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793 7
2011-02-27
一,楔子

        每门学科开宗明义,总有个对本学科本身的定义。但还没有像哲学这样,争吵了两千多年也没能统一“哲学是什么”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真到了统一“哲学是什 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之日,也就是哲学这门学科寿终正寝之时。因为这时它已经是科学了。所以还是这样糊涂下去好,说明这个世界还保持着多样性,还有科学大怪兽无力踏入的领地。

       虽然无法给出“哲学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但为什么会造成这无法给出的答案我还是有信心的。盖因每一门学科都可以看作由生活的某一方面凝结出的思想。而哲学这种思想正是思想的思想。这就出了上面的麻烦。有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很多东西,但我们无法用自己的眼睛直接看到自己的眼睛。哲学定义的尴尬正是出于此。

       哲学就这样像石破天一样,在还没弄清“我是谁”的时候就匆匆披挂上阵了。而且它还不打算小打小闹,它野心勃勃,企图作所有学科的领袖者,想当“科学的科学”。其结果是正反馈式的。“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越发弄不清了,弄清这个问题的需求也越发迫切了。一时间各路哲学家针锋相对、口水不断,时而还有几位隔岸观火的圈外人士也发点议论,于是更加混乱不堪。直到争闹到20世纪初叶,两次世界大战时分。那会儿的西方人本来火气就大,竟有几路猛人看吵架看得泼烦,于是手持五色大棒,跳入圈中,不问青红皂白把吵架的统统抡倒,然后怒骂道:“争个鸟!什么“什么是哲学”?依老子看世上根本就没有哲学这种混帐东西!”

       被抡倒的各路好汉大吃一惊,坐在地上捂着伤处偷看几路猛人,只见猛人们手中大棒颜色各异、款式不同,但都赫然镌着五个大字——后现代哲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2-27 14:54:42
二,从现代主义哲学说起

        流浪者四海为家却永远不在家。对他而言,无家存在。
                                               ——B·G·常

        哲学在其早期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在思想上领先于其他学科,所以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视为所有学科的领袖不无道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后来的情况就有点不妙了。到了20世纪初叶后现代思潮在文学、科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几大门派都轰轰烈烈的粉墨登场时,哲学这边一干逻辑经验主义者还在起劲儿的玩语言分析。甚至四、五十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当时的武林大宗。哲学家的声誉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衰落的,当年的普罗米修斯成了唐吉诃德。

        但是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愈演愈烈,正统的老式哲学家们虽然或因高傲或因盲瞽仍然能坐得住。一群读书不多,荷尔蒙不少的楞头小青年却按捺不住了。他们要对传统的现代哲学动锹动镐动炸药!

        先按下后现代哲学不忙着说,以后咱们细细谈。要想弄清楚后现代哲学得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现代哲学”。

        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是法国大天才笛卡尔。这个发明解析几何的坐标式人类是个天主教徒。他出于自己天赋的超级数学感觉想给世界找个最坚固的地界儿作“阿基米德点”,然后基于此点就可以让人类从此大张旗鼓的干撬地球的营生了。这真是个伟大的想法。笛卡尔的伟大构想是先找到这个世界上最无可争议、不证自明的东西作地基,然后以逻辑为脚手架,事实为砖石盖大楼。这种大楼如果建成,人就可以达到上帝所能达到的境界了。笛卡尔的最终目的,就是证明上帝的存在。

        笛卡尔于是就干开的了。他找到的阿基米德点众所周知,正是“我思”。然后笛卡尔掏出如意金箍棒以此点为圆心划了个圈。世界从此被两分,上帝的存在于是无可争议。狂恋无神论的衮衮诸公看到这里别撇嘴。世界从此被框在笛卡尔的金刚伏魔圈中三百年之久。包括什么马克思什么胡塞尔这些脑后有大块反骨的都不敢跨出这个圈半步。当然99.好几个9%也包括衮衮诸公。只要不打破这个圈子,上帝的存在就是可以落定的事实。现代哲学从此拉开帏幕。

