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每周日上教堂的人的比例下降了,而“网络基督徒”、“文化基督徒”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神学书籍、心灵探索的哲学书籍、以及科学与信仰的书籍等的出版销售前景看好。美国平均每天都有官方或非官方的宗教网站诞生,这些网站主要是提供精神上的指导或者是信仰者的平行的交流平台。宗教组织、宗教仪式、宗教活动以及宗教的清规戒律似乎在逐渐边缘化,而精神性信仰则日益凸现,这种情况在全世界有没有覆盖的可能呢?
佛教界的有识之士提出,佛教不是宗教。认为佛教不是神道,是学道。烧香拜神的大都是中老年妇人,禅修的大都是知识人。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对老庄学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兴趣不同于儒教向西方世界输出的国家背景)。但令人深思的是,外国人一面对道家思想表现出求索的热情,同时却对道教近乎冷落。这一现象很能说明问题。
“新道家”提出,不仅要超越“教”之藩篱,也要超越“家”之藩篱。
这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具有前瞻意识的一群信仰者的宣言。
“关于精神性问题和把它视为不同于宗教或与宗教相区分的讨论又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了”(津恩鲍尔等人)。伍尔夫认为精神性信仰可能是一个当代多元社会里的宗教的替代物,因为精神性既是所有宗教文化传统共有的特征,但同时精神性信仰又是并不被宗教囿限的更符合宇宙广阔尺度的思考。当然,它也可能是一个引起分歧的焦点,如同今天的科学研究,试图突破学科的分野与排他性,进行跨界思考时所面临的质疑和争议。津恩鲍尔等人在那些把自己定义为宗教徒和那些把自己定义为精神信徒而不仅仅是宗教徒的成年人之间,发现了许多相区别的特征。他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之一是那些声称他们信仰精神,而不信仰宗教的人,更可能参与新的信念和探索实践,以及不同信仰之间的对话交流。但不太可能参加传统的宗教信念和实践。这不一定会导致宗教的最终危机,宗教的功能因为还能是社会的一种需要而保存一段的时期。但是21世纪开始,精神性信仰的重视程度将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活着的精神在成长着,甚至长得比其早些时候的表现形式还要快;它自由地选择要生活在谁的身上,谁又把它显示出来。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中,活着的精神是永远在更新,并以多种多样而又不可思议的方式追求它的目标。相形之下,人们给予它的种种名称和形式也就没有什么意义,那些名称和形式只不过是在这棵永恒的树的树干上的变化着的树叶和花朵”。—G.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