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4590 2
2011-03-03

出口导向战略与中国经济战略转型


李晓菲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 国贸081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成就有目共睹。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355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179921.5亿元,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外向型国家,“出口导向”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然而,经济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日益升级的贸易摩擦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战略。虽然出口导向战略已经形成,一时调整不过来,但是必须从战略上确立回调的思路,把经济发展的基点放到国内,尤其是放到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上,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把贫富殊问题尽快解决。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导向战略、扩大内需

一、引言


随着地理大发现,整个世界格局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国际贸易的发展,正在让这种变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迅速。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角色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成就有目共睹,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外向型国家,“出口导向”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然而,经济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日益升级的贸易摩擦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在中国已经进入一个衰退期。如何调整出口导向战略并且实现新时期的战略转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就


对外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很明显的,在寻求利用对外贸易来带动本国发展的道路上,20世纪60年代以后,很
多发展中国家似乎看到了希望,他们中有很多国家开始采取出口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由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内部市场相对狭小,自然资源比较稀缺,另外由于劳动力比较便宜,因而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这种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原材料,以获取经济发展的资金「2」。近年来,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成果是比较突出的。以中国为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充分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出口导向战略产生了一系列的产业关联效益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在初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生产的发展节约了大量资金;另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本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较快地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1987年—2007年期间,随着我国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贸所带动的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987年—2007年期间,外贸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年平均为8376万人,其中,出口与进口的贡献分别为5451万人与2925万人。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1990年—2002年),我国外贸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基本保持稳定,介于7000万人与8500万人之间。而在2005年与2007年,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的急剧增加,外贸所带动的就业规模突破1亿人,分别达到12299万人和11335万人「3」。可见,对外贸易帮助我国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保证了社会稳定,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另外消费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生产,进而达到一种规模经济效益。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如图所示:进出口贸易额几乎每五年翻一番,1978年为355亿元,2008年达179921.5亿元,共计增长了约50倍,期间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7%,GDP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1亿元,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9.8%。总的来说出口导向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比率、引进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引进巨额外资、创造外汇储备等等。继“亚洲四小龙”之后,中国是出口导向战略的又一成功案例。

三、出口导向战略带来的问题


然而,近年来,很多人对这一战略提出了质疑:出口导向战略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这必然对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由于他过分依赖外部市场,因此,此战略对市场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也可以说出口导向战略的成败取决于出口品市场的发展状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首先对外部市场的过分依赖回导致本国在国际中处于被动地位,外部市场的需求变动会直接影响本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在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明显减少,中国沿海城市的很多中小企业都由于,定单锐减,生产规模萎缩,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融资困难,持续发展资金严重缺乏而纷纷倒闭,据估计,全国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40%的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意味着,按照去年中小企业4300万家概算,倒闭的中小企业预估超过1720万家「5」。
另外,发达国家若实施保护政策,将直接切断本国希望借助国外市场或需求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渠道。最后,发展中国家之间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在市场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必然会有失败者。甚至是两败俱伤。
当然,并不是每个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都会像“亚洲四小龙”那样取得傲人的成绩。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可能回引起本国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按照贸易条件恶化论,这种国际分工模式必然会导致这种不利的后果。众所周知,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由于市场规模的限制,除非该国降低价格,否则,发展中国家很难在市场份额上有所成就。如果发展中国家依靠这种战略,出口量必然快速增长,但是,发展中国家却不能像预期的那样从中获利,相反,当本国传统出口产品供给量急剧上升时,整个国际价格就会不断下降,这样也会导致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甚至是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也就是说,贸易条件恶化,这样一来,本国的贸易利益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长此以往还可能会形成发展中国家的恶性竞争,这样就有贫困的恶性循环的趋势了。
因此,对于很多已经取得初步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不仅不能为发展中国家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反而会约束其长期的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在中国-- --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我们不可否认出口导向战略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负面效果也不容忽视,近年来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近似于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如:铸锻件,稀土,矿石等)的输出造成的本国资源的大量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这种负面效果越来越明显,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言:我们“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承受着环境污染,背负着‘倾销’的恶名,可是利润的大头却不在自己的手里”。可以说,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一个瓶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20 21:22:18
确实如此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