        现代主义的世界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人是自然的解释者;人是宇宙的观察者;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改造和控制世界,主体(自我)能自己证明自己,自己肯定自己。席沃尔曼对现代主义的总结非常精辟: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诸位可以停下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持有这样的世界观。如果是,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正统的现代主义者。如果不是,那么恭喜你!你要么是个后现代主义者,要么就是上帝本人。

        现代主义哲学要更冷峻些,它诉诸一种精确的方法,而不是权威。天主教士康德赋予现代主义哲学以新的形式。他把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洛克和休漠的经验主义结合起来。一个伟大的德国人把一个伟大的法国人和两个伟大的英国人的思想融合起来,不出经典是没有天理的。从此现代主义哲学就有了超验和经验两个方面。今天翻mm的任汝芬,里面评价说:“康德哲学的特点是调和和折中”。当然这是另外一个德国人作出的评价。其实哲学家康德有多伟大呢? 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的经济学造诣在康德之上。

       还是说康德的“经验”和“超验”。“经验”自然是要人经历一下、体验一下才能掌握的知识。“超验”是指和人的经验无关的知识。比如“人吃饱了不饿”这就叫经验,不饿两顿不吃两顿是不会得到这么伟大的真理的。“1+1=2” 这就叫超验,人类都死绝了1+1还是等于2,和人这种动物掺乎不掺乎无关。“超验”这种玄乎又至高无上的知识如何掌握呢?笛卡尔早给出答案——通过理性工具。“我思”作为阿基米德点,理性工具提供经验多样性的统一,这事儿就成了。“主观”、“客观”的观念应运而生,现代哲学的主体性观念从此牢牢的奠基了。从此大伙看世界都把“自我”和“客体”分得特清楚。还是举大家熟悉的例子。马克思的什么“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划分得水到渠成,大伙看得过瘾,殊不知笛卡尔之前可没这么带劲。

        带劲是带劲了,带来的问题也不少。世界本来就是个大蛋糕,你认为它是个啥样就看当初你这刀怎么切了。你一刀子把劳动者和劳动工具切得泾渭分明,赶明儿你老人家突然发现一个问题:用木头纺车织布的和用纺织机织布的人同样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纺织劳动者,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于是乎没办法造出一个概念叫“异化”,令人听了似懂非懂、一脸佩服。其实冒着让奥卡姆批评的危险闹出这么个新鲜词儿完全是当初乱下刀子的结果。世界本来是整个的,你从哪儿切,哪儿就会留下伤口,某一天就会出事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7 15:09:55
昨天开头那句B·G·常的话现在看来和内容不匹配了。因为当时我准备写的是“后现代的开端”。后来写得兴起就刹不住了,于是留下一个破碎怪异的题记。碰巧“破碎”正是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后现代哲学的开端

        现代哲学的特征我们已经很清楚了。不管现代哲学各大门派其内容如何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但都追求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就像一帮农民揭竿而起把朝廷推翻把皇帝赶跑,然后自己一天也不耽搁,赶紧再建个朝廷再立个皇帝。很热闹的重复一套老掉牙的路数。

        后现代主义的态度很明确——反现代主义。他们这次反现代的确是动真格的。如果他们还按套路打的话那就无疑只是现代主义的又一种新形式而已。于是他们没有套路,因为套路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一大特征。由于没有套路,所以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思想,只能是一种思潮。如果非要总结一个特征的话,那么支离破碎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式特征。

