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效用论的角度看,效用是客观在主观上的映像。把大脑比作镜子,则客观世界为实体,效用为虚像。这个虚像和实体可能相符,可能不符,有时甚至完全相反。但不管怎样,人们都是根据虚像(即人对客观的认识)来进行活动的。
如果人类要对某事物的发展方向进行干预,是基于什么?是不是基于对事物的认识?
人的认识是一种的结果,认识系统由两个基本的部件组成,一个是“记忆”,另一个“预测”。
记忆可以看做是过去的信息压缩(有损压缩),预测是一种判断,记忆和预测一起形成了一个在熵场(时间之矢)的环境下里的可以逆时间之矢的运作的机制,这个机制是生命对抗熵场最强有力的武器。
但生命系统是远离平衡的一种定态,任何定态系统内部来看都是熵产生项(
薛定谔:...自然界中正在进行着的每一件事,都是意味着它在其中进行的那部分世界的熵的增加。一个生命有机体始终在不断地增加它的熵),要维系这种定态,必须外部环境的熵流来平衡这种熵产生。
认识的发展是历史的,认识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但认识如果经常的偏离了熵流,那么生命个体将不会存在。如果没有一定的熵流注入到自组织系统,那么生命的命运比铁锅中的面条好不了多少,如果它不主动采取措施阻挡水分子和其它带电离子肆无忌惮的入侵,将很快失去其组织,生命将随即消失。
环境中的熵流是内部熵产生结构的原因,正如有阳光才会产生植物的向光性倾向,有氧气大量存在以后才会产生有氧呼吸的器官和系统。
由内部结构来论述外部环境的办法都是不可取的,是倒因为果的。
如:西瓜的绿的、橘子是黄的、葡萄是紫的,单纯从人的视觉信号和大脑综合判断来谈就属于一种无厘头,正确的是从西瓜、橘子、葡萄不同的电磁波频率说起。同样的对于:食物、屎;净水、污水;噪音、音乐;...都要从认识对象的特征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