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二寅
传统经济学将M2视为货币供应量,以M2/GDP持续增长而惊呼货币超发了,但另一方面,又对CPI、PPI疲软无法解释,于是陷入货币迷失的困境,它反映了货币理论与经济现实的脱节。
美联储1987年放弃了M1,1993年格林斯潘放弃了M2,货币数量目标退出舞台。据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透露,弗里德曼在晚年曾私下对货币数量论的失效感到十分困惑,此可称之为货币主义之困。
弗里德曼困惑的原因是什么?
新宏观认为将M2混同为货币是其错误的根源。
M2本质为债权,对应债务,为实体生产的阻力;货币为央行提供的流动性,为实体生产的动力。
新宏观的存款分类
从会计角度分析,(M2-M0)在商行资产负债表中居于负债端,它对应的资产要分为两种情况:
(1)消费存款:存款以消费为目的,对应商行超额准备金资产,无债务创造,也无挤兑之虞,不需提法准,商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即支付职能,它相当于存款银行;
(2)储蓄存款:存款以储蓄为目的,对应贷款资产,有债务创造,存在挤兑风险,提法准只是减小该风险,而不能根除,商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增加,即借贷职能,它相当于贷款银行。
储蓄存款的增量经商行借贷后产生了一笔贷款增量,与当前的消费需求一起组成货币流量,流向中间加工商与工人,然后再经零售商、批发商,流回厂商,创造名义GDP。此交易经历提现、上缴央行国库税收,都要流出商业银行体系,而银行间的结算与清算需要通过央行的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也就是说,此交易媒介为全社会的公认,M2却是不同银行债务的累加。更重要的是,M2存在时,花钱的是贷款人,对物价施加影响的是贷款增量,而一旦储户花钱时,需要贷款人偿还贷款,且M2消失。试想,如果M2为货币,又怎么会发生挤兑呢?因为挤兑只是将M2全部兑换成货币。故货币流量不是M2,它只能是基础货币,由于法定准备金被锁定,因此,真正的货币流量为M0与超额准备金,在数字货币时代,M0消失,货币流量只有超准。
尽管个别储蓄存款存量会用于消费,但会有后来的储蓄增量补充,故储蓄存款存量整体上不消费。如果储蓄存款存量整体进行提现,那么,抵押存货价格暴跌,企业倒闭、银行挤兑。现行会计准则中,储户将银行存款视为现金等价物,这是微观思维,因为银行存款在宏观上无法全部变现与转出,更有力的反驳为储户存款在商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为对应为债务,而非库存现金。
储户之所以能自由提现与转账,并非因为M2本身是货币,而是因为它背后的银行在支持,但该行为是有条件的,即储户不能同时提现或转账。储户的感觉是微观的,不能正确反映M2的宏观性质。
月度GDP公式明确了货币流速为每月一次,货币流量=第N月GDP=M*(1-S*D)^(N-1),其中,M为基础货币,S为储蓄率,D为法定准备金率,N为月度序数。
依此公式,可以量化债务长周期,监控流动性与债务性,解释经济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
该公式首次在理论上统一了经济学的货币乘数、投资乘数、费雪公式三大公式,在实践上使经济学接近了现实。
因此,弗里德曼自身存在矛盾:一方面他知晓经济的不稳定根源在于银行部分准备金导致的挤兑危机,推出100%准备金率、央行保障储蓄回报的货币稳定方案,该方案与新宏观的储备需求和MMT有相通之处,本质为央行提供系统的货币利润空间,具有可取之处。但另一方面又搞岀M2为货币供应量这一微观错觉概念,其自相矛盾又不知其然,故困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