        后现代主义虽然没有统一的内容特征,但统一的态度还是有的。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态度是颠覆、是摧毁。我认为不然。颠覆和摧毁都太硬了,一幅革命性很强的架势。而革命性最强的哲学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其盛时真是振臂一呼群情激愤。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于是革命性非但不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反而是后现代主义嘲讽的对象。不错。后现代主义的态度毋宁说是嘲讽,而不是革命。有不少评论者说周星驰的电影很后现代,这评论真的非常到位。虽然周星驰对记者坦承自己不懂什么是后现代,但这并不影响周氏电影的后现代本质。后现代的具体内容是我后面要逐一讲的。这里我要说的是:后现代的形式就是一种破碎的形式,后现代的态度就是一种无厘头的态度。你不是牛逼吗?我才懒得去反对你的牛逼,因为我知道即使反对成功了也不过是证明牛逼的人变成了我而已。但谁牛逼我就嘲讽谁。因为我嘲讽的正是牛逼。

       借用上一节引用的那句美国学者B·G·常的话,后现代思维就是一种“流浪者思维”。流浪者没有家,他的所作就是不断突破界限。流浪者无力去革命或者干脆看透了革命无用,但他可以无视权威划定的世俗形式。后现代主义正是这样强调否定性、去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多元性。

        后现代哲学的诞生自然有其独特的背景条件。首先是其时代背景。后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爆炸。信息爆炸的好处大家都能看到,坏处却往往被人忽略。由于我正在琢磨着写一篇论文《信息时代的信息困境》,所以忍住不把好不容易攒的一点东西和盘托出。我只举个例子。人是信息动物不假,但信息不是人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爆炸一下人很可能会吃不消。就像人没水活不成,但你把他扔到贝加尔湖里恐怕他死得更快。信息爆炸的一个可怕的结果就是传统分类的瓦解。就像上一节所说的。过去的切法把世界大蛋糕切得好好的。这会儿集中出乱子了。发现当年每一刀切得都有问题。咋办呢?难道统统重切一遍?这是个可怕的想法。因为此前人类所有的智识成果几乎都建立在笛卡尔切法的基础上。这下子同时摇摇欲坠了。况且你能担保新的切法一定比旧切法好,明天的明天不会又出新乱子?这是真正的时代危机,只有无知的人才会心安理得。《黑客帝国》上说“无知是一种快乐”。说得真好啊!

        再说说大家比较习惯性信服的科学背景。1905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发表摧毁了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可惜马克思没赶上狭义相对论,否则他不会那么肯定“万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中”了。1927年,更重磅的炸弹由海森堡祭出。测不准原理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混乱的自然。我喜欢看海森堡的哲学作品,非常过瘾,让人一身一身冷汗的那种冷峻的思想。海森堡有这么一段很牛逼的话:“我们所观察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暴露到我们追问方法面前的自然。通过这种方式,量子力学使我们想起了古老的智慧。在存在的戏剧中,我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我们既
是演员又是观众。多么冷酷而睿智!合辙我们折腾了那么久,就是自己耍猴给自己看来着。玻尔还嫌海森堡的打击力度不够,于是落井下石投下互补性原理:我们能测量坐标或变量,但不能同时测量这两者。没有一种理论语言能把一个系统的物理内容表达无疑。

        说到这里,wushaoyu、quzhi、gm他们恐怕想起那个奥地利人了。不错!决定性的临门一脚是由哥德尔完成的。这个被誉为“亚里士多德之后最伟大的逻辑学家”的人提出震古烁今的两条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让人们明白任何一个理性体系的完全性和一致性都不能同时满足。经典数学因此最后一个倒下。作为一切自然学科基础的数学的绝对理性的倒塌让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谬误,让笛卡尔以降把现实统摄在一个全然理性的体系中的企图完全破灭。

        这时候,哲学再不作出反应就说不过去了。后现代哲学就这样开端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7 15:18:17
四,去中心论

        你们都想成为世界的中心,你们必须明白,既没有中心,也没有世界,有的只是
游戏。
                                                                 ——狄康姆

