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发过两篇文章,讨论了火电厂制淡水的问题。再次感谢一些朋友提供的资料和意见。我还真爱上这个题目了。现在,我准备提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构思,可以使用太阳能大规模淡化海水和苦咸水,并使汽轮机的工作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一、 传统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的问题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平均每年5000兆焦耳/平米,或每天1370万焦耳,南、北方差不多。不过,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小,实际是什么概念呢?如果用阳光照射蒸发海水,设水温20℃,水分子在光能激励下直接跑出来形成蒸汽(不经过升温过程),那么这时水的汽化热为2441.12焦耳/克,于是一天最多可以蒸发的海水数量是1370万/2441.12=5612克。约5.6升,或者说,使1平米的水面下降5.6毫米。这种能量用来晒衣服还差不多。实际上水面下降的速度通常要比这快一些,那是因为大气中的水蒸汽含量远没达到饱和,与及存在风的缘故。无论是晒盐还是晒衣服,有一半是“风干”而不是“晒干”的。
能量密度低、利用困难几乎是所有可再生自然能源的问题,例如风能、潮汐能等等,仅有某些特殊地段的水能或地热能除外。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如果这些自然能密度很高,例如风能很大,那就是“台风”了;如果海浪能很大,那就是“海啸”了;如果太阳能增加十倍、一百倍,地球早就被烤熟了,还能有什么生命?因此到目前为止,太阳能的利用主要还是集中在制取暖水上,用来发电的成本很高。
传统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的问题是绕不过水的汽化热。这个热值很高,比水由20℃升高到100℃,也就是“烧开水”所需要的能量还要高出好几倍。这样无论多么精巧的设计,淡水产量也很低,投入和产出比不划算,因此无法大规模推广。仅在一些特殊场合,例如很少人的海岛上可以派上某些用场。
要很好地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就需要换一换脑筋考虑问题。由物理、化学常识我们知道,水之所以沸点高、汽化热大,是因为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的作用。这个氢键使得水分子能聚集成团,多个小分子可以“等效”成一个大分子,才使得水在常温常压下保持液体状态。否则,如果没有氢键,仅靠分子间作用力,水的沸点会比氮气更低,在-200℃以下。水的汽化热就是大量破坏氢键所需的能量。
不过,这个汽化热并不是白白消耗的。当水蒸汽凝结成水的时候,又会重新放出相等的热量。因此,汽化热和机械运动中的势能类似,只不过它是以物质形态的形式贮存,而不是以物理位置的形式贮存。如果你利用得好,汽化热对系统总能量消耗的影响可以很小,理论上可以为0。
利用的方法就是用水蒸汽回送加热,构成水――水蒸汽的热交换系统。这样,水蒸汽凝结成水所放出的热量就由水所吸收,又有一部分水变成水蒸汽,于是,水的汽化所需要的系统能量消耗至少在理论上可以接近为0。这种热交换方式适用于任何需要利用水蒸汽的场合。对于常温下的太阳能淡化海水来说,还需要利用水的另一特性,即在低气压下沸点降低。
看几个数据:让水在25℃沸腾,气压应为23.76mmHg(毫米汞柱),相当于标准大气压的3.13%;在30℃沸腾,气压应为31.82mmHg,或标准大气压的4.19%。一般地,10mmHg~760mmHg的气压属于“粗真空”的范围。这种真空度用任何一台最普通的抽气机都可以达到,也容易维持。因此,真空方面的要求对太阳能海水淡化不成问题。
二、 太阳能海水淡化方案
见下图一。
海水汽化池由黑色吸热材料构成。注意,不需要也不适宜采用玻璃。因为这不是利用阳光的能量直接激发水分子逃逸(即“晒海水”),而是将光能尽量转化为热能,再将这个热能提供给低气压下的海水进行汽化。玻璃不仅造价贵,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光,造成输入能量的损耗。水体的能量辐射也会穿透玻璃而逸出。为了加强汽化池内的热量传导,可以使用纵向和横向的导热柱。汽化池侧边的反光板,可以将一部份阳光反射回汽化池加热,并使汽化池下方的淡水池(白色反光材料构成)形成阴影区,造成上下3℃~5℃的温差。这个温差足以保证汽化池上层的海水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沸腾,而淡水池的水不沸腾。
