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454 5
2011-02-28
核心提示:清华大学近日决定全面取消博士生导师评聘制度,全校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
中国新闻网讯 “博导”,这个曾经被社会十分尊崇的称呼,在清华将仅仅意味着一个高校的普通工作岗位。清华大学近日决定全面取消博士生导师评聘制度,全校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
这意味着,只要是副教授以上的教师都有资格成为博导。博导光环的黯淡意味着什么?
博导不再是特殊资格
对普通公众来说,“博导”不仅是学术荣誉的象征,更是一个显赫社会地位的标志。很多教授都会在名片后郑重印着“博士生导师”的头衔。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表示,在改革后的清华,博导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不再是一个特殊的资格,更不是教授之上的更高的职称。
高策理说,清华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改变过去一般副教授以上才能带硕士生的惯例,允许特别优秀的讲师带硕士生。
事实上,从2004年前后开始,清华在部分院系中试行评聘优秀的副教授做博导,目前,清华已有招收博士生资格的副教授100多人。
今年下半年新举措开始实施后,全校1000多名副教授都有机会招收博士生,加上教授,清华拥有招博士生资格的教师,数量将达2500人,比原来增加近一倍。而目前的博士生规模是每年1400人左右,这意味着,取消博导评聘后将出现“生少师多”的局面,导师只有靠自身的科研优势、教学水平等才能招到学生。
是否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对于清华的新举措,不少人担心:前些年是从教授里选博导,也就是“教授中的教授”教博士生,而现在,博导资格对所有副教授都放开,这是否会导致博士生教育质量的下降?
对此,高策理说,改革不仅不会降低博士生的教育水平,相反,能够有效地提高博士生的教学水平。
高策理解释说,年轻学者处在年富力强、最能出成就的阶段,但因为博导评聘制度的束缚却迟迟不能带博士,许多人要熬到50多岁才能成为教授,才能当博导,但却过了其搞科研、教学的黄金期。而同时,博士生也失去了很多获得最新和最有价值学术指导的机会。
高策理表示,为保证博导的质量,除了校级评聘外,学科和院系会对博导资格提出具体标准,并进行严格把关;取消博导评聘不意味着对博导没有要求。
改变博导群体年龄偏大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劳凯声告诉记者,我国的博导制度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刚刚建立学位制度不久,不仅符合博导条件的教师很少,而且博士生招生数量也很少,有关部门优先选拔少量教授担任博导。
此后,教授当博导成为惯例延续下来,并逐渐形成一个博导阶层。博导成为高校教师荣誉和地位的一种象征。
劳凯声认为,博导评聘制度的改革并非仅仅清华一所学校。近几年,国内多所高校都进行了相关的探索,总体来说,实践效果是积极正面的。
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学博士刘林说,长期以来,我国的博导主要局限于教授,而按现行体制,从助教成长为教授需要十五年到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从整体上看,我国博导群体的年龄偏大。清华此次推出的举措有利于结构优化,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此外,多位专家表示,清华大学的新举措将学术权力下放到院系层面,发挥院系主导性和积极性,将评聘博导这样的学术性事务的决定权交给学术机构,体现了教授治学的精神,也是高校在去行政化上的努力。
北大已试点讲师做博导

2003年,北大允许优秀的副教授独立指导博士生。后来北大又在部分院系试行讲师独立指导博士生。学校在历史系、教育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外语学院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试点。在这里,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可以申请做博导,学生攻读博士学位一年后,实现老师与学生互选。
高策理访谈:清华大学为什么取消博导评聘制度
在日前教育部举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闻通气会上,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透露,清华今年将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认同全体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记者会后就取消评聘制度的作用对高策理进行了专访。
让更多优秀年轻学者能带博士生
记者:为什么要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
高策理:按照国内以往传统,大学里的博士生导师都是从正高级职称中评聘出来的。近年来,学校副高级职称教师的水平越来越高,学术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突出,其中很多人都具备了指导博士生的能力。很多年轻学者处在年富力强,最能出成就的阶段,但因为博导评聘制度的束缚,要熬很多年等到成为正教授或者研究员了,才能当博导。放开这个口子,能使很多在学术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一定造诣,但苦于名额、资历等条件限制而暂时无法晋升正高级职称者,也能早日走上博导的岗位,使学术研究的指导岗位更具活力。事实上,在国外大学本来就没有端“铁饭碗”的博导,不论是教授,还是讲师,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担任博导。
记者:这一做法对人才培养会有什么样的好处?
