其实,当前各级地方**和部门之所以要划出一定比例的财政来资助学术研究,主要是为了财政支出报表上的“好看”;特别是,要堵住知识分子的嘴巴而“不得不”划出一定的资金用于R&D投入。正因如此,这些资源的掌控者也根本不在乎这些资金是否会有真正的收益,更不要说会努力使得收益最大化了,从而也就不会认真考虑究竟应该资助什么领域、什么方向,反正只要能够发下去而不受追究就行了;显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不会让当前这种混乱不堪而又漏洞百出的课题资助体系长期存在了。也正是在这种只重形式而不重结果的学术资金体系下,那些资金的渴求着往往在申报之前投入巨大的精力以期吸引评审者的眼球,而课题一旦获得立项就立刻会是另一种状态,往往只是到结项临近之时才找一些学生或课题组成员敷衍了事;特别是,由于众多的“学人”在追求那些有限的课题,于是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租金耗散现象,浪费了大量的学术或其他的资源。

当然,也有人指出,目前一些课题申请是匿名的,但在学风已经沦丧的情况下,匿名又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事实上,每个人对课题的评价是不同的,特别是对那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尤其如此,这些研究往往只有研究者自己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评审者为了体现自己的学术水平,就只能根据主流的理论和所谓前沿的探究来评选。有同仁就对笔者说:“你有这么多科研成果,为什么不申报课题呢?我们平时没有什么研究,而在课题申报指南下来时才努力设计一个题目来申报”;但问题是,如何能够让那些从未谋面的人士了解笔者沉思了多年的思维和理论呢?况且绝大多数学人平时的事件根本不用在理论探索上。匿名评选的另一个依据就是以前的相关研究,正因为目前的课题评审并不是看是否有真的创新,而是看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研究特别是是否获得过相应资助,从而造成了不断重复资助的现象,而另一些有才华的学者却自始至终无法获得丝毫的科研基金。据笔者的观察,众多学者往往就一个相似的研究课题(最多将题名作一些变换)就可以不断地获得学院、学校、市、省、部委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金的资助,这个课题研究了几十年而美其名曰为“专家”,难道国家不觉得这些资金的无效和浪费吗?

而且,一些课题本身就为了体现政治风向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这样的课题审批制度:那些掌握基金的机构冥思苦想出一些课题,然而把它分包下去,而那些课题的申请者则努力通过繁琐的数学论证想方设法提出似乎独创的思路和建议,以求获得资助。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状况就在于,一方面,课题的设立者和课题的完成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课题的设立者对课题的有关知识乃至对已完成课题的科学性、有用性处于一无所知的境地。另一方面,由于这个课题反映了课题设立者的偏好,课题完成者并不能从这类课题研究本身获取知识性收益,而只对课题所提供的经费感兴趣;因此,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讨得课题授予者的欢心而保证“完成”的课题能够顺利获得通过,而不在乎课题结论的准确性、合理性,更不在乎是否有真正的创见。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数量型的研究报告更容易获得通过:一方面,这种研究报告使得“认真”审察的成本增加,而那些本来就是功利主义的评审者是不远花如此成本来指出问题的;另一方面,这种研究报告可以更好地“证实”当政者的“英明”政策,因为它似乎更为“科学”和“客观”。

艾伦.布林德提出了一个经济政策的“墨菲法则”:“经济学家在他们所知道的最多、意见最一致的方面对政策的影响力最小;而在他们所知道的最少、争议最大的方面对政策的影响力最大”。就我们现阶段各级**的决策而言,甚至与经济学中最基本、最一般、也是最简单的常识都相背离,却要经济学家提供某些独特的政策建议;正如哈耶克指出的,“**在这里可以做很多的事,帮助传播知识、信息和促进人的流动。但问题在于:这种真正增加机会的**行为,却几乎正好和目前被广泛倡导及实行的‘计划’相反的东西”。事实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大的问题在于市场机制很不健全,而成熟的市场机制本身包含具有切实执行的市场规则和具有社会关怀的市场伦理;然而,**本身不但不关心真正市场机制的建设,本身也经常性的扭曲和破坏市场机制。譬如,如哈耶克所说,“**克制自己不去助长垄断,要比打击垄断更为重要”;但是,现在各级**的一些决策恰恰是要“助长垄断”,人为地“拉大收入差距”,甚至故意制造社会矛盾。

