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561 2
2011-03-19
有这样一个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里。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么?”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日本人写信,日本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日本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前面都是寒喧等等。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当然,思维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说,目前中国的年轻人比老一辈更加具有竞争、务实意识以及时间、效率意识,他们比以前更讲究实际。这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社会心态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必然反映在思维方式的变化上。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时感觉得到,但不容易反馈给对方。一次,我们的代表团举行告别宴会,答谢接待方。宴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双方都认为这次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但当代表团走后,主人对我讲,他非常不喜欢那位团长。我说你们刚才不是谈得很好,双方都很满意吗?你为什么不告诉他你不满意的地方?他说这是没法表述的。他告诉我说,当代表团团长与他握手时,眼睛却看着别人,竟然还跟旁边的人讲话,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按照德国人的习惯,握手时眼睛必须看着对方。可惜这位团长没有机会听取这位主人对他的意见。

    有一年,荷兰有位高级贵宾来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在园门口迎接她,感到心里很不舒服。参观幼儿园的教室时,孩子们都背着手,面部表情严肃。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观看她拍的幻灯片。并说这是她这次访问最不舒服的一天。天正下着雨,为什么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笔挺地坐着。要知道五六岁的孩子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

    我们的代表团出访,在活动的最后一般都是交换礼品。我们把礼品送给德国人后,对方立即打开并表示感谢。我们代表团的人问我,为什么他们那么急不可待地看礼品,是不是对我们送的礼品不放心?

    我说不是,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德国人也问我,你们为什么不看我们送的礼品,是不是对我们的礼品不感兴趣?我说不是的,回到旅馆后,他们绝对会打开欣赏。这些都是很小的问题,但却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别。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一是因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德国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德国人不会很激动。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

   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里恰恰强调的是一种“义”。“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的也是“义”。现在有了一些变化,有的人主张义利兼顾。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他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20 17:52:24
lhihpiew jb  jdfgvjhv  jhv kdyb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8 20:55:25
有点没意思了,老旧了的思维比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