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讲三国人气挺旺,也惹的一些人的不甘寂寞来搅扰(近期的葛红兵“炮轰”事件)。不管如何,四大名著是中华文明的伟大遗产,是永不磨灭的灿烂明珠,故而易中天讲三国而大红大紫也就不足为怪了。
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群豪蜂起,文臣、武将、文人骚客走马灯一样纷至沓来,大量人物、丰富典故给这本小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文章写的精彩!毛泽东称其拉队伍走武装斗争路线的第一部指导书就是《三国演义》,可见文章充满了战略战术,在中国战争战略史上估计只有《战国策》才可以与之媲美!
文章作者有意偏向刘备,其小小的战功被东汉末年的昏庸皇帝所感激涕零,实际这时候的皇帝也是没有办法,军阀横行,实指望有人能“匡复汉室”,而刘备只不过是一个利用工具而已,所以他姓刘,倒自诩成了“刘皇叔”(实一卖草鞋小儿而已),真把自己看成是皇族贵蒉之人了。按书中他也只是汉室某一皇帝的众多儿子中的一个的后代,与当朝皇帝已没有多少血缘关系了。
朝代更迭,有能力的人才能促进发展,一个国家领导者继任仅通过选择皇子的方法肯定不是最有效的,所以历朝历代“驼子里边拔壮汉”,当政者越来越差,统治发生危机,最后肯定会被更有能力者所取代,从而更换国号。曹操身为汉廷丞相,能力自是了得,不但文才出众(建安七子),其政治气魄更非刘备可比。所以由其来统一天下,结束乱治局面也是合理的,而小说中反复提到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对其偏见颇深,封建正统意识作怪也!曹操作为大汉集团公司(汉朝)的总经理、CEO,在公司高层昏庸、公司绩效下滑的情况下力卷狂澜,通过MBO的方法(MBO即管理层购买公司)接管公司是可以理解的!
战争需要智慧,战略的提出至关重要。每个豪强背后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智囊团来出谋划策。小说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南阳卧龙(与之齐名的凤雏名义上与其并肩,实际不值一提,刚出来没几回就被射死在落凤坡)诸葛亮了。一个巴掌拍不响,得有人与之对抗才精彩。文章先后派出周公谨、司马仲达与之辉映。个人觉得司马懿能力毫不逊色于诸葛孔明:诸葛孔明会夜观天象,而仲达也会夜观天象,呵呵。而周公谨早早就被气死了,不值一提。
下文着重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
司马懿这个人不简单,其在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为太子时任太子中庶子,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也是相当当的人物。有人分析诸葛亮空城计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司马懿真的相信城里有伏兵,而是自觉羽翼未丰满,此时杀近城里除掉诸葛亮这个最大对手,随之少不了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此时曹氏集团对其疑心很重),故而不是诸葛亮胜了司马懿,而是司马懿放过了诸葛亮,博弈何其精彩!
同人不同命,两人能力旗鼓相当,但前途殊异,值得探悉:司马懿的老主子曹操夺权汉室,给司马老兄一个杰出的榜样,到了其儿子时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有能力者上,司马氏取代曹氏(也利用了MBO方法,),建立了大晋集团公司。而另一方的西川大汉集团公司领导层(刘禅)高度腐败,而诸葛亮又抱残守缺,不肯采纳先前公司董事长刘备的意见(必要时采用MBO办法),致使公司最终被大晋集团公司收购,良可叹矣!不同的制度安排成就了不同的结果,能不深虑否?

[e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