假设环境温度为27℃。使用前先把汽化池及连同的淡水池的气压抽到略低于31.82mmHg。于是在太阳能的加热下,上层的海水先达到30℃左右并开始沸腾,汽化池气压升高;而淡水池温度较低,不沸腾,气压不变,产生上下气压差。于是,汽化池产生的水蒸汽经热交换管道流向淡水池,部分在顶棚斜面凝结的水珠也经此管道流向淡水池。水蒸汽在流动过程中将自己携带的能量依次传递给上、中、下层海水,到了淡水池一端时,重新凝结成27℃的淡水并为淡水池所收集。
这个过程需要外界(太阳光)输入多少能量呢?因为汽化热已经在30℃水蒸汽和27℃海水之间交换,所以,需要的能量只是使水由27℃升高到30℃的能量,约每克4.18x3=12.54焦耳。一平方米的太阳能汽化池一天可以制造淡水1370万/12.54=1092公斤,约1.1吨。建一个10万平方米(约15个足球场)的巨型汽化池(或多个大型汽化池),相当于一个日产10万吨以上的大型水厂;建一个50平方米的小型汽化池,月产淡水1.1x50x30=1650吨,仍以北方城市人均月用水7吨计,可供应236人;以户均3.5人算约67户。也就是说,可供应一座17层,每层4户的普通住宅大楼。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极限值。考虑到一些阴雨天(这在北方比较少,下雨时也可以用顶棚收集淡水)和热交换上的损耗,那么专业水厂达到80%以上的淡水产出,民用汽化池达到40%左右的淡水产出是非常有可能的。北方一些沿海城市已经开始推广使用海水冲厕,有现成的海水供给管道和设施可以充分利用;而西北内陆有不少咸水湖,地广人稀,夏天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建造这种太阳能淡水工厂。如果这个方案实践证明可行,几乎可一举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对于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保护也提供了很好的新途径,而难以利用的太阳能,也找到了最适合的用途。
注意几个问题:
1. 此方案成败的关键在海水――水蒸汽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为了提高此效率,蒸汽管道应较细长为宜。但过细的管又可能被冷凝水堵塞。此时,可采用“带散热翼的导管”作为热交换管,如图三:
2. 对于住宅楼群来说,多栋大楼(例如10~20栋)可以共用一个抽气泵,降低抽气成本,方便集中控制和监测。不过,这样就要建造比较长的抽气管道,相应的建造成本和维护成本将上升,出现漏气的情况也会大大增加。因此最后划不划算未可论定。
3. 由于整个汽化池相当于一个大的“黑体”,黑体在自身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存在对外的能量辐射。要减少这种辐射,就要增加黑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之比,因为表面积越小,辐射越少。例如一个4m立方的黑体,其表面积为96m2;而8个2m立方的黑体,其总表面积为192m2。前者对外辐射量将比后者小一半。太阳能海水淡化,淡水池温度保持与环境相同,而海水池高于环境3℃~5℃,对外辐射和热量损失是一定存在的。问题是,如果过份增大体积/表面积,技术上会变得困难,经济上也不划算;对于民用建筑上的小型海水淡化装置来说,也存在空间限制。因此最佳的体积和表面积,应由具体运用场合和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等因素综合决定。
4. 无论淡水池还是海水池都应用立柱支撑,和地基隔离,减少和地基相互的热传导。因为在太阳的暴晒下,地基本身可能很热,会破坏汽化过程所必须的温差条件;而在天气较凉时,楼顶多风,也可能使地基过份降温。同时,地基(楼顶)上长期直接积水对建筑物不是好事。
5. 常温常压下水溶解有一定程度的空气,每立方米约20~30升。这些空气在外界气压降低时会释放出来,使气化池内的气压增加。因此,抽气过程要不断进行监测和调整,直到形成比较稳定的淡水流量输出,才能关闭抽气阀门。另外,如环境温度改变,也必须改变池内的气压,以保证有效的汽化。
三、 汽轮机效率低的原因及改进设想
上次有网友指出,汽轮机作功发电后剩余水蒸汽的温度约50℃,蒸汽压约0.05个大气压。据此,上次提出在100℃以上“二次蒸发”海水的方案不可行。本想再提一个50℃下低压制淡水的方案,但现在已经有了太阳能方案,也就不必再考虑了。