         有一些关键词是后现代哲学中经常出现的。“决裂”、“破坏”、“毁灭”、“解构”、“摧毁”、“差异”、“分延”、“消解”、“分散”······

        看了这些不太友善的字眼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不是有点要造谁的反的感觉?不错。至于到底要造谁的反其实是可以分析出来的。在这个世界上,你如果无权无势无地位,那么永远不用担心有人会造你的反。有着被人造反资格的只有一种东西——权威。凡是成组织的系统必有权威,现代主义哲学也不例外。这里的权威不是某个人,而是某些成为中心的概念。哲学不是抡大锤,而是玩概念的。现代主义哲学家把世界看作一个由各种概念组成的大沙盘。他从上空俯视沙盘,然后赋予某些概念以特殊地位。有的呼喊整个世界是以“理念”为中心,有的嚷嚷整个人类历史要紧密团结在以“劳动实践”为核心的某某主义周围。他们之间互相谁也不服谁,有的说番茄是绝对主宰,有的说土豆才是真命天子。总之,他们唯一能默认的共识是:有且必须有某些概念天生高贵,生下来就注定要被别的概念簇拥着当中心。反正人间独裁专制那套玩意儿到了哲学概念的圈子里也一样。

        后现代哲学家们对这种情况很忿然。人类历史上曾经推翻独裁宣扬自由平等一样,他们要在哲学概念的圈子里搞自由平等。所以他们向现代哲学的中心主义思想猛烈开炮。这就是去中心论,也可以叫反中心论、非中心论。

        Paul Wapner对去中心论的界定是:“就是对这样一种观念的批判,即社会现实的任一要素或部分可以被规定为本质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后现代哲学家们的眼光的确犀利。从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笛卡尔的“我思”、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的“实践”······以往的哲学的哪一个流派不是中心论的呢?这些古典和现代主义哲学家一个个你方唱罢我登场,都宣称自己手中拿的是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屠龙宝刀。可以说,整个形而上学的历史就是一系列“中心”替换“中心”的历史。可这些所谓的“中心”,在后现代哲学家尤其是极端去中
心论者眼中不过是皇帝的新装而已。

       这里说到了极端去中心论和温和去中心论。后者对各色“中心”进行消解,你树一个中心我就拔掉一个中心。而极端中心论者更加彻底,他们干脆主张根本就没有“中心”这个概念!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和几乎所有后现代主义思潮一样,去中心论的带头大哥是两个法国人。

        米歇尔·福柯,后现代主义大潮中最富反叛性的弄潮儿。关于这个极度疯狂又声名显赫的哲学家,当代知识青年很少有没听过他大名的。他自杀、吸毒、同性恋、SM、最后死于爱滋病。但这些并不防碍他成为后工业时代最具天才的哲学家。

        福柯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一出手就是杀着。福柯对去中心论最显要的贡献是他解构了现代哲学最大的中心概念——人。

        人的问题是欧洲18世纪以来的中心。但从20世纪中叶以来,尤其是结构主义兴起以来,人的中心性开始受到怀疑。福柯认为,欧洲的实践证明,人的自我已经被肢解得四分五裂,统一的自我已经不复存在。在后工业社会中,一个人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这加剧了自我的分裂。我是谁?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是困惑所有生活在此间的人的共同问题。福柯对各种人性论进行非中心化,旨在论证不存在什么人的本质。福柯本身就拥有这样一个极度分裂的自我。他曾经是众口交赞的勤奋学生、深夜拿着匕首追杀同学的人、天才的学者、名落孙山的巴黎高师门外流浪者、通不过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巴黎高师最富盛名的教师、自杀未遂的人、万众瞩目的精神导师、同性恋与群交爱好者。后工业社会的一切似乎都在嘲讽人作为中心概念的荒谬。福柯认为,“人只是一个在暂时的概念系统中正在消失着的形象;一个有限的存在者、他真正延存的时间,也就是该系统产生他、为他提供基础和赋予他特权地位的时间。”

