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是看到有朋友说**发表高档次SCI多少,却中不了国家课题,而因此认为国基很黑。然而,就我的看法和我个人的经历,我觉得国基还是有相对公平的一面。
首先:SCI跟基金申报书存在很大的不同。在科研中,如果制备了一些新兴的材料、理论模拟或分析了某个东西,或者在实验中突然出现了新的实验现象等,都有可能因此而发表一篇高档次的论文。如果多出现这样的事情,就可以因此而多发表几篇高档次的文章。但基金不同,基金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必须是一条线下来,不可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多时候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需要有应用方面的初步探索等。
其次,SCI 写得好,未必会写基金本子,这是因为两者在写作风格上有较大区别。虽然很多人都说基金本子是八股文。但我觉得这其实不是什么八股文,而是看你会不会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述里面,尽可能多、尽可能清晰地将你的一条线的思路和方案体现出来。而这恰恰是我们很多年轻人很难做到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总结。2010年,据说很多在985高校的海归也栽了,我想不擅长写本子才是他们暂时的硬伤。
最后,运气也有很大的成分,有些专家其实不是专家,却爱将人家的成果贬低,这也导致部分人因此而折戟。我去年也因此差点被折,一个专家什么都没说,只说研究内容过多,恐无法取得好成绩,故不予资助。但好在其他专家的评价都很高,都说创新性显著、有重大研究意义、内容适中。其他专家都提到了内容适中,这可能是让我起死回生的缘故吧。所以,我觉得运气真的很重要,我自己有时在想,幸好只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专家,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这个社会确实存在很多的不和谐,有些朋友确实是靠关系中了课题,但这样的关系,我想相对于11万申报大军,相对于获批的2万群体而言,应该还是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大家不要觉得自己没中,就好像是被关系黑了一样。我们没法去改变别人,也无法去改变这种人际关系导致的不公平。但是,我们有能力让自己在科研上变得更强大,在科研上不断充实自己。中了也要反省自己,没中就更应该反省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研上占据一席之地。如果一味埋怨别人,而不反省自己,那这样的人始终是得不到发展的。
我之前也总是听身边的人说国基、省基到底是怎么怎么的黑,我也曾经相信这种说法,最主要的是我从来没有报过基金。但去年,我第一次报国基,第二次报省基,竟然都中了。对于我这个个例,我身边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有关系,认为我的关系覆盖到全省乃至国家基金委。我无语,也不争辩。如果我说我没关系,我那些同事会信吗,我们院那些有高档次SCI、申报几次国基都不中的海归会信吗?
然而,事实上,我是真的没有关系,我博士毕业四年了,为了报这个国基,我蛰伏了差不多四年,创造了一些前期基础条件(因为做的领域与硕士、博士期间的完全不相关)。在我觉得基础已经差不多的时候,我就开始筹备写本子,没有人指点我(不怕大家笑话,我的博导(早退休了)和硕导迄今都没有国基),我就看小木虫上别人申报成功的范例,看别人介绍怎么写作的经验,不懂的就来问小木虫上的朋友。一个本子,我反复修改、反复斟酌,到最后本子定稿,竟发现,整个本子的写法、整个研究思路、实验方案等都已经不是我事先预设的了。虽然定稿后的本子,我个人有点自我陶醉,但交了后,我没有再去看过我的本子,因为相信别人的关系说,所以对交出去的本子不抱任何希望。
8.23日下午,突然发现foxmail一次性传过来四份邮件,两份告知我账号和密码的,两份告知我中了的通知。那个时候,我竟然也像范进中举一样,跳了起来。
从我自己个人的经历来看,我觉得关系有自然好,但没有关系,也不要自暴自弃,争取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尽力了,就总会有收获,只是迟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