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长鑫存储宣布与国际主流DRAM产品同步的8Gb DDR4量产。在长鑫存储的影响下,一大批半导体企业也相继落户合肥。
“在显示产业取得突破后,继而发展芯片产业,合肥意在打造‘芯屏器合’的大格局。”王高翔分析说,“一方面,合肥的显示产业已经非常成熟,占据国内高地;另一方面,中国芯片产业短板凸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短板。”
半导体产业是出了名的“吞金兽”,前有贵州华芯通的戛然而止,后有武汉弘芯的停工烂尾,但合肥却走稳了最艰难的第一步。
如今,合肥已拥有集成电路企业200多家,被中国工信部列为中国9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
2020年最具争议的一笔“投资”——出资70亿“押注”蔚来汽车,也出自合肥之手。
2019年,蔚来汽车亏损112.96亿元,股价跌至1.19美元。有人调侃说,“长安街上也趴过窝,股票跌成一块多”。业内很多人也认为,蔚来汽车会倒在2020年春天。
对蔚来汽车来说,合肥的出手无疑是“救命稻草”,而后者下注的是期待已久的新能源产业链。据说,从双方公布框架协议,到达成投资,只用了65天。
合肥市政府的投资,让蔚来汽车在寒冬后爆发。2021年2月3日,蔚来市值达到871.5亿美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飙涨了50多倍,最高峰时,市值突破千亿大关,甚至超过了奔驰、宝马、大众等传统汽车巨头。
“与前两次投资相比,合肥投资蔚来的时机更好。”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鹿文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前两次投资时,行业在中国均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大的发展困难,技术难度大、投资规模大、不确定性多。而对蔚来的投资,属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前期,中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销量即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在鹿文亮看来,合肥此次对蔚来汽车的投资,一如既往的值得期待。他说,“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已经明晰,发展潜力巨大,合肥把握住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未来收益可观。”
在与蔚来签约一个月后,合肥就迎来利好。大众宣布以约11亿欧元入股合肥新能源企业国轩高科,同时将投资10亿欧元,获得江淮汽车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另外增持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股份至75%。
这意味着,国际汽车巨头真正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而合肥借此剑指“新能源之都”。
手握一把烂牌,却打出了王炸。合肥的成功,无法简单地归结于运气。事实上,在投资产业上,地方政府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2019年,公共预算收入仅70亿元的江苏如皋市,拿出66亿元,真金白银却砸出了一个“猝死”的赛麟。武汉临空港也是一个警醒,武汉弘芯项目总投资1280亿元,聘请行业“大将”蒋尚义坐镇,却依旧遗憾烂尾。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城市盲目复制‘合肥模式’,出现了决策失误、项目烂尾和潜在的利益输送问题,借鉴合肥经验应强化规范性和科学性,保障城市近期及中远期的高质量发展。”王高翔说。
以“短期要素”支持培育“中长期产业发展”,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后发区域实现跨越发展的通常做法,各地均有实践。“但类似合肥,在大规模的投入下,实现世界级产业集群导入和建设的案例,的确较为少见。”王高翔说。
有业界人士把“合肥模式”总结为“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政府不单单是社会的“守夜人”,还是市场的参与者,强有力地主导本土产业政策,使得合肥这样一个二线城市,奇迹般的拥有一线城市选择产业的决定权。
《中国城市大洗牌》一书的作者、财经媒体人黄汉城认为,合肥之所以采取这种模式,是因为“天生跛脚出身,逼得不得不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经常做出‘冒险性’的决策”,“如果循规蹈矩,被动式的承接,合肥永远都不可能站在全球制造业的前沿”。
但合肥每一次的冒险“下注”都不是撞大运的,而是建立在对产业规律的深度理解之上。
据安徽当地媒体报道,合肥招商团队为了“与企业在一个频道对话,打动他们,引进他们”,从市领导至普通招商人员,有一大批人在研究产业,行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说明书、行业协会网站等在内的各种产业信息,以此培养团队专业性。
“合肥的招商团队,走出去时,不仅是政府干部,更是资深行业观察员。”林斐说。
也有分析认为,合肥产业投资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把国有资产的流动性做得很好,“拿得起,放得下”。
家电和汽车,是合肥最早的两个上规模的产业。按理说,这种支柱产业和就业大户,是一定要保住的。但合肥的思路不一样,2005年前后,家电行业竞争加剧,尤其是珠三角民营企业开始打价格战后,合肥本地家电业的双子星美菱、荣事达先后被卖掉。这样一来,工厂和就业依然留在合肥,烧钱打价格战的包袱丢给了别人,合肥市政府还盘活了一大笔现金。
不难看出,合肥产业投资的思路很像风险投资机构。他们不但能把钱投给好项目,也很在意每个项目的变现退出,而一般地方政府很难做到这两点。
有人推测,精打细算是合肥从苦日子带出来的好习惯。正是靠着极高的资金使用效率,合肥才能在中央支持很少,政府债务率全省最低的同时,把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声有色。
如今,合肥虽然迈入万亿俱乐部,但挑战依然艰巨。
合肥的地理位置并不好,区位优势远不如整个长江安徽区域的门户与长江五大重镇之一---江南城市芜湖。之前,合肥的崛起离不开长三角的整体拉动,但随着该地区其他城市——尤其是南京——的发力,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南京与合肥相隔150公里,是中国最近的两座省会。南京不仅经济体量大,而且南京都市圈的规划已经将安徽的芜湖、马鞍山等市纳入其中。
合肥取得了近年来显著的经济成果,超越许多二线副省级强省会城市,还需更加努力延续安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