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家乐福的事闹得比较大,涉及价格欺诈,好像还有其他超市。经济半小时2011年2月做了一期“超市潜规则”的节目,看完才发现,问题不仅仅是涉及到消费者的价格欺诈,涉及到供货商的多如牛毛的收费更严重。进场费,条码费,促销费,节庆费,促销人员管理费,宣传资料费……
家乐福在瓷器国应是做的比较好,拿着现成的模式去了日本,灰溜溜的又走了;在泰国全部撤出了。
国外很多国家的供应商进入商超,需要交纳的是利润返扣点,没有其他费用,就是把供应商利润的百分之多少返给超市,似乎和纳税差不多,在任何一本微观经济学中都讲到,这样做是没有效率损失的,而且商超和供货商也达成了目标的一致。
现在家乐福反映出来的现象表明,名目繁多的收费,扭曲了资源的配置,更重要的在超市系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寻租”,上至经理,下至营业员。供应商如履薄冰,给就业造成影响;隐性成本加到消费者头上,抬高了物价,这场博弈中的赢家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