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请教本地市场效应与市场潜能的关系。
我做了全国200多个地级市的市场潜能计算,并了
检验市场潜能与距港口空间距离的关系,结果显示,到大港口的距离对城市市场潜力有先促进再抑制再促进的作用(两个转折点分别为1500公里和2500公里左右),这与空间经济学中市场潜力曲线的形状(Fujita and Krugman et al.,1999)基本一致。 而中部地区可能处于市场潜能曲线上升的拐点处,也即处于最接近国内内需市场的区位。我想借助实证结果和相关本地市场效应理论,探讨中部地区崛起的路径,一是通过增强跨区域协作和借助交通优势,整合中部地区的市场潜能;二是根据本地市场效应,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不能仅仅考虑资源禀赋差异(即新经济地理学中的first nature),更要考虑本地市场效应。因为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表明,制造业的地域集中除了通常认为的区位、资源、政策等禀赋原因外,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本地市场需求及与它紧密相关的规模经济。那么,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市场潜能,那是否应该发挥本地市场效应,承接一些目前不具有优势的产业,比如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我的问题是,中部地区具有较大的市场潜能,是否可以推论,中部地区将会具有较强的本地市场效应。是否可以通过跨区域协作、交通沿线城市市场潜能整合,整合和激发内需,从而促进本地市场潜能效应的发挥?并进一步指导承接产业转移?
主要是想弄清楚市场潜能与本地市场效应的逻辑关系。
问题可能很粗浅,还请大家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