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89 0
2011-03-16
    大概有一年都没有发表自己写的东西了,或许是自己心情比较平静,没有什么事值得大家去关注(自己也是一个小人物,没有人会特意关注一个小人物),也懒得花时间去写一些所谓带点主观意见的东西。有人说过,一个成熟的人,是不轻易让别人知道自己内在心思的,可谓谨慎和稳重吧。不过,一个年轻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讲还没到稳重的年龄,但是现实也迫使我们要立刻成熟。不能不说这是一组矛盾。
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才刚刚反应过来,都已经是本学期第五周了,仿佛前四周还有些混混沌沌。这一学期真的是不同以往的学期,或许可以叫做同学决定以后道路的学期吧(至少我是这么看)。有同学准备出国,在拼命地背GRE,甚至晚上熄灯之后还在走廊上读英语,我真的很佩服;有同学在自学数学,要考的会计硕士(我们系学姐学长有先例,所以只要努力+明智的选择,理论上说是可能的);有同学也在准备考研,准备考人大;有同学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要争取保研,然后继续深造;有同学在找实习机会,以盼毕业后能找一份好工作,and so on。自然也有处于迷茫中的,或许迷茫不是完全是自己造成的,有时填高考自愿的时候,就注定会在大学迷茫一段时间,那可能当时由于信息不完全,或许也有体制方面的种种原因吧)。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打算,毕竟认为既然已经到了如今这个份,还是要早点确定自己的方向为好,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也想过自己的退路,家族的力量可以让我过上一种just so so的生活,但是在我或许我家庭的其他成员看来,成果都是要靠自己来创造,尽管不知道前面的路到底怎么样,但总是需要自己去尝试。如果说先前的自己的思想出于哲学思辨的层次,那么现在就得开启实证的大门了,也就是说要踏踏实实做点事。哲学思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是如果思辨得太严重,那么可能容易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前一段时间,学校的创新型研究犹如台风一样袭来,刮得全班同学都想组队、找一个好导师,开始真正的实践,毕竟实践是相当重要的。课堂上的理论须得运用到实践才能体现出应收的价值。原本我也想在大学期间好好地搞一次社会实践,之前也和几个同学组队报名了。或许正如有些同学说的那样吧,我受到了经济学双学位老师的刺激才这样的。其实吧,应该可以叫做经济学老师唤醒了我吧。当我真正去读社会学文献的时候,我分明清楚得认为,天啊,一些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为什么还要花几页或者几十页的纸去饶舌呢(可能看到的不是核心期刊吧)?或许是因为学科性质,这个学科的性质就是这样。我曾经也把学术当做一种神圣的东西(韦伯在《学术与政治》说得很好),至少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这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当我静下心来想,我的兴趣不是这个。给**写一些研究报告,但是写出来后你有能力去实施吗?你还是没有实权去做实事,不过是认识到某某东西与另外有什么关系。至于那些实证的,论文中十分精确的实证数据,比如相关系数等等,它的意义除了能够证明观点外,其实际意义又是什么?学者,在我看来,当一个行者更有意义,至少能够自己去做。那天,我在课堂上问了一个问题,既然做一个研究要在一个地方呆一两年或者更长时间,那么有没有考虑到这些时间成本?在当今这个现实社会中,面临着各种生活压力,有几个人能静得下心来搞研究?
    大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不错,是培养学生一种初步的研究能力。但是我请问,在这个激烈求职的社会,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真的是一份技能?还是培养看问题的思路、以及一种所谓的大学思维?我只是在试图地问自己。如果说一个家庭,其父母花了半辈子的精力为了供孩子上学读书,那他们的目的到时是什么?不错,现在的某些父母的思维还停留在“学而优则仕”的层面上。用传统的观念就是当官、吃官饭。现在社会指引我们不要去挤公务员这根独木桥,但是有几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寒窗了N年后能够有份好工作?社会需要的是能够为社会奉献的人,集体利益一定能和个人利益统一吗?当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时,我们要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不错,有道理,但是我不完全相信。在我看来,功利不是贬义词,你怎样解读它,它就是一个什么词。功利可不可以等于野心或者抱负呢?或许说功利是野心的基础?社会学的假设,人是社会人;经济学的假设,人是经济人,一切都要考虑成本。因此我想问,年轻的时候在自己没有任何基础的时候去奉献自己,是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呢?自然,在任何时代任何国界,都提倡奉献精神。我只是想问,奉献这个东西,有没有前提?