        另一个法国人也来自巴黎高师,他是福柯的学生,大名鼎鼎的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德里达和存在主义大师加谬、足球大师齐达内一样,是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去年他逝世后被法国媒体视为自1980年让·保罗·萨特逝世以来法国学术界最大的损失。他也是来过交大的哲学家中最著名的一位。我的遗憾是他两次来交大我都没赶上,这是我的错。

        作为解构主义的开山大师,德里达对中心的解构最为彻底,他想要把“中心”本身彻底切除。德里达先从文学中对中心作切除手术。可惜我上小学时被语文老师勒令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时不知道德里达。在德里达看来,根本不存在要在文本中揭示的意义或真理。德里达的名言“书写仅仅是书写”当真是让我深深nod。他认为在文本中连作者的中心意图也没有,进而连作者都一刀解构掉了!我本人就能体会到,自己写东西时以为有中心意图,但写的东西出来后却没有中心意图。作者不能被理所当然认为是他作品的权威,自己生的孩子自己也未必完全了解。陆游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算是文本的去作者中心论。福柯对“中心”这个概念的解构非常精彩。他认为,如果说有中心的话,那么这个中心只能是“一种功能,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non-locus)。”

        为了去中心去得彻底,德里达用“游戏”来说明“中心”现象。顺便说一句。

        “game”这个词被咱们翻译成“游戏”,我认为很不恰当。原意在汉语中的对应物应该介于“活动”和“游戏”之间,强调的是一种按人为制定的规则进行的活动。翻译成“游戏”外延明显比“game”的原意小了。约定俗成,还是说“游戏”吧。“游戏”在德里达那里是一种进行无限替换的活动,它具有随意性和开放性,在这种游戏中,不存在“阻止和规定替换活动的中心”。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点中国的风水说的意味。风水轮流转,谁也别想当永远的风水宝地。

         擒贼先擒王。搞垮了“中心”的理念,现代主义哲学顿时如土委地、一蹶不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7 15:44:24
哲学控制了思想,思想控制了想法,想法控制了行动。“畏怕的恐惧永恒的土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4 21:26:37
五,反基础主义

    有着基础的基础,就是没有基础的基础。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现代主义哲学家们俯视概念世界大沙盘时瞅出一系列“中心”。然而他们并不肯
罢休。他们换个姿势向沙盘纵劈一刀,然后自信满满的指着切出的横断面宣布:这世
界原来是建立在某“基础”之上的。

    后现代主义哲学在美国的掌门人罗蒂给这种现代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起了
个形象而犀利的名字——基础主义。反基础主义自然也就成了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思
想之一。

    揭批之前总要先搞清楚犯人的犯罪特征。伯恩斯坦对基础主义有如下描绘:所谓
基础主义,意指这样一种信念:存在着或必须存在着某种我们在确定理性、知识、真
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

    “基础”和“阿基米德点”是西方哲学两个非常重要的隐喻。其始作俑者又是笛
卡尔。从他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两个隐喻之后,现代主义哲学坚信存在(或必须存在)
这样一种基础。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种基础是什么,并给出支持的理由。于是,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种听起来很牛逼,实际上和“加图索光谱的疝气有多少超级
女声”一样荒谬无理的问题竟然可以被标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闹哄哄的僭越哲
学王座三百年之久。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对基础的痴信与始自牛顿、笛卡尔的对简单性的迷恋渊源颇
深。所以基础主义正是一种还原主义的冲动。现代主义者企图在一个纯粹的“基础”
之上建立知识大厦,残忍的后现代主义者则打算就从“基础”部分下手摧毁大厦。
    这种过瘾的事儿怎么可能少得了福柯?福柯总是对现代主义最要命的部分下辣手。
他说,被笛卡尔看作是“绝对牢靠、绝对确实的第一原理”的“我思”也并非是什么
究竟至极的东西,本质上也是被创造、被生产的结果,是一种“社会建构”。

