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636 7
2011-03-23
天津市实际gdp核算是不是就按照统计年鉴里面的基期gdp*(1+实际gdp增长率)。比如,以2005年为基期,2006年实际gdp=2005年名义gdp*(1+年鉴公布的06全市生产总值指数)。
另外我看天津市统计年鉴里面公布的09名义gdp增长率比实际增长率低很多,而中国统计年鉴里面公布的名义gdp增长率比实际增长率高,难道天津市紧缩,全国膨胀,可以这样理解吗?真心请教高手解答
打电话问天津市统计局,他们也解释不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9 00:22:37
同问啊,不知道具体咋解决。好像算法有好几种,崩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9 10:20:03
这个问题,问得怪,就好比问实际神仙有多少个。可神仙存在么?

实际GDP实际上是假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如1930年凯恩斯在《货币论》中对所谓的“GDP”的含义提出质疑,指出异质的苹果和梨都增长了10%,你可以说经济增长10%,但一个增长15%,一个增长15%,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指数的,同样物价CPI,也就如果。这与《资本论》的观点是相同的。
价值(交换价值)如果是物的使用价值(具体财富),就像说矿石的使用价值是人的属性,矿石的价值(交换价值)才是矿石的天然属性一样荒堂。那么加总在一起只能代表的是人类劳动的总和,而不是物的属性。如1吨牛屎的价格与1磅牛肉的价格相同,你能说某个一天要吃1磅牛肉的人,不吃这1磅牛肉而吃1吨牛屎么?


加总在一起的只能是劳动,GDP就是一个价值的量,而不同物的“有用性”是不同的,加总在一起是什么意思?而价值在古典经济学(包括大胡子的《资本论》)代表的是一种社会支配关系,与具体财富无关。

所谓的GDP实际上代表的是“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总和”,所谓“生产总值”是一个根本性的概念错误,我们只要把所谓的GDP用货币计量,得到的正是剩余价值(剩余劳动支配形式)生产,代表的正是市场经济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如完全军管的社会这种所谓的GDP将为零,难道说完全军管的社会不能生产出具体财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9 10:21:43
实际上GDP这个指标很不好用。例如,在实际GDP的统计中,美国1820年时人均GDP是1600美圆,中国2000年时的人均GDP不到1300美圆,更要命的是中国宋朝时的GDP相当于2000美元的水平,是不是中国人现在的生活水平比美国1820年或中国宋代的时候还要差呢?这显然有些荒唐,你只要把美国或者中国宋代当时有的那些产品的人均产量和现在中国的人均产量作个对比就可以了,更不用说我们现在消费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当时美国或宋代没有的。如人们经常说的,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几乎所有的消费品、包括汽车和民用飞机的拥有量都居世界前列,而且每年向美国出口大量的消费品,怎么可能比美国1820年的生活水平还要低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9 10:22:01
在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有一个应用实际GDP的例子,作者在讲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时写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努力工作和技术进步,使实际GDP的增长率连续三、四十年保持在7%左右,这段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接下来又说,这种7%的增长率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从战后到90年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的人均GDP从战后的130美圆增加到30000美圆,韩国从50美圆增加到12000美圆,台湾地区从80美圆增加到16000美圆等等。当我们把上下两段话放在一起就出笑话了,因为GDP每年增长7.2%,10年会增长1倍,这些国家和地区怎么可能按7%的增长率在40年的时间里增长这么多呢?上面的数字当然是名义GDP,要解释这些数字当然也要用名义GDP,比如日本在高增长时期名义GDP的增长率超过15%,同时日圆对美圆的汇率提高了3倍,而韩国在高增长时期名义GDP的增长率接近30%,而在目前采用实际GDP来说明实际产出的增长,同时分离出物价水平的变动和汇率的变动是经济学家做不到的,这里可以肯定的说,这在将来也做不到,那么这样使用“实际GDP”的统计指标就有些希奇古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9 10:22:37
1930年,凯恩斯在《货币论》一书中针对这种国民收入的统计含义提出疑问,GDP统计中的各种产品是异质的,怎么可以加总在一起表示实物产出呢?实际上,这种加总和指数问题在理论上是有确定的结论的,即只能是单一产品或稳定状态增长(即所有的产品按同样的比例增长),比如说有苹果和梨两种产品,如果它们的增长率都是10%,可以确定的说产出的增长率是10%;但如果苹果的增长率是15%和梨的增长率是5%,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指数的。这一问题实际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异质品世界来讲,说GDP增长8%,显然不如说去年生产的是21寸电视而今年生产了29寸的电视更清楚

 对于物价指数的统计也是如此,这种统计只能在单一产品和稳定状态下才是可能的,比如苹果和梨的价格都增长了10%,可以确定的说物价上涨了10%;但如果苹果的价格上涨了15%和梨的价格上涨了5%,或者价格同时上升而苹果和梨的产量比例变化了,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物价指数的。前面所举的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人民币的汇率出现的尴尬结果就是一个例子。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也说,物价指数的统计可能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变化,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如果物价指数的统计考虑产品的质量变化,由于产品的质量变化太快(比如电视机),那将使物价指数的统计失去意义,因为只要质量变化了就要把它视为一种新产品而不能与原来的产品构成时间序列的指数。联系到国民收入核算的实际,现实中物价指数统计的困难远超出前面的例子,不仅产品的质量经常在变动,而且新产品层出不穷。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一问题,目前我国物价指数的计算是以1990年为基期的,而如今在市场上几乎难以找到与1990年完全相同的产品,更不用说占消费支出很大比重的新产品。显然,这种物价指数的计算与实物量的统计相差甚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