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伯克利亚洲企业中心会议3月22日将来到中国上海,众多知名经济学家将会在此次会议上共同就“创新”等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此次会议的主办方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而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奥利弗·E·威廉姆森自1998年以来就在伯克利分校担任“爱德华·F·凯泽”名誉企业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和法学教授。此次他也将来到中国参加会议并发表演讲。在奥利弗·E·威廉姆森来到中国前夕,本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请他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记者:在中国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中,不论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还是对财政、货币等政策,经济学学者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有时候判断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作为**等决策者而言,如何听取经济学家的意见?
奥利弗·E·威廉姆森:我所认识的经济学家都是非常有才能和认真谨慎的学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具备了这些素质。有一些人对经济学学者都是不屑一顾的。
记者:您被誉为“重新发现了科斯定理的人”,您的研究让科斯关于交易费用的理论深入人心,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请您解释一下,您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具体的指导作用?根据您的研究成果,您可以对中国经济提一些建议吗?
奥利弗·E·威廉姆森:我所做的就是说明经济组织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是能经受得住分析的,尽管这与当时业内通常的观点相反。
我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就是去证明组织的不同形式(市场或等级)都有各自不同的强项与弱点。交易成本经济学可以通过指定的不同交易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来满足不同管理层的需求,这项研究最终被数据所证明。
这给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上了很好的一课:不同组织通过做知情选择和通过正确的企业组织创新,可以对国家发展起到长足的作用。
中国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是可以预见的,因为中国人富有企业家精神、智慧和天赋。当**提供机会的时候,人们的企业家精神和智慧就有空间施展拳脚,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记者:您曾经在讲演中指出,在一个行业里可以有巨头出现,但不应该是一个巨头,应该是几个巨头并存。请您分析一下,铁路、电信这些行业,是不是也符合您所说的行业?什么样的竞争态势对提高效率最有利?
奥利弗·E·威廉姆森:我所说的这种被需要的竞争是指在事实依据上的竞争,这里的事实依据针对消费者的价格和品质竞争。与之相比,政治偏爱上的竞争往往与公共利益相反。喜好受贿的官僚主义者不是在为公共利益而服务。
记者:有观点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很多独特的经济调控手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放在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是与全球发展趋势吻合的,是中国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惊人的发展速度。您对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如何看待?
奥利弗·E·威廉姆森:我认为中国能从其宏观经济政策中得益,也能从其企业自身善于感知和抓住生产机遇中得益。根据事实做出的判断是,竞争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对前沿科学技术的贡献,对所有发达的经济都将是一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