50℃的水蒸汽与常温差别不大,用来作功能力很小。目前主要的应用是“热电联营”,利用这些剩余蒸汽来为城市、工厂等供热。但是,这种供热方式其实效率很低,浪费很大。因为热能是很容易散失的,而供热的户外管道又很长,真正需要热能的却只是户内用户。同时,建设大量的供热管道也需要不少投资。相对而言,电能在传输过程中损耗很小。如能大幅降低发电成本,采用电能来制暖要经济得多。但是,我国目前主要发电方式是火电,使用汽轮机,其发电效率通常只有35%左右。
为什么汽轮机的效率会这么低呢?一般教材的解释是由于热传导、热辐射和机械摩擦等的损耗。这些教材的编者们说:根据热机效率公式,蒸汽作功时的温度是580℃,相当于853K;作功后50℃,相当于323K,因此理论上最高的效率为(853-323)/853=62%。他们将损失的27%(接近62%的一半)的效率归之于“热传导、热辐射和机械摩擦”等原因。
这种解释是完全错误的。如接近一半的效率损失在“热传导、热辐射和机械摩擦”上,还叫什么“专业”工厂?通常,这种损失应为20%~30%左右,据此汽轮机发电(或作功)的普遍效率应为62%x0.75=46.5%。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是因为他们不恰当地套用了热机的理论公式,没有考虑到工质――水的相变过程和汽化热对效率的影响。由于水在汽轮机作工发电的内循环中存在这种相变过程和汽化热,就不能直接等效为理想气体,而需要一步步计算其输入、输出的能量关系。
一克水,原始温度为20℃,变成580℃的水蒸汽(假设保持一个大气压不变),要经过三个过程:
1) 20℃水~100℃水,吸收能量4.18x(100-20)=334.4焦耳;
2) 100℃水~100℃水蒸汽,吸收能量2253.02焦耳;
3) 100℃水蒸汽~580℃水蒸汽,吸收能量4.18x(580-100)=2006.4焦耳。
三项合计为4593.82焦耳。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水蒸汽的比热容是估算。网上有资料称100℃~300℃时,水蒸汽在“等容状态”下比热容为0.36卡/(克x度),即1.5048焦耳/(克x度),我认为这个数字有问题。首先我们不知道这个值是在何种状态(气压范围)下测出的。另外,给水和水蒸汽加热,都是使水分子的动能增大。只不过这个增加的动能在低于100℃时,尚不能使水分子大批脱离氢键的束缚,因而保持液体形态而已。此时,动能的增加表现为水分子间相互振动加剧(热水比冷水的体积略有膨胀就是证明)。高于100℃时,则直接表现为水分子空间飞行速度的增加。因此水蒸汽的比热容应和水大致相同。
一克580℃的水蒸汽作功后变成50℃水蒸汽,其内能减少为4.18x(580-50)=2215.4焦耳。因此,这种汽轮机发电理论上最大的效率为2215.4/4593.82=48%。如考虑25%的热传导、热辐射和机械摩擦损失,则效率为36%左右,与35%的实际值很接近,证明我的估算方法是正确的。汽轮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汽化热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白白浪费了,或者只是用来作低效率的“热电联营”。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利用汽化热来重新加热和汽化水,如下图二。这样,内循环的水,始、末温度和形态均相同,理论上这种“改进汽轮机”的发电效率为100%,实际也可以做到75%以上。汽化池也不必采用锅炉加热,直接利用热交换管道传送常温水蒸汽即可。其设计类似于太阳能淡化海水的装置。
这就意味着,汽轮机发电的普遍效率可以由目前的35%提高到75%,足足一倍有多。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需要采用汽轮机的固定场合,例如火电厂、核电厂、大型动力机械和远洋船舶等。由于我国80%以上的电力来源于火电,而火电的主要运营成本就是燃料――煤炭,这就是说,每度电的成本可以降低一半,而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也减少一半。当电力成本大幅下降后,将有更多的家庭采用电炉、电炒锅等炊具,更多的单位和工厂采用电能制热,从而节约更多的天热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等一次能源和准一次能源。
因此,本文所提的两个设计如可行,将一举缓解中国目前大部分的水资源和能源紧张的形势,大大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具有无可估量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两个设计是对国计民生非常重要的设计,不应由哪一家公司专利垄断,获取不道德的利益。当然,对于外国人或可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