当然,这也与当前主流学者的学风和理念有关,绝大多数学者缺乏社会关怀、缺乏人本思想、不关心制度建设,也就搞不懂市场的真正内涵,而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误以为按照力量决定的就是市场机制;因此,尽管**官员在大肆滥用社保资金,而我们的学者却依旧把眼光死死地钉在社保资金的“入”与“出”所造成的巨大亏空上。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其中也包含了学者的无奈,因为当前学者的力量是在太有限了,因为那些**官员根本不再在乎“臭老九”的真实看法,也根本不是为了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着想;也正因如此,他们不会资助那些对他们自身无利的研究,更不会资助一些可能对他们行为构成制约的研究。尽管教育部的一些官员呼吁学者不要专注于论文,而要为社会服务,经济学家要公共政策服务;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如何能够成为经世济民之学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经费本意上是用于相关研究的,但是在中国的今天,它已经转变成了课题主持者的生活补贴;实际上,就社会科学的课题而言,真正科研所花费的往往不到十分之一,而且主要不是课题主持者自己做的。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那些教授博导们都倾其全力于进行课题寻租,不但把所有精力用于获得这些课题上,而且大张旗鼓地组织“科研团队”来分配所寻租来的课题,并通过各种渠道来报销这些课题经费;于是,课题的掌控者成了创租的主体,名校成了寻租的媒介,博导成了“科研老板”,以致社会上的地下发票买卖也久盛不衰。最近,台湾出现了“首长特支费问题”,这些特支费初衷是用于首长的公务方面,但沿用成习而化为首长的生活补贴,最近由于一系列的政治事件而终于开始进行规范化了;但是,中国的课题经费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却从来没有人管一下,问一下,即使台湾已有活生生的例子在此也是如此,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国法制状况的担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6 13:27:14
综合上述因素的考量,也就不难怪中国之怪现象了,因为这个社会的法制根本处于蒙昧状态,而人的责任心也已经几乎丧失殆尽了;即使如此,那些教育界官员还在大力鼓吹教授应该把精力用于课题方面,没有课题的教授不能指导博士生或者只能少带。其实,只要稍微有些常识,我们就可以了解,当前那些课题有多少体现了学术水平和理论深度?为了课题那些人花了多少时间在人际关系上?而且,承接了课题后就开始层层转包,这些分包下去的课题有多少主要是由负责人自己完成的?当然,由于中国学者工资水平不高,通过科研补贴起生活也是可以的;但是,目前的政策却只会导致教师收入差距的极端拉大:在不断滋生出一批又一批“暴富”的“科研老板”的同时,而另一些年轻学子的生活却不断贫困化;而且,也使得当前课题的质量急速下降,因为那些“科研老板”承接的那些课题很多甚至是由那些对学术还几乎一无所知的硕士生所拼凑出来的。笔者在前面指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除了一些调查工作及数据处理外,所有的理论都只能自己或者几个经常性的合作者完成;因为社会科学的任何理论都需要深厚的功底,而共同探索需要合作者之间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否则理论必然是拼凑的。

说实在的,现在的课题有几个是理论性的?有几个是有价值的?当然,并不是说,做课题就一定不会有理论深度,关键在于研究课题的目的、审批机制以及最终接受报告的人。譬如,德鲁克的《公司的概念》一书就是通用汽车赞助的一份关于通用汽车的管理研究报告,但最终却成为经典的管理理论著作;再如,利奥塔尔的《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本身也是应**要求的应时之作,但却非常艰深和具有前瞻性。可见,中国学术的发展一个关键问题是扭转当前的对策性研究倾向,特别是要转变项目研究体系,根本上则是纠正当前学者对经济学的认识,否则,学术必然成为金钱和政治的奴隶矣!特别是,在当今这种资助体系下,那些真正在从事理论研究和学问探索的人却得不到任何资助;为此,笔者呼吁,那些各类基金的掌控者们不要只注重于“锦上添花”,而忘了对大部分青年学子的“雪中送炭”。孔子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对一个社会制度安排更是如此可,但当前的课题制度却完全颠倒了这个道理;因此,如果这种课题体系长期存在下去,非但对学术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只会对学术发展造成相反后果,只会进一步制约思想的形成和扩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6 13:45:12
有道理,赞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2 01:39:11
索老板还能写这样的文章,没想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