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百五 发表于 2011-2-16 22:27 
关于宋代GDP的问题,你先看这个分析的帖子:http://bbs.tiexue.net/post2_4330178_1.html
他是用米价折算来计算GDP的。这本身就有个问题,好比有人用毛 时 代的金价与收入比,来计算毛 时 代收入高于当代。用宋朝 的米价做标准,本身就有需要疑点。
另外,考虑到2000年的中国,大多数农村人口的平均生活水准很低,显然不如宋朝。所以,这种可能性也存在。
考虑到人口因素,宋代中国在的贸易收入等等因素,人均GDP比中国高也并不离谱。
但是这让我想到两个问题:
1,GDP确实无法衡量单纯的科技进步。它更多的衡量的是数量的增长。比如,今天的手机比10年前进步多了,可是价格却降低了。GDP无法衡量这种技术的提高,但可以衡量到销量的变化。
2,技术进步带来的GDP增长,更多体现在增加的商品服务种类上,而不是原有商品的数量上。比如,科技进步使得生产冰箱 的劳动力减少了,可能这些省下来的劳动力有机会在其他部门创造GDP。
所以,单纯用GDP衡量,确实有很多弊病,它无法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而只是衡量的数量。这也是前苏东经济增长的秘密:单纯的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
苏联使用的是SNA体系的GDP(GNP)么?????
从苏联建立,其前几代领袖追求的一直就是消灭价值和价值规律怎么可能用“价值”作为单位核算经济
,苏联的国家经济核算方式是从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物质产品平衡表。(如钢产量多少,煤产量多少,必须要是填入平衡表,也就是被使用上的才会被统计在内)
什么是“平衡表”,就是被使用的物资和被消费的商品都需填入的一种核算别,并且要求计划中的各位单必须按一定的核算方式把表报平(使用上),在计划中不是没有货币核算,但确不是以货币价格的方式进行核算,而是要每个部也把使用的货币单独的填入表中,如采购价格高于销售价格,那么实际就有货币没有被填入的平衡缺口,中央计划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逼近均衡。可这确被兰格指责为粗糙的逼近均衡方式,实际上兰格也混淆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
至于毛 时代,中国的雇佣劳动无疑是飞速增长,国家在五六十年代有个大规模的招工,如果用GDP统计,当然增长很快,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如果用物质产品平衡表核算,我们就会发现毛时代, 物质生产主要是生产资料,消费品是很匮乏,并且很多生产资料都未能填平衡表,就像大 跃 进一样,没有填入平衡表,那么再生产就不可持继。
如果计算人均单一物的产出,最主要的是钢,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人均钢产量的增长速度实际上是远落后东欧国家的,苏联70年代末钢产量达到1.5左右就不在追求增长,再增长也不可能填入平衡表,但对未充分就业的国家,钢的指标代表能提供多少就业和多少种物质生产。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资本主义的统一交换体系中,GDP数字的确代表国家的国力强弱,因为谁控制更多的雇佣劳动,这个国家的力量显然就是最强大的,今天中国所谓的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充分雇佣劳动化,让西方和美国也来支配这种劳动力,实际上国家动援力是削弱了。
并且GDP也只是在交换体系之内,交换体系之外则无意义。如:冷战时美国的国家权威计机比较美苏的国力时,他们都使用一一逻列的平衡表,而不使用货币数字。(如:1980年的美苏经济力量对比,1985年美苏经济力量比例,这可是美国当时统计的,可他们为什么使用平衡表,而不什么虚幻的GDP,这很令现在的人回味?)
汇率代表的也只不过是这种雇佣劳动交换的比例,如:苏联解体以前,美国能以他们的价格任易调动苏联的劳动力和科技人员么?压根是不能的
反到是苏 联 解 体,国家形式的雇佣劳动被消除,私人形式的平雇佣劳动由于美国的经济学们给俄罗斯推荐 紧 缩 的 货币政策,俄罗斯私人企业由于无法得到 资金,那么雇佣劳运生产就不能继续,国家也不可能通过税收来间接支配雇佣劳动。当然汇率一泄千里,不过苏联解体之前,无论西方怎么确定汇率,苏联体系能自给自足,生产没被破坏,人们根本就不会与西方按西方的价格来交换劳动力,西方也不可能用金钱动援苏联的雇佣劳动。
如果说苏俄的雇佣劳动不是优质的(有人拿汇率说事),但苏联解体后,仅流失到美国和日本的技术人员,就达200万多之,而且到了美国,几乎比美国同行业工人的工资,还高,汇率代表的就是雇佣劳动,你能说当时苏联的劳动力就是优质的么?
还有,在平壤在一幢摩大天楼,有人按汇率诂计需要朝 鲜GDP的十分之一,他们认为朝 鲜要用十分之一的物质产出才能建成。但实际上朝 鲜用一不到1万人的雇佣劳动就建成了这样的大楼,物价因素根本不能说明这个问题,因为苏 联 解体后,朝 鲜的物质是比例匮乏的。
这正说明什么?这说明GDP代表的不正是雇佣劳动么?
现在的中国人多数完全就是被愚弄的 猪,中国的大量的劳动力都被 美 国、西方使用支配,国 家 动 援 力明显的剥 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