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5588 1
2011-03-24
对两性关系的科学认识

                                                      /earthbear

作为一个处于繁殖期的雄性动物,我无法不关注关与繁殖的信息。从身边每个处于繁殖期的异性,到和繁殖有关的各种理论。

对于身边的事情,没有太多可说的。对于现在社会上风行的各种繁殖理论,我要好好的喷一下。

这些理论,现在一般叫做“两性关系”,这样听起来似乎好听一些。直接的谈“交配”、“繁殖”,很多人都接受不了,换成“房事”、“性事”似乎就文雅很多。其实本就是一回事。只是个人不喜欢这种欲盖弥彰的词语。

以下我所写的文字,是现代社会生物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绝非个人杜撰。这是目前学术界对两性最公认的最主流的认识。我这里只能是科普性的简单概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相关的文献和书籍。欢迎讨论。

“两性关系”,涉及两个大的群体,一方是雄性,另一方是雌性。在人类社会,一般叫“男性”和“女性”。两性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不能忽视,也不能消除的。所有鼓吹“男女平等”、“女人能顶半边天”一类论调的人,都是居心叵测的家伙。“男女平等”,作为一个法学、政治学命题本没有问题,但作为一个社会学命题,就是一个无视科学实践的论点。两性之间的行为上的差别,是建立在生理上的差别的基础上的。因为一个个体具有Y染色体,他就会成为男性,表现出男性的生理特征,用男性的思考方式来认识世界,具有男性的各种行为模式。女性也是一样。在没有改变生理基础的条件下,要求两性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舍本逐末的做法。除非真的出现没有性征的“零人”,否则两性的差别就不能被忽视和消除。

两性的差别,从出现两性生殖就存在了。两性生殖什么时候出现,目前还没有定论。普遍的观点认为是在多细胞声明出现以后才有的,但也有人宣称单细胞生物也有相互交换遗传物质的现象。不管怎样,都是在生命出现的初期阶段。当时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母体产生的大量配子中,仅有极少数才能够形成新的个体并存活下来。为了提高自己能够真正存活的后代的数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繁殖策略,由此出现了两性的分化。一种策略是以“数量取胜”,在存活率不变的情况下,产生更多的配子,自然有更多的后代。另一种策略是以“质量取胜”,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每个配子的存活率,在配子数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存活后代。后者的每个配子不但具有必要的遗传物质,还具备充足的养分供新生命成长,并且多具有一个坚实的保护曾来保护新的生命,这也导致每个配子个体都比较大,活动能力较差。为了与这种具有养分和一定“防护”,却难以移动的大配子结合,前者的配子只携带必要的遗传物质,并具有较强的移动能力和一定的“攻击性”。前者称为“雄性”,后者称为“雌性”。繁殖犹如买彩票,本钱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只买几组数字,但每组数字都下大额的是雌性;买很多组数字,每组数字都只下一注的是雄性。

上一段说了雌雄两性选择了不同的遗传策略。这个事情发生在多细胞生物的初期,但这也决定了雌雄两性走上了不同的进化途径。人类,是进化过程的最新产品。两性关系,依然符合当年选择的遗传策略。在人类中,对于每个后代,从形成受精卵的那一刻起,母亲的投入就比父亲的要多得多。女性平均一月才产生一个成熟的卵子,男性的精子则上忆,这意味着卵子远比精子珍贵。受精卵形成后,女性需要近1年的时间来孕育后代,这个过程是哺乳动物受精卵安全发育成为幼体的重要过程。幼体分娩后,女性还有一段哺乳期,保护并抚育后代成长为成熟个体。女性一次繁殖后,到下一次成功繁殖,最少需要间隔1.5年。而男性则没有这个问题。珍贵的卵子,漫长的孕育期,决定了女性对于每个后代的前期投入远高于男性。两性对于后代投入的不平等,从受精卵形成便存在。幼体发育成长的过程,更加大了这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生理性的,是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这种不平等,决定了两性在行为模式上的极大不同。

由于对于每个后代,女性的投入必然远高于男性。所以,女性对于每个后代的珍视程度,也远高于男性。同时,女性在选择每次的交配对象时慎之又慎,而男性相对而言则更加随便。因为,每次交配都可能意味着出现繁殖过程的开始。当然,对有避孕措施的人来说,不再是这样。不过,个人认为,“不以繁殖为目的的交配就是耍流氓。”避孕,是人的一个重要发明。避孕,使交配与繁殖不在对等。但是,相对生物的进化史来说,避孕措施出现的时间太短太短,完全可能对人的生理层面产生一点点的影响。所以,避孕本身,还没有对人类两性的行为模式产生明显的影响。

