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088 5
2010-08-27
这似乎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许多人说哲学这个名称始于古希腊,在拉丁文中就是“爱智慧”,所以,哲学就是爱智慧的学问。但是,须知古希腊时代(一直延伸到后来很长时间)哲学是包括被现在称之为物理、天文、生物等自然科学和逻辑学、伦理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学问在内的,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充分的体现出来。而今,大量的科学学科都独立出来了,于是,哲学是什么?就自然地成为一个问题。
   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古代以及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与少数近、现代学者的看法大不一样。后者中许多人认为哲学家一生只需要研究几个,甚至一个基本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是极为初步的,比如研究“是”、“意志”、“自由”、“存在”等等。当然,我并不排斥这些研究的必要性,但是对于回答“哲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来说,我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问题,而不仅是极少数几个问题。事实上人类史上最杰出的哲学家如老子和亚里士多德就以广泛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不可能随着社会进步而收缩。事实上,哲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它的发展不是以每一个基本问题都必须解决为前提,比如物理学的长足发展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物理学中的不少基本概念和问题:物质、力、质量、熵、波函数、夸克等迄今没有完全解决,但是,这并没有明显影响物理学的科学性。
这个问题事实上迄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这可能是造成哲学界众说纷纭的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然而,我国现在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以与“自然科学”并立,显然官方认为哲学是科学。但是,并没有给出哲学是科学的明确根据。
   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人类自身体察、自我反思和价值取向的学问,是反思人性精神实践的理性力量之学。同时有很多人认为,哲学是对以人为主体的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能动作用的高度概括。显然,这两种观点都不否认,哲学是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最高产物之一。
   所以我认为,哲学应该包含这两种观点。即哲学有A.人本哲学和B.科学哲学两大部分。前者研究人(人类)的本质判断和价值取向;后者是研究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两者既独立又交错,于是就有了不同的"观",比如:人生观决定于A;科学观决定于B;世界观决定于由B决定的A;宇宙观则是决定于由A决定的B。在不少哲学论着中,没有明确区分这些差别,是造成概念混乱的原因之一。
   人生观和世界观偏重于价值取向;宇宙观和科学观则偏重于本质判断。
人生观是以人的自身为出发点,来省视社会,选择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位置,不但认识自己是什幺,而且寻求自己应该怎幺。与人生观不同,世界观则把自己融入社会,首先承认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以社会为背景来选择自己的价值位置,所以它不仅告诉我们是什幺,更应该告诉我们应该怎幺。所以,世界观比人生观更能给出人的生命的一般意义。因为人生观是人人都天生俱有的,然而有的人并没有他自己的世界观。这些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会或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只是随大流,按照祁克果(S.A,Kierkegaard)的说法,这种人"只能说是存在着。而并不生存着"。而生存着的人,祁克果认为:他应该懂得"生存本质上是一种自觉的追求,追求作为自己名义的自我,"而不是人云亦云地随大流。因为人作为精神或意识所灌注的主体,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其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科学观也是以人的自身为出发点,来省视客观世界,就近及远、就眼前的现实到可能的推测,作出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判断。而宇宙观则把自己置于整个宇宙之中,由远及近地以客观的宇宙作为自己对客观世界作出本质判断的思考对象或准则。由此看来,人们通常所说的宇宙观,大多数不过是科学观。例如实证主义者、操作主义者等本质上缺乏宇宙观。但是,没有科学观而仅仅有宇宙观的,也大有人在,他们的特点是在考虑科学问题上往往很容易陷入形而上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27 21:43:09
众所周知,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学科理念作为核心特征,但是哲学的学科理念则是“泛理念”,即哲学的理念是超越于任何一门专门学科的理念,而把其中具有的共性统一为一个泛理念。因此,哲学并不在乎专门学科的个性特征。所以,作为科学的哲学,它的“核”是泛理念,于是难免具有形而上的色彩,因而那些比较“形而上”的学科如逻辑学、语言学、神学、心理学、思维学、政治学、伦理学和法学等就自然地成了哲学的“壳”。这样,哲学就象一个“蛋”,它所处在的营养液就是各门专门学科--物理、数学、生物、天文、历史、教育、管理等的理念。可见,哲学不能代替任何一门专门学科,但是却可能涉及任何一门专门学科的理念。哲学的基本功能并不在于介绍这些学科的详细内容,而在于提纲执领地提出那些对该学科乃至跨学科有承前启后作用的观念和方法,以予人以启发。因此,哲学的形而上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必须入世,而又必须出世,方能修成“正果”。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真正的哲学家在世俗中没能过着丰裕自如的生活的原因,虽然他们的确是“智者”,如老子、庄子、苏格拉第、斯宾诺莎、康德、尼采等。
哲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力。所以,只要还具有启发力,那么再古老的哲学思想也仍然具有生命力。比如,《老子》一文就是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哲学文章,因为它仍然具有强大的启发力。因此我认为哲学并没有像有些人所说的“死亡了”,也不是像维特耿斯坦的“逻辑原子论”所主张的“让哲学安息吧!”,于是哲学家的任务仅不过是进行语言、语义分析而已。外认为哲学家的任务仍然是,对过去的人类的全部或者个别既得思想或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直接提炼出启发性的问题或观念,或者通过找出其观念发展和经验事实发展的基本脉络,对其中的要点赋予鲜明的价值判断,给出简明的基本结论和提炼出启示性的经验和问题。于是就有可能得出对后人有启发意义的观念,或者可能得到对未来的可能"知识"提出前瞻性的定性预测和提供可供选择的命题或理论框架。没有启发力的“哲学”不是哲学。只有这样,哲学才无愧于称为“智慧的学问”。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无疑是一门科学。
虽然我不认同哲学死亡论,但是西方哲学的确是衰败了。而东方哲学——主要是中国哲学,在经历了漫长达二千年之久的沉默之后,似乎有可能再生。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因为西方哲学衰败了,东方哲学才能再生,而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西方哲学中的物质观(以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为代表)是建立在构成论上的,而东方的物质观(以老子为代表)是建立在生成论上的。现代科学(主要是微观科学)日益表明构成论的失效和生成论的有效性,对此,早在上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波尔和海森堡以及后来的汤川秀树就已经初步意识到了。而当代科学中的真空问题、暗能量问题和“夸克囚禁”问题等更使构成论观点陷入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生成论观点已呼之欲出。物质观是宇宙观的重要部分,势必影响哲学的动向。所以,东方哲学即应时而再生。由此可见,不能单纯地发扬我国传统哲学,而是应在充分了解以物质构成论为主要特征的西方哲学的基础上,明确接口,进一步发扬物质生成论观念,同时推动自然科学和哲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8 10:27:21
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生活本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9 00:37:30
哲学就是爱智慧,这个答案简单明了,一看就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3 22:10:04
哲学就是爱智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4 16:11:49
我来一个定义吧:
哲学就是以理性探索万事万物的最后原因和理由的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