高策理:目前,清华大学在学研究生达到19500人,已经超过了本科生规模。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清华大学培养创新人才体系中的重点。近年来,我校以能胜任博士生指导工作为准则,培养了一批学术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突出的副高职称青年教师进入博士生导师队伍。 2006年开始,在部分理工学科实施副高职称教师申请担任博导试点,至今先后有100多名副高职称教师开始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取消博导评聘制度,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是教师第一学术责任”的指导理念,吸引更多年轻教师全身心投入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学术上非常活跃的青年学者,能够带领学生走到学科前沿进行探究。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一位好导师的指点应该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
取消博导评聘并不意味着对博导没有要求
记者:今后是不是只要是副教授以上就都可以做博导?讲师有没有资格呢?
高策理:我们强调做博导的教师还是要在教学科研序列的,是属于一线做研究的教师,有的副高职称比如说属于实验或者技术序列,未必能做博导。当然,这些做博导的副教授自己要受过博士教育。我们不会让讲师做博导,但是可以带硕士。
记者:改革后,博导的认定如何进行?博士生与导师的生师比将会达到多少?
高策理:取消博导评聘并不意味着对博导没有要求,而是将博导认定的权限从学校层面下放到学科和院系。由各学科的学位分委员会核定什么样的副教授可以做博士生指导教师,再由院系核定今年哪些副教授可以上招生目录。目前清华的正、副教授共有2500人左右,而现在的博士生规模是每年1400人左右。这意味着学科和院系的压力很大,可能会出现“生少师多”的局面,增加了导师之间的竞争,这就需要导师靠科研优势、教学水平以及人格魅力等来吸引优秀生源。
院系基层的学术权力得以强化
记者:将博导的认定权限下放到学科和院系,是不是有助于基层院系学术权力的发挥?
高策理:将博导的认定权限下放到学科和院系,确实给了院系一定的权力,但更多的是规模限制带来的压力。如何把压力转化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动力,把优质的学生资源配置给更适合培养的导师门下,需要学科和院系的领导开动脑筋,更需要全体教师的理解和配合,毕竟他们更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也更了解本学科年轻教师的学术水平。
记者:基层院系、学科的权力大了,在博导资格的核定中会不会出现学科“近亲繁殖”等现象,对博导资格核定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学校如何加以引导和监督?
高策理:对于“近亲繁殖”这种担心应该说不存在,因为近年来学校进人的层次已经很高了,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知名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或者做过博士后甚至任过教职的。院系和学科核定其指导资格时,会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指导过硕士生等,学校会有一些监督的措施,包括院系的评定方案要备案等。为了保证后期的指导工作,学校要制定对各培养环节指导工作的评价标准,从而更为公正、客观地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导师的指导工作质量。通过学校层面和院系(学科)层面的定期全体导师工作会议,保证导师的指导工作水平达到要求。
【声音】
为年轻教师学术发展创造更好平台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安东:
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都非常赞同学校的这项新举措。我在国外读博士的时候,博导里有教授、副教授,也有助教授(相当于国内的讲师),只要你的学术水平够,就可以做博士生指导教师。我现在在学校做副教授两年多了,一般而言,按照正常途径,副教授做满 5年才有资格评正教授,才可以带博士生。由于副教授比较多,即使到了年限,由于名额所限,也不一定就能成为教授。如今有了这项政策,应该说为年轻教师的学术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平台,减少了一些人为的障碍,减轻了年轻教师的压力。现在在很多高校,在一线进行教学、科研的骨干主体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对学科前沿接触更多,有机会带博士生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
给学生提供选择优秀导师更大空间
清华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李军:
