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制度监督还是必要的。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嘛,领导者的引导不能代替制度的规范。
“众目睽睽”还是比较安全的。
这个成语是说在某一特定岗位或职责上,若是给予了某人以之相应的权利,就要让其在公司章程、职责限定范围内放手去做,而不是一昧的猜忌和怀疑。
组织内每个个体都有职责范围,任何其他人是不可能完全替代这个人的任务和职责的,否则就会造成效率的低下,越吁代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背后的监管及事后考核是必要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主要还是指给人自由发挥其长处,以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疑人不用”可以降低成本,“用人不疑”则会增加风险。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效率会因用人者的眼光而异,不值得效仿。
“疑人不用”是对的,“用人不疑”则是错的。
一个例子,三国演义中讲到,魏延投奔刘备,诸葛亮识其脑后有反骨,惜其勇而用之,当然也安排了一个武将暗中盯着他,但最终还是得不偿失,用了疑人,又得防他,事后又不好找借口杀他,结果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争权,虽然魏延失败了,但这事给蜀国带来了声誉(内部不和)和实力上的损失。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间是关联的,不能分开理解意思。即当你对某人有猜忌和怀疑时,就不要使用这个人——此时用此人可能会造成损失;而当你已经知道或通过观察了解了其人能力与品德之后,则应该大胆放手使用,此时怀疑将影响其使用效率。虽然“用人不疑”也有可能因“用人不当”造成一定损失,但比起“监督使用”的成本还是要小得多。更何况在“人人皆不可信”的环境氛围之下,工作效率是最低的,我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
应该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类似问题可以换个问法,什么条件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有效率的。
中国古语的每个字都很模糊,也因此有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机会。“疑”该如何定义呢?
“疑”也许对应了一个主观的概率分布,从而对应了一个期望值,谁会派用一个期望值不理想的人呢?
1、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自利的;2、从概率上说,品德优良的人属于极少数;3、未来有诸多不确定因素;4、一般假定勤奋劳动带来副效应;5、无人监督情况下犯错不易被人发觉。
因此,用人不疑是错的。
例子: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很信任林彪的,还把他作为法定接班人写入党章,结果呢?
“疑”字怎么定义,好象就是表示对某物不信任吧。疑人,应该是曾经犯过类似错误,或者未被证实犯有错误但从常规上推测与某件错误相关度很高,或者明显此人不具有拟授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疑人不用”是对的。除非你有神仙的眼光和英明,看得准人(诸葛亮错用马谡),或者不怕疑人出错(魏延)。
我觉得如果换成“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就好很多。第一句是减少风险,第二局可以节省交易成本。从理论上而言,这样是对的,但从现实而言,人人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如果客观条件改变,可以不疑之人可能变成疑人,若是老防着又可能面临高额的交易成本。
如何选取当应人而异。
识人者智,对智者而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还是合算的,对看人不甚准的人而言,或许该加强监督。
这问题是经济学讨论的范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