    罗蒂对基础主义的批判最为明确和系统。《哲学与自然之镜》这部成名作最富轰
动性的地方也在这里。他视现代主义哲学家将万事万物归结为第一原理拦也拦不住的
偏执为“在人类活动中寻求一种自然等级秩序的诱惑”。罗蒂检讨了现代主义哲学家
们折腾了三百年的成活,说:“没有人曾经得到过绝对的基础,没有人曾经得到过绝
对的真理,因此我们应该放弃寻求绝对的真、绝对的善和绝对的美,完全承认我们此
时此地得到的,我们此时此地合理地期望拥有的东西。我们必须做的是:继续谈话,
互相学习,不乞求于绝对。因为不存在任何指导我们的永恒的、中立的、超历史的框
架。”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美国哲学家,反实在论的旗手普特南。此人在当代科
学哲学界的赫赫声名同他著名的“钵中之脑”假想有很大关系。我认为普特南的“钵
中之脑”同“薛定谔的猫”、爱因斯坦的“孪生子”、图灵的“图灵机”和塞尔的
“中文屋子”是现代最伟大的五个假想实验。沃卓斯基兄弟把钵中之脑全盘抄袭到
《黑客帝国》中,很轻松的就使这部电影成为经典。普特南认为基础主义的一个重要
变种是“形而上学实在论”。这种哲学观认为“世界是由不依赖于心灵对象的某个总
体构成的”(唯物主义,哈哈)。“只能有一个关于“世界存在的方式”的真实而完
备的描述”(一元论,厚厚)。普特南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神目观”。因为
它完全割裂了“心”(mind)与“物”,既然他们认为“物”可以完全脱离“心”而
自在,并且人依靠心把握世界,那么如果我们眼中的世界只是泡在盛有营养液的钵中
的大脑的幻象,而钵外另有一个“真实世界”,那么结果就和形而上学实在论者的理
论一点也不冲突。也就是说按他们的方法,推出这种荒谬而恐怖的世界图景并非不可
能。从对方貌似合理性的前提按对方的方法推出荒谬的结论,这是后现代主义对付现
代性惯用的方法。普特南正是此道高手。

    反基础主义者看出基础主义是哲学本体论最大的独裁者。他们指出:“人类任何
总体化的努力都隐含着极权。”他们反对基础主义所强调的基础的先验性和体系的等
级性都是为了弘扬自由平等的观念。巴士勒明确提出了哲学应该追求“本体论上的平
等”的概念。没有什么东西比别的东西更真实。一个实在并不比另一个实在少点或多
点实在性。

    F·杰姆逊乘胜追击,提出了对“深度模式”这一基础主义变种的全面批判。杰姆
逊认真考察了基础主义的历史,提出有四种本质是基础主义的“深度模式”。第一种
深度模式就是大名鼎鼎的辩证法,特别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因为辩证法大谈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并且认为人们不能以现象判断事物,要找到其中的内在
本质和内在规律。第二种深度模式是弗洛伊德关于明显和隐含的对立。福柯认为弗洛
伊德迷恋“潜意识”的提法流毒甚深,一时间这也“潜”那也“潜”,“潜规则”“
潜哲学”······默认不露脸的玩意儿最牛逼,正大光明大家都能看到的反而成

了摆设。总之就是不好好说话,故弄玄虚把所研究的事情搞乱。第三种深度模式是
存在主义的“确实性”和“非确实性”的区分。存在主义认为前者是核心的东西,可
以从后者的表面下面找到。这和“现象”、“本质”如出一辙。最新一种深度模式是
语言学、符号学的能指和所指的对立,这是意义理论混乱不堪的罪魁祸首。

    基础主义者都具有一种浓烈的怀旧情绪,正是这种渴望回到人类思想史原初简单
状态的乡愁衍生了基础主义。怀特海的名言:“一切西方哲学都是柏拉图主义的注脚”
正说明了这一现象。其实,人类已经距古希腊时期走了很远了。早就无法回家,也无
家可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