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一词,在英文称为「Character」,在中文则兼指人品与性格而言。如果以我们熟知的五育来说,德育与群育的共同归趋,应该意近于此,换言之,品格陶冶的过程,不能脱离道德上的认知及判断,也不能忽略群体生活的适应能力。  品格教育的困难在于:第一,青少年的道德处境,在真实人生中只是起步阶段,通常只能以纸上谈兵的方式,作些道德两难的测验;第二,青少年的群体观念以家庭与学校为主,范围显然受到局限。于是,品格教育难免流于空洞而不着边际,,并且将来落实在人生中能否奏效,也仍在未定之天。 
   当然,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以美国联邦调查局为例,该局名称的简写是「FBI」,而内部训练则以另外三个字作为目标,就是「Faithfulness,Bravity,Integrity」,意思是:「忠诚,勇敢,操守」。在此,最难译的是「操守」,因为「Integrity」一词有「完整人格、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值得信赖」等意,如果质疑一个人的「操守」,就是最严重的指控。对一个人品格的判断,即以操守来决定。那么,如何推行品格教育呢? 
   任何教育都是由老师提供观念,再由学生去理解及验证。品格教育也不例外。以西方社会来说,《圣经》与童话是初步教材。父母若是基督徒,星期日上教堂时,子女就参加「主日学校」聆听老师讲解《圣经故事》,从上帝造人,亚当、夏娃,诺亚方舟,一路谈到耶稣的言行。孩子们学到的,未必是大人所期待的信仰,但是至少肯定了自己的生命不是可有可无的偶然产品,而是被神所爱,因而具有某种价值。「觉得自己有价值」,这种信念对青少年至为紧要。缺少此一信念,那么在遇到挫折与痛苦时,为什么不能选择自杀呢? 
 
   其次,童话中的故事足以响应青少年的需求。在富于巧思的故事背后,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自然,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并且总会安排合理的结局,让善性与恶性得到适当的报应。随着善性而来的,不只是真诚而美好的良心,还有勇敢、谦虚、虔诚、节制、公正、慈善、信心、远见等等,「与品格有关」的质素。当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之后,还要具体去尝试、发展、实践、印证这些价值,逐渐展现个人品格的特色。 以《圣经》与童话为基础,进而可以衔接到西方的文学传统。《圣经》对文学的影响固然众所周知,童话的取材往往借重于古代神话,因而也与文学颇有关联。这样的品格教育可谓一举数得。青少年未必因此而变得更有道德,但是至少大家对善恶是非有了共识。譬如: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要求人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并且相信善恶终究会有报应。《魔戒Ⅱ》的结尾,不也在宣称「善必得胜」吗? 
   换言之,品格教育就其做为「教育」而言,重点仍在于知识,要让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不过,这种知识又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与行为息息相关的知识。譬如,希腊时代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无不津津乐道当时的人所推崇的「四大美德」,就是:明智、勇敢、节制、正义。苏格拉底认为这些美德是可以教导的,而方法是排除一切不正确的观念,亦即不要执守于特定的作为,不要期待别人的赞美,不要考虑自己的利害,然后呢?要正心诚意,「按照你们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一切操守皆出于真诚。
 
   其次,柏拉图认为四大美德是维系城邦不可或缺的。他先分辨三种人生态度(亦即对应于三种阶层):一是政治领袖,应该追求明智;二是卫士群,应该追求勇敢;三是一般百姓,应该追求节制;至于正义,则是指以上三个阶层各就各位,各安其份,都可以表现的恰到好处。由今天的立场来看,四大美德皆与品格塑造有关。譬如,明智是指聪明与谨慎,而不单单是就念书考试而言;勇敢与节制,当然是品格中的必要成分;至于正义,则是言行恰如其分,并且以公平态度响应别人。 
   然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至少强调两点: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人的品格不会突变,平时在小事上若无操守,又怎么能担当大事呢?二是在行动的选择上,不仅寻求适中(无过也无不及),还要走向卓越。譬如,在鲁莽与怯懦的中间,很可能是犹豫或无为,但是正确的做法是勇敢。因此,人在品格上不只是应该努力培养好的行为习惯,还应该朝着「卓越」提升。 台湾地区对青少年的品格教育,以近年的「儿童读经」最受瞩目。无论其成效如何,读经本身总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初步观察,或许仍有两点问题:一是此运动标榜「只背诵不讲解」,既不讲解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体会与验证,然后成效也无从界定;二是这些经典缺少故事性,对青少年的启发因而也很有限。至于有些孩子因为背诵《老子》不太顺利而焦虑的情况,实在是额外的一大负担。儒家经典总是直接或间接有益于品格陶冶,但是道家经典(如《老子》与《庄子》)则是成熟心智经过历练才可能领悟的,对青少年未必适合。 
