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433 0
2011-03-07
“我的态度是,坚决择校!”

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择校费的最新表态,让家有读书郎的上海市徐汇区居民张先生不喜反忧。根据教育部2月23日的规定,未来将明确禁止学校收取择校费、治理“占坑班”,通过改革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等措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但张先生认为,择校费毕竟增加了普通家庭的孩子就读好学校的机会,突然强令禁止,很有可能使有关操作转入“地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变得更为黑暗和不公。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永和指出,随着绩效工资改革从义务教育阶段向整个非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以教育资源均等化来破解择校难题是时候了。择校费收取花样翻新、暗度陈仓,时下很难监管,但也要痛下决心不可。

灰色通道

市民张先生的儿子尚在读初一,就已经早早打听了初中升学的有关行情。如果没有达到统招的分数线,只要超过所谓的“择校线”,交3万块钱就可以上市重点。张先生觉得,儿子成绩不错但时常粗心大意,万一中考时差个几分,这一渠道能够增加保险系数,就算多花些钱也值得。

择校费的前身,可上溯到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赞助费”,2002年,上海市教委等四部门曾联手财政、物价和纠风办发文治理。

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严重失衡,使得这种灰色交易屡禁不止,甚至逐渐得到了教育主管的默许。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有熟人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看过上海市教委统一印制的高中升学志愿表,在重点中学的录取批次中,同一个学校的志愿要填报两次,第二次要在学校名称后面以括号注明“择校”。

填了“择校”这一项,就能在下一批录取之前多争取一次机会。当然也可以选择放弃,但是绝对不能“跳填”——即不可以第二志愿先填区重点中学,第三志愿才填市重点中学的择校,教育部门的解释是要保证优质学校的择校招足名额。

类似的操作,在教育资源发达地区非常普遍,并且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价位。目前上海市初中升高中的择校费统一为3万元,江苏南京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1.5万元,高中为3万元。某地级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的人士告诉记者,根据考生分数的不同和学校是区重点还是市重点,择校费也相应地分成了几个档次。

从去年秋季入学开始,徐汇区取消了所谓的“占坑班”,一律统一招生,现在择校费的口子也将被收紧,这对普通百姓来说也许并非是一个好消息。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教育部的新规很有可能使原来台面上的操作转入台下,更加不公平。

目前,高中招生的潜规则很多,比如有一种“借读”的办法,将未上线考生先安排在某普通学校录取,然后通过办理“借读”手续,就可以在重点高中学习,享受和重点高中学生同样的教育资源,最后只需要回到普通学校参加高考就可以了。这种做法实际上绕开了通行的学籍管理,但没有很过硬的关系是很难做到的。

监管盲区

看到择校费存在的某种必然性,教育部门也试图加以规范,许多地方不约而同采取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三限”——对择校生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即通过分数线把择校生的数量限定在一个合理范围,并且把择校费数额固定,以免“价高者得”引发恶性竞争。

据介绍,择校生人数一般被限制在招生名额的一定比例内,但有的学校在实际招生数上做文章,以便额外多招。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在择校风非常盛行的2004年,区、市两级重点在该区招生总人数为2193人。根据教委相关文件规定,可有10%的推优生,则应实招1973人。但知情者透露,当年一个考了474分的考生,经测算在全区实际排名为1656名,仍然落选而沦为择校生。也就是说,长宁区只有排在1656名之前的学生可以进入重点中学,这仅相当于原招生计划的75%。长宁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曾解释,其余的名额给了体育和文艺“特长生”。即便如此,“特长生”的比例也不符合上海市教委的有关规定。

对择校费的使用难以监管,也助长了优质学校的创收冲动。前述苏南某市教育局人士介绍,由于择校费不合法规,各地多以“捐资助学费”的名目默许学校收钱,并要求将之存入学校属地级别的财政专户,同时开具相应的发票给出资人。当学校需要用钱时,再向财政部门打报告支取这笔费用。

据透露,很多学校在收了择校费之后并不给正式发票,学生家长们入学心切也根本不会计较这种操作上的细节。还有的学校甚至不把择校费全额上缴到财政专户,这等于是擅设小金库。但令有关行政部门“有苦说不出”的是,择校费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顺,也不可能出台任何文件对这一款项加以管理和规范,只好对各校的做法听之任之。上海市规范教育收费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人士2月24日对本报表示,出于上述原因,他们只能根据举报线索来查处择校费。并且在取证上,也只能以“入校当年捐资”作为认定标准。比如2002年,某优质学校就被查出收了1700万元择校费。但被查出来的应该只是一小部分。

制度缺陷

越来越多的学校纷纷收取择校费,是不是为了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上海市教委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上海高中生人均支出中,财政拨款占63.74%,也就是说,有36.26%的经费需要高中学校自筹,也就是靠学费。“在教育成本逐步提高的现实情况下,高中学校的压力非常大。”

但上海某区教育局副局长指出,这种情况只适用于普通高中。重点高中是各个区教育的形象和品牌,基层财政都非常舍得投入。“越是好学校,经费越是宽裕。”这位副局长表示。另一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近几年的投入也不断加码,学校应该没有经济压力。

那么对择校费的默许乃至纵容,是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有统筹资金安排、以优补差的考虑?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永和分析,如果择校费大部分要上缴,学校就没有收费的冲动了。事实上,这笔钱对个人来说虽然不菲,但对于均衡校际发展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收取择校费,肯定不是用于必须要做的事情,“多半是给老师发奖金用了”。

刘永和认为,随着教育系统绩效工资的逐步推开,取消择校费“是时候了”。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施了教师的绩效工资方案,教师的工作待遇已经由财政统一支付;基础教育其它阶段的学校也将进行类似的改革。与之相配套,学校的财务都是“收支两条线”管理,学校私设小金库乱收费,将是违纪行为;即使收入学校基本账户,学校也不可能乱发奖金;因而,学校收取择校费将越来越没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力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将从源头上根除择校费存在的必要。只是,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在教育投入还十分不足、择校之风还很盛行的今天,**要下决心,百姓要有耐心。

但张先生对这种说法并不信服。在他看来,即使教育投入做到了城乡和地区间的均衡,师资、生源、校风等软性因素决定的校际差别也会永远存在。为了儿子读高中的问题,张先生特意在今年1月底参加了一个澳洲旅行团,考察那里的高中学校,但看了一圈下来,张先生觉得国外生活太单调,让儿子孤身一人在那里读书不利身心成长,所以现在基本倾向还是在上海择校读高中。他坦言自己态度是“坚决择校!”

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1-3-7/yNMDAwMDIyNDMyNw.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