对于某些学科,可能是有钱有闲的人来做比较好吧,或许其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讨论了社会分工的原因和优势,所以这个社会,我们越来越讲求专业化。的确,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没有一门特长,对于一个人来讲,是不容易生存下去的。但是我想问,专业真的没有弊端吗?每个人都是社会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那人是不是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当你还未高考的时候,你就是一块钢铁;当你进入大学以后,你就被打磨成为机器中的某一个零件?在我看来,专业有时就像一个鸟笼,学专业的人就像笼里的鸟儿,尽管饿不死,但是一辈子将自己局限于一块狭小的空间里。上上周,有幸听到了管院的学科入门指导,我很赞同他们老师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现在的知识结构太单一,而大学就是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个在我看来比较完美的知识结构是这样的:本科理工科,硕士财会专业,哲学博士;自然这个结构对于想从事高精尖行业的人来说,就可能不是很理想了,有些知识需要连贯性和延续性。可惜我已经与这个无缘。有一种观点是这样的,高中时候分文理科,某些决定是幼稚的民主。现在悔恨更是无知的表现,所以要慢慢调整自己。
    刚才和助教聊了一会儿天,她也给我说出了一些观点,我比较赞同。当然,以上说的,纯属个人观点,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想法也不同。现在这个课程,说实话,我身为学委,自然是要坐在前排给全班同学做个表率。可是那些课程的内容,老师花三节课讲,我花半节课就看完了。自然,老师讲的和自己看的肯定很不一样,这一点,我不想多说。上学期课,我比较喜欢SPSS,或许是知道其实用性,所以学得比较认真。这学期,我倒觉得社会思想史可以好好听听。思想这个东西,太深奥了。课程的内容,就是讲远古人类、到春秋战国、最后到民国的社会思想。不是这门课的本身,而是喜欢全班同学可以积极思考、然后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我看过网易公开课,特别憧憬我们班上的课也能像国外大学那样积极讨论。社会科学没有标准答案,要的就是积极思考和大胆发言。在上大学之前,我对大学充满了幻想,来了大学,我对大学学习充满了热爱;但是当我学了一年课程之后,我觉得我也算是中国大学教育风气的受害者。大学四年要修那么多毛中特、马哲、思修。。。时不时搞一些党团活动~~~自然对于组织活动的同学我是一百个支持,但是我想问,为什么我们只学习马克思?为什么不学习韦伯、斯宾塞?马克思无非是众多大家的其中之一,他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吗?难道坚持唯物和唯心是一个零和博弈?你坚持了唯物,就一定全盘否定唯心?这是不是一种思想垄断呢?我是爱国的,热爱中华民族的,但是dang不等于中华民族、zf不等于中国。到底要怎样适应这个社会?
    当我早上六点过起床的时候,天啊,一群人已经在湖边读书了!当我想早点去图书馆的时候,天啊,一群人都已经在图书馆前等开馆了!当我想休息娱乐一会的时候,天啊,ta还在背GRE!当我十点过要回宿舍时,天啊,一部分人竟然还在看书做题!雷打不动!-------当我回来宿舍的时候,天啊,他们还在玩游戏!我弄不明白!于是我终于知道人为什么要分三六九等了。对于一部分有特别能力的人来说,学习不是最重要的事,其他方面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这当然无可厚非。可是我要问:我们现在感觉到自己还有某种优势,不是和同龄人比较,而是和比我们年纪大的比较。我们当然比我们父辈学历高,我们在他们面前还有一种略胜一筹的欣慰。可是当我们和同龄人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更何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会被后面的人所超越吧。是不是学历的边际效用下降得更快?
    好了,就写到这里,电脑快没电了~~~这只是一个学社会学、大二学生的一派胡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