大家对学校出台这样的政策感到非常振奋,这是教育改革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现行的博导制度使年轻教师的学术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受到很大局限。去年,我们学院邀请了一批国外高校的专家对我们学科进行国际评估,他们一致认为,年轻教师不能带博士生是阻碍他们成长的最大问题,也让他们在和国外一流高校的年轻教师竞争中处于劣势。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改革博导制度,虽然好政策姗姗来迟,但也可以称得上是雪中送炭。学生们可以拥有选择优秀导师的更大空间,可以选择跟更加年富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导师做科研,导师们也要千方百计用好的科研条件、更多的资源吸引学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2-28 19:31:56
媒体评论:取消博导评聘 释放学术活力
如果说在几十年的学术实践中,博导评聘制从好的制度变成坏的制度,以至要被取消,一个可能的先天性基础缺陷就在于,它建立在教授这个职称评定制度之上。基础有问题,也就容易连带出问题。
好的制度能够释放生产力,坏的制度则会束缚生产力。教育领域的博导评聘制度,历经几十年的学术实践,似乎正从好的制度向坏的制度转变。作为因应之策,最近清华决定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1000多名副教授将有资格担任博导。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解释称:近年来学校副教授的水平越来越高,学术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突出,很多人都具备了指导博士的能力。很多年轻学者处在年富力强、最能出成就的阶段,但因为博导评聘制度的束缚,却要他们熬到50多岁才能成为正教授,才能当博导。
这样的情况,就清华的具体个案而言或许如此。人的学术水平成长提升,需要时间洗练,自有其过程,自有其一般规律。只有极少数人逾越常规,天资聪颖,年纪轻轻就能登上学术高峰,这是特殊规律。历史地看,无论哪一个时期,也都有这个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不会出现年纪轻轻其学术水平就整体性提升的异常情况。
正是基于对这些规律的认知,运行数十年的博导评聘制度,也就相应地设定学术层级与门槛,把滥竽充数者、水平不够者坚决排除在外,以使培养的博士生达到相应的学术水平与高度。它在当初所以被作为一项好的制度而确立,就在于这个严格的质量控制。它的不好的一面,或在于没有为那些遵从特殊规律的高水平的年轻学术人才辟出一个担任博导的制度管道,以至把这些人排除在外。
如果说在几十年的学术实践中,博导评聘制从好的制度变成坏的制度,以至要被取消,一个可能的先天性基础缺陷就在于,它建立在教授这个职称评定制度之上。基础有问题,也就容易连带出问题。这些年来,职称评定恰恰出现了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比如只看论文数量不看论文质量,搞论资排辈,除极少数的破格之外,大多数人基本靠“熬”才能终成正教授之正果,也才有当博导的资格。当职称与工资待遇等直接挂钩,便沾染了各种人情因素,对应的学术含金量就下降了。
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清华决定取消博导评聘制,显示其释放高水平的年轻人的学术活力之用心。然而,取消这一制度在能够释放学术生产力的同时,又焉知不会同时在另一个层面束缚学术生产力?这一制度取消后,据称是在学校的层面不作管理,下放到学科和院系。由各学科的分委员会核定什么样的副教授可以做博士生指导教师,再由院系核定今年哪些副教授可以上招生目录。这个核定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博导标准面临重新洗牌。
鉴于学术领域“文人相轻”“党同伐异”等问题的存在,同时越具体到学科院系就越出现这种情况,那些有学术血缘关系的人会更多地获得资格,这就使博导资格核定的公正性、科学性有所削弱。在这个意义上,清华对博导评聘制度需要做的是“改革”,只需把博导评聘的资格扩大到面向所有副教授,就既解决了其基础的先天性缺陷问题,又保留了这一制度的原有的公正性、科学性品质。
本报特约评论员 陈家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8 19:37:20
呵呵 不错不错 给了年轻教师当老板的机会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8 19:39:11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呵呵呵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8 19:46:08
关注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4 14:48:46
实验 试验吧,也许效果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