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确定了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意味着**需从主导经济转向“市场促进型”,不过当前我们没有看到更进一步的趋势。
目前的热点问题-房价、社保、医疗、教育、环保、通胀、农民工等问题,其根源,还是经济增长模式-**主导经济。由于**积极调控经济,特别是危机期间为了GDP而滥发纸币,现在我们开始享受通胀了。另外,**主导经济导致各级**直接控制土地、产业准入、国企垄断等,房价高企,产品市场垄断现象严重,解决就业与民生举足轻重的民企发展举步维艰。另外,**主导下的国企和关系企垄断资本与土地,从而挟持劳动者要素,在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体里资本要素获得极高回报,劳动力要素价格被认为压低,合理的薪酬和福利不受保护,一面是劳动者贫苦带来的内需不足,一面是政企为谋下巨额的利润冲高国家财政,冲击资本市场,房产市场则首当其冲。由于**主导经济,**以经济职能替代公共服务,对社保、教育、环保无心无力,加重了低收入阶层负担,贫富分化严重。总之,这些问题的背面无疑都指向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
目前,大家都在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很多人认为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下一个动力,而城市化中大量的圈地行为已经不可能再向以前一样强制低补偿征收。我在江西新余的调查发现,之前的土地补偿只是由**强行单独定价,而民怨沸腾。解决的方案是土地市场化,这样的话农民按市价自愿出售或持有土地,公平且为长久之计。重庆已经建立地票交易所试点,一开始市场化的土地可能是城郊和工业用地。但这样的制度能够推广吗?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城郊居民获得产权对其它农民而言并不公平。而全面私有化似乎不可能。
这是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难题。我想,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症结还是在于要素市场,主要是资本和土地,而劳动力市场虽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似乎在1978年允许流动后得到巨大改变,而今后的主要问题是户籍。很久以前我写过一篇小文章,就是说实行土地制度的一国两制,即全国公有,而即将被征用的私有化,这没想到现在已经在这样试点,但定价的问题依然是个困难。
请各位爆发一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