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2303 0
2011-02-28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传统的掠夺性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污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68-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寻找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其必然选择。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农业生产是人类以生物的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的产业, 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体。所谓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的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学的方法组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二、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近年来,我国农业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林牧渔各业大幅度增长,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危害和问题日益严重。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我国农业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耕地是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耕地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3. 8%,人均耕地不到1.4亩,不足世界人均面积的40%。目前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且每年耕地面积还在减少;耕地的质量也呈下降趋势,由于森林草地资源的破坏,使土地失去了保护,水土流失带走了土壤中的养分,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2.5%—4%,耕地持有水量低于世界年均水平30%左右。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使得农业用水量持续增加,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占有水量仅2 300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耕地水资源占有量28 500 m3/hm2,为世界平均数的4/5。农业用水是全国用水大户,用水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但有效性很差,渠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区也只有6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80%以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酸化、养分不足以及板结等土地质量问题,同时还带来了水质污染,甚至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而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此外,目前我国耕地受污染情况相当严重,且污染程度正在不断加剧。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 000多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面积达1 000万公顷,污水灌溉污染面积为130多万公顷。而全国每年因土壤污染粮食减产就达1 000万吨,还有1 200万吨粮食受污染,二者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由于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尚难以估计。如果继续沿袭传统掠夺性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大量消耗土壤肥力、水资源、化肥、农药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将会出现很大的危机。因此,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降低农业生产物质的投入,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及社会公众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各地方**领导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如有的认为循环经济只是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并未真正认识到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还有的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国情或是为时过早,等等。这些观点的存在、认识的偏差导致**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舆论环境。而这也导致社会公众对农业循环经济更是不清楚、不了解,限制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法律体系不健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及法律法规的保障。而我国由于地方**认识的不到位,尚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立法也处于初创期,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目前虽然有《农业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都体现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但仅仅依靠这些法律法规的一些零散规定远远不能有效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涉及的相关问题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因此对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力度不够。
  3.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但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及专业的金融机构业务,同时由于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周期长、高风险的存在,使得现有的金融机构投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外,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不良资产比例偏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效果。因此使得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需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及相关内容都知之甚少,而我国在循环经济实践中缺少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所以他们即使想发展循环经济,也不知道该如何发展。
  四、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应充分利用现代的舆论宣传和教育培训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官员及社会公众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科学揭示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增强**及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使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着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制度完善
  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参与主体在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法规与标准、行业市场准入机制,实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并有序进行绿色环保审计等,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完善**政策支持。**应加大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如改革农地产权制度,赋予农民对土地长期性的承包权,以激励农民对土地长期投资的积极性;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为本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导等。
  3.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资金方面应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多层次、多渠道筹措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不断完善业务品种,增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技术方面应明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建立循环农业技术开发与创新机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直接的理论培训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81-85.
  [2] 李春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2):112-115.



作者:刘芳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5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