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能按照企业方式去经营,那么高等教育的发展资源来自何方?其实,美国高等教育背后的一大“金主”其实还是美国**。其资助方式包括直接拨款、基金拨款和给学生提供的各种低息贷款。美国**对于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是惊人的。我目前还没有找到美国去年年度高等教育投入的数字,但是根据美国教育部官员玛莎·康特尔在年年初的预计,美国**2010年发放的各项教育基金、贷款、助学基金数额高达1300亿美元。奥巴马**希望在2020年前,将美国人获得大学文凭的比例从现在的40%提高到60%。
这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和大量的投资,甚至遭到了社会的质疑。 2010年,《福布斯》杂志发布了一篇唱反调的文章,说美国的高等教育投资过度(2010年8月30日刊),因为在2008-2018年间预计最高增长的职业里,仅8%需要大学以上学位。而今一味强调大学学历的做法,是把本该投入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上的投资,滥用到了四年制大学,以至于产生了“拿着历史硕士学位去修剪树木”或是“数学本科生去修理锅炉”的现象。这种异样的声音也很宝贵 —— 有人这么泼泼冷水,会给过热发展降温,不至于一窝蜂发展某一个领域的教育。言论渠道的畅通,也是整个社会系统善于自我总结、自我纠偏的一种表现。
以上只是我个人总结的几点粗浅认识,相信其他观察者会有更进一步的论述。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我想还是这种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我问彭达维斯教授:为什么我一直听到“美国教育出现了危机”这样的说法呢?她回答说:这种危机意识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不同时间,危机意识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而后她反问:这种危机意识的存在,不也是好事吗?诚然,骄兵败,哀兵胜。可怕的不是“唱衰”,而是在“唱盛”之中,逐渐陷入自我麻痹,最终由盛而衰。
原文链接: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 ... _201103073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