   那么,今日能否规划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品格教育?换个方式说,我们参考儒家思想所设计的品格教育,应该具有什么内容?依个人浅见,只要四句话就够了:一,对自己要约;二,对别人要恕;三,对物质要俭;四,对神明要敬。以下稍加说明。 
   首先,对自己要约。约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从「守法重礼」着手,进而言行皆有分寸。如此,不但具备「节制」之德,并且在自我反省及改善时,显示「勇敢」之德。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能做到约,才可集中精神与力量,朝着重大目标前进。自古以来,未有不约而可成事者。 
   其次,对别人要恕。人是社会性的生物,终其一生都在与人交往,交往过程中带来恩怨情仇与悲欢离合,又有谁能避开?子贡曾经请教:「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的回答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字由「如」与「心」组成,有将心比心、为人设想之意,颇似西方所谓的同理心。与人相处,多取恕道,不仅显示「明智」之德,也合乎「正义」的要求。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语,充满了尊重、关怀、体贴、包容的温暖情意。恕之一字,正是我们行走人间的座右铭。 
      第三,对物质要俭。物质泛指自然界的万物,包括人类所需的各项产品。当一个社会为了发展经济而忽略自然生态时,个人所能做的只有尽量节俭了。事实上,俭朴生活使人降低对物质的依赖程度,随之提高了自己的自主性以及自由度。尤其可贵的,是会因而重视人甚于物,亦即不会以财富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并且愿意舍弃财物来帮助别人,促成社会的良性循环。孔子是讲究礼仪的人,但是,依然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能够爱物惜物,珍重自然资源,不但可以造福后代子孙,并且眼前当下就会有知足常乐之感。 第四,对神明要敬。青少年对神明的了解,会因为家庭有没有信仰而出现很大的个别差异,因此宗教教育的实施并非易事。不过,人生总有难解的命运,世间又不断发生各种悲剧及罪恶,加以死亡的阴影偶尔浮上心头,对青少年而言,这些疑难的答案,不妨暂且交付神明。那么,对神明应有何种态度呢?孔子回答弟子请教何谓明智时,清楚宣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这句话对青少年而言,显然有两个重点:一是专心做好眼前该做的事,如念书考试等;二是敬畏鬼神,但同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面对神秘难解的命运,我们需要的不是未卜先知的能力,而是尽其在我的责任感。与鬼神保持距离,就不会妄图侥幸,以致陷入迷信的深渊;敬畏鬼神,就会安分守己,不欺暗室,常保心胸坦荡及快乐。 
        以上四点所涵盖的,是人生四大领域:自我、群体、自然界、超越界。品格教育的目标,不只针对单一领域的人格特质或处理技巧,而是意图为人生勾勒全方位的蓝图,能够在修己善群之外,欣赏自然万物,沉思终极关怀,使自己的一生不论遭遇如何,皆可乐天知命,问心无愧,即使面临死亡的关头,也能从容自在。 
       在落实上述构想时,可以分别就「约、恕、俭、敬」,收集古今中外的故事、例证与嘉言懿行,使青少年获得深刻印象,产生「有为者,亦若是」的效法愿望。如果探讨教学次序,则宜由浅近的约与俭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事实上,青少年只要愿意「反省」这些题材,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了。反省的人,总是真诚的;真诚的人,也不难推己及人,在恕字上有所体会。能做到恕,则人际关系必然往良性发展,虽然未必心想事成,但是至少自己可以无怨无尤。最难明白的,应该是敬,而这一点偏偏正是品格教育的基石。 
  与品格教育直接相关的是德育与群育,但是由它推衍而出的范围,涵盖了法治教育、宗教教育、生命教育等题材,几乎可以称之为全人教育了。由此可见,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品格正是其具体而微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