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量是一定地域一定时期生产的某种商品合格产品(成品)的数量,生产量可以提供销售。
供给量是一定地域一定时期某种商品必须销售的数量或已经销售的数量,一般认为必须销售的数量与已经销售的数量相等。实际中因为有损耗,已经销售的数量可能小于必须销售的数量。销售以前,必须销售量是供给量(可能性);销售以后,已经销售量是供给量(现实性)。
生产量与供给量有如下关系(假设商品没有损耗):
期初余额+生产量-供给量=期末余额
供给量=生产量+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生产量=供给量+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假设期初余额等于0,供给量小于或等于生产量。
假设期初余额大于0,供给量可以大于生产量(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大于0)也可以等于生产量(期初余额-期末余额等于0)也可以小于生产量(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小于0)。
生产量如何变为供给量?
我们对生产量进行一下分类:
1. 一年中每日均有新的生产量(例如一些日用品等)
2. 一年某一段时间每日有生产量(例如粮食水果等)。
3. 需要一定生产周期不可能每日均有新的生产量(例如厂房、大型设备等)。
     商品有保质期较短商品与保质期较长商品,保质期较短商品要尽快销售,保质期较长商品可以长时间销售。
对于第一种生产量,一般不论保质期长短,应尽快销售,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保质期较长的,留有一定库存,留待以后销售。
对于第二种生产量,保质期较短的,应尽快销售;保质期较长的,可以长时间销售。
对于第三种生产量,一般都是订单生产,生产完工即交付实现销售。非订单生产的,一般要尽快销售(因为占用资金较多)。
以上是建立在企业现金流充裕的前提之上的,如果企业现金流紧张,急需现金,那只能是尽快销售。
对于保质期较长商品,预期未来价格会上涨,本期可以减少销售;预期未来价格会下跌,本期可以增加销售。
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如下(注意:价格是果,供给量是因):
在需求曲线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与供给量反方向变化:供给量增加,价格上涨;供给量减少,价格下降。或:供给量多,价格低;供给量少,价格高。
生产量与价格的关系如下(注意:价格是因,生产量是果):
在一定条件下,价格高,增加生产量;价格低,减少生产量。生产量与价格高低有直接关系,本期价格影响的是下一期的生产量。          
对于需要增加较多投资才能形成生产能力的商品,生产量的增加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每日或每期生产量逐渐增加(例如大部分工业品)。此种情况,假设生产量全部销售,如果需求曲线基本不变,价格将是台阶式下降;如果需求曲线上移,根据需求变化与供给量的变化对比可知价格变化情况:需求变化率大于供给量变化率价格上涨,需求变化率等于供给量变化率价格持平,需求变化率小于供给量变化率价格下降。
对于不需要增加较多投资既可以形成生产能力的商品,生产量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很多(例如部分农产品)。此种情况,假设生产量全部销售,如果需求曲线不变,价格会断崖式下降;如果需求曲线上移,一般情况价格也会下降(因为供给量变化率大于需求变化率)。
生产量是供给量的基础,要想增加供给量,必须先增加生产量。生产量必须变成供给量生产才有意义,生产量过多,严重积压无法变成供给量,属于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