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在评论家的笔下,《三国演义》是一部经世治国之书,更是一部有情有义之书。
它讲述着家国大事,更蕴含着世道人心。
鬼谷子曾言: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一个藏字,囊括世间大智。
一部《三国演义》,藏着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也藏着取之不尽的人生哲学。
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周武王曾跟姜子牙请教制胜之道,姜子牙只说了八个字:
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放眼古今,得祸者,精明人十居其九。
藏巧于拙,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周旋有术,立身有谋,处事有方。
初读三国时,觉得又跑又哭的刘备太窝囊,如今再读三国,却觉得这个一步步登上帝位的卖鞋少年,好厉害。
白门楼吕布殒命之后,每日只知耕种的刘备依旧没有逃过曹操的猜忌。
青梅煮酒,如履薄冰的刘备在曹操意有所指的询问下,吓出了一身冷汗。
一声惊雷,筷子掉在地上,曹操哈哈大笑。
面对曹操投来的鄙夷之色,刘备的心,终于落了地。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如此称赞他: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个世界上,英雄有很多种,懂得藏巧于拙,示弱图存的刘备,便是其中之一。
《阴符经》中有言: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
北海王曹衮,也同样深谙此理。
曹丕称帝之后,防范心极重,曹衮一直谨慎小心,从无过错。
那些被派来监督他的官员说:“我们奉皇命监督大王,有过错当举奏,有善行亦当据实报告。”
于是,联名上奏,称赞曹衮。
曹衮闻讯,吓得大惊失色,指责官员们说:
“做人理当如此,你们却报给朝廷,这不是给我找麻烦吗?你们这样联名上书,只怕要适得其反了!”
常言道: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坠,谷以卑安。
千百年来做人的智慧万变不离其宗,低调收敛不仅是处世之谋,更是为人之道。
隋炀帝写过一首《燕歌行》,命大臣们和作。
朝臣们有意让他一筹,偏偏王胄要逞才,所和《燕歌行》远超原作,其中一句“庭草无人随意绿”尤为有名。
终有一日,王胄被诛,隋炀帝笑问:“如今,还能否吟出‘庭草无人随意绿’的诗句?”
《三十六计》中说:“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世事沧桑,是课堂,也是考场。
大智若愚,藏巧于拙,是一种高明的自我保全。
低调收敛,藏锋不露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说:“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运笔敛气蓄势,浑厚委婉,藏锋收笔,不露棱角。
写字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彝陵之战”后,陆逊被孙权提拔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陆逊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有两次,一是智取荆州,另一次便是彝陵大战。
夺回荆州,意味着为东吴夺回了一个粮仓,令东吴真正的富国民强。
火烧刘备,则让蜀汉彻底伤了元气,再也没有力量与东吴对抗,彻底消除了东吴西侧的威胁。
在魏蜀吴三国之中,东吴成为坚持到最后的国家,陆逊功不可没。
许多人将陆逊与周瑜相比较,同样的青年才俊,文韬武略,战功赫赫。
但比起周瑜的意气风发、锋芒毕露,陆逊却低调收敛的多。
陆逊谦和,知人也知己,不争高低,心平气和的活到了六十三岁,刚好将周瑜的三十六岁倒了过来。
所谓韬光养晦,“韬”的原意是指箭囊,有隐藏之意。“晦”的本意喻为阴暗。
将锋芒藏于囊中,便是积蓄实力最上乘的伪装。
正如鬼谷子所言:欲张反敛,欲高反下。
曾国藩出兵征讨太平军时,手持一柄友人赠送的古剑,立于阵前,神采飞扬。岳父见其爱不释手,缓缓说道:
“老夫旧时诵读过一首古剑铭,今日送给你: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曾国藩一生显赫,身居庙堂,风雨沉浮,他总结出了“天道三恶”,但随后又在书信中补上了最重要的一项——恶好露。
《菜根谭》中有言:“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
人生境遇,下者以力夺取,中者徐后图之,上者韬光养晦。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藏锋不露,不是一味退让,不是无能懦弱。
而是深藏不露的智慧、以曲求伸的谋略、大智大勇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