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小文:《公有产权效率研究》,载《财经研究》2000年第12期。
② 刘浩:《论公有制经济效率的认识误区》,载《财经研究》2004年第3期。
③ 徐永良:《公有制企业和私有制企业效率比较模式设计》,载《探索》2004年第5期。
④ 程恩富:《西方产权理论评析——兼论中国企业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120页。
⑤ 王小文:《公有产权效率研究》,载《财经研究》2000年第12期。
⑥ Matin Stepher, David Parker. The Impact of Privavalization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in the U K[M]. Rontledge,1977. Tittenbrun Jeck. Privite Versus Public Enterprises[M]. London: Janus Pubilshing Company. 1996.[澳]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有企业和公共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芍佳、李骥:《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8期。
⑦ 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对中国10个大城市508 家企业的调查》,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⑧ 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350页。
⑨ 林毅夫、刘明兴、章奇:《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载《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⑩ 安瑞娟:《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原因探析》,载《北方经贸》2001年7月号。
(11) 安瑞娟:《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原因探析》,载《北方经贸》2001年7月号。
(12) 惠宁、张红芳:《公有产权与国有企业效率》,载《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3) 路风:《国有企业转变的三个命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4) 吕文慧:《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效率差异的比较——人力资本产权角度》,载《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9期。
(15) 冯超:《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载《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6) 孙殿东、蔺艳芳、苏明吾:《主人翁责任感与国有企业的效率》,载《经济经纬》1997年第2期。
(17) 左大培:《我们今日为何陷入困境》,载《经济研究资料》2003年第7期。
(18) 刘磊、刘益、黄燕国:《有股比例、经营者选择及冗员间关系的经验证据与国有企业的治理失效》,载《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
(19) 王珺:《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分析》,载《经济研究》1996年第8期。
(20) [美]史泰丽:《中国的国有企业为什么亏损》,载《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21) 王小文:《公有产权效率研究》,载《财经研究》2000年第12期。
(22) 卢荻等:《中国工业企业绩务业绩恶化趋势的现实及理论解释》,载《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23) 冯剑、董艾彦:《公有产权未必低效:对传统产权理论的几点质疑》,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4) 茹丽、马艳芳:《试述国有企业低效率综合症及其对策》,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5) 林民书:《国有中小企业效率低下的体制原因及其道路分析》,载《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
(26) 左大培:《我们今日为何陷入困境》,载《经济研究资料》2003年第7期。
(27) 郑海航:《国有企业亏损现状、原因及对策》,载《企业改革与管理》1996年第4期。
(28) 齐艺莹、王德国:《冗员失业、社会负担与国有企业效率》,载《人口学刊》2004年第4期。
(29) 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255—284页;305—323页。
(30) Dic Lo, 1999,“Reappraising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state-owned industrialenterprises”, Cambridge Journal Economics, 1999, 23, 693—718.; Jefferson, G., Rawski, T. and Zheng, Y. 1996,“Chinese industry Productivity: trends, measurementissue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Journal of Camparative Economics, Vol. 23,146—180; Mc Millan, J. and Naughton, B., 1992,“How to reform a Planned economy: lessons from China”,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Vol.8,130—40.; Jefferson, Gary H. and Rawski, Thomas G.., 1995,“How Industrial Reform worked in China: The Role of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perty Rights.”In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4, PP.129—156. Washington: World Bank, 1995;邢俊玲等:《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1995—1997年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表现》,载《统计研究》1999年第3期。
(31) 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论国营工业生产率》,载《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王莉:《所有制形式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32) 唐有东:《利润与私有制经济问题》,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33) 徐涛:《国企平均净资产利润率达9.6%,再创历史新高》,《证券时报》2005年6月15日。
(34) 《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77期。
(35) 《中国经济导报》2002年8月5日。
(36) 《改革内参》2002年第20期。
(37) 《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38) 林毅夫等:《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131页。
(39) 李骥、孙键敏、刘向阳、巴曙松:《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实证研究》,载《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
(40) 李维安:《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来自山东、河南两省的调查证据》,载《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41) 王小文:《公有产权效率研究》,载《财经研究》2000年第12期。
(42) 孙国英:《朗咸平:“民营化”不应成为国企改制的主流》,《南方日报》2004年3月30日。
(43) 郎咸平:《国企绩效分析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http://finance. sina. com. cn 2004年9月17日。
(44) 李新春:《中国国有企业重组的企业家机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45) 宋立刚、姚洋:《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46) 徐香梅:《首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正式面世》,《深圳商报》2005年7月1日。
(47) Kai Guo and Yang Yao, Causes of Privatization in China: Testing Several Hypotheses. Working Paper, 2003,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48) 宋立刚、姚洋:《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49) W·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50) 刘元春:《国有企业宏观效率论——理论及其验证》,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51) 睢国余、张立君、蓝一:《中国国有经济效益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189页。
(52) 王振中:《对产权理论若干问题的全新探讨》,载《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3期。
(53) 王大勇:《对公有制为主体的理论根据质疑的辨析》,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54) 左大培:《我们今日为何陷入困境》,载《经济研究资料》2003年第7期。
(55) 程恩富:《中国经济的高绩效与制度优势》,载《社会科学(上海)》2000年第5期。
(56) 杨承训、张新宁:《中国道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研究》,载《学习论坛》2004年第11期。
(57) 扬承训、张新宁:《“北京共识”凸现中国道路的特质与活力——第三世界发展道路比较研究》,载《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58) 吴树青:《“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引发的几点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11期。
(59) 李济广:《马克思主义公有制主张的原意及现实——兼论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危机理论》,载《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60) 刁永祚:《产权效率论》,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61) 冯剑、董艾彦:《公有产权未必低效:对传统产权理论的几点质疑》,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62) Fama·Eugene F.1980,“Agency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il,88(2),288~307
(63) [美]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1998年英文版。
(64) 左大培:《混乱的经济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256页
(65) 杨承训:《论国有经济的数量底线与质量》,载《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7期。
(66) 程恩富、大卫·科兹:《新自由资本主义、全球化和社会主义——中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话》,载《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4期。另参见:[美]大卫·科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