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样说:“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23,49]
他在这里关注的是交换中的“物”而不是他强调过的进行交换的是“人”,而且是用形而上学的先验思维作这样的“设想”,其深层原因又是在于他在这里回避了进一步考察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商品交换以及如何进行交换?其实,如果换个角度从关注进行商品交换双方的“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思考:进行商品交换的是“人”,是商品的所有者,而不是商品本身(因为物品不会自己跑到市场上去互相交换)。则站在商品交换者双方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只要交换双方都自认为通过商品交换,自己是有利可图的,即都获得了“比较利益”,则商品交换就能进行!
一匹布=2只羊,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有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对上述话,之类,如何解读呢?
解读1,这个等式说明,两种物的自身,早就存在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要么是产品的产等同,要么是产品的品等同。
解读2,这个等式说明,两种物在市场的场中,在场合里,有等量的共同的场量,而体现在物品上面。
上述解读1是错误的,是误读,曲解。
显然,资本论的作者是在讨论市场交换,不言而喻地,有市场这个前提,氛围,场合,有交换这个活动。
所以,你不能抛开上述前提,氛围,场合,不顾一切地抓住个别字眼,“物里面”,你就觉得,物的自身,物的内部,物品当中,就有内在的固有的“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譬如,老师对你讲,太阳公公对你笑,背起书包上学校,那你就觉得,太阳公公微笑倒是微笑,可他的脖子呢?
譬如,家长对你讲,物理学对你讲,一个砝码有重量,这是砝码它自身的重量,言外之意,这不是南瓜的重量,也不是秤砣的重量。但是,大家都知道,重量是地球的吸引力而已,地球它在“发力”而已,这不是砝码自身内含的东西,不是砝码本身必然天然就固有的东西。
那么,对商品交换,楼主老大哥觉得,这可以从人的方面做考察分析,用“人量”之类来衡量,不是用“商品量”来衡量,
等等之类,
那么,这都很好,都很对。
但是,当针对资本论搞解读,搞辨析,搞批驳等等,你就不要搞创新了。
搞批判的时候,暂且专心搞批判,单独搞批判,批判的时候尽量紧扣原文原意,
搞创新的时候,暂且专心搞创新,单独搞创新,创新的时候不要有任何拘谨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