寻求交配对象,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恋爱”。确立交配对象,就是“婚姻”。人类社会推崇“一夫一妻”制。但事实上,只有3%的哺乳动物物种表现出“一夫一妻”,而且没有一种是灵长类。所以,在生物层面,没理由认为人类行为会遵从“一夫一妻”的原则。

先说“恋爱”。“恋爱”大多都是男性主动追求女性,其根源就在于卵子比精子要珍贵。女性一生能够成功繁殖的次数十分有限,最上限大约是10次。而男性的机会则要多的多。成吉思汗据说有上百个子女,他是一个成功男人的典范。所以,男性之间为交配机会而产生的竞争,比女性要激烈的多。恋爱过程,是一个女性挑选男性的过程,女性占有极大的主动权。男性则要努力向女性展示自己的各个方面。展示自己体格的健壮,头脑的聪慧,是体现自己的遗传背景多么优秀,向女性传递“保证能够产生优秀后代”的信息。展示自己的财富、地位的权势,是体现自己占有的生存资源,向女性传递“保证为后代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的信息。展示自己的爱心和忠诚,是体现自己的可靠程度,向女性传递“保证共同抚育后代”的信息。诸如此类。女性则在这些男性中挑选自己满意的交配对象。男性对于女性的选择,规则要简单的多,基本上就是“聪明”、“漂亮”和“健康”。这就保证了遗传背景的优秀,其他的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因为,一旦产生后代,女性必然会担负起抚育的责任。这个两性之间的挑选过程,一部分是意识中的,更多的是潜意识的。这个挑选过程,不光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来,更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选秀、各种竞技、各种竞争,都可以认为是这个挑选过程的演化产物。

一旦确立“恋爱”关系,女性会表现出比男性更强的依赖性。通俗的讲,就是女性更注重感情。这一点很好理解。生物界没有从“恋爱”到“婚姻”的过程,求偶成功之后伴随的就是交配行为。确立恋爱关系,意味着求偶成功,但又没有成功繁殖。女性,受生理层面的影响,会认为已经投入了大量生殖资源,不再轻易转换交配对象。而男性,从生理上,认为仅投入了一点点的生殖资源。所以,男性会表现出较低的“忠诚度”,随时可能转换交配对象。还用买彩票做比。女性是那种认真分析后,认准了一个数字拼命投入的彩民,一次不成,再来一次;男性是随便选数,买一大堆数字的彩民,一个数字不中,下回可能就换了。如此的行为模式,就是两性分离后不同繁殖策略的表现。

成功繁殖后,女性的主导权丧失了。男性可以立刻寻找下一个交配对象,继续自己的繁殖大计;而女性则需要为这个后代付出多年的艰辛。为了约束男性的“不忠”行为,于是便有了“婚姻”。“一夫一妻”式的“婚姻”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成为人类通用的行为模式,有它存在的意义。通过婚姻关系,可以强迫男性担负起部分抚育后代的责任,是对女性在繁殖时的高投入进行补偿。大量的人类行为,都体现出这样的补偿。在婚姻关系中,男性负责获取各种生活资源,女性则可以享用这些资源。男性以供养自己的配偶为荣,女性以被自己的配偶供养为荣。这都是毫无异议的。通过婚姻关系,男性“预定”了女性的交配机会,确保产生的后代是自己的后代。对男性来说,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用自己的生活资源去抚育别人代的事情,只会是少数的个案。男性的精子,最多可以在女性子宫存活72小时。所以,交配对象较多的女性即使受孕,也没人会知道幼体的父本是哪个。没有男性愿意在争取到一次来之不易的交配机会后,让自己的精子再到女性的子宫中和其他人的精子再次竞争。自古以来,女人的“贞洁”和“初夜”就被社会十分重视,原因也在于此。事实上,发生婚外性关系的,男人永远多于女人,这也是两性生殖策略不同产生的影响。

通过以上文字,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由于繁殖,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所以,两性不同的繁殖策略之间的差别,对两性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的差别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在这里不可能一一分析。但这些行为模式都必然符合的原则就是,女性趋于保守,男性趋于变革。生物层面如此的决定,无人能够更改。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学会用这种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婚姻问题,而不必求助于那些莫名的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8 20:53:13
这种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性是有自然基础的,但不是有了自然基础就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