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数字能力需求加强对标,着力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运用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北斗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构建适应企业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新型IT架构模式,建设敏捷高效可复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集团级数字技术赋能平台,提升核心架构自主研发水平,为业务数字化创新提供高效数据及一体化服务支撑。加快企业内网建设,稳妥推动内网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提升服务能力,加快企业上云步伐。
把握方向,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创新
1.推进产品创新数字化
推动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改造,提升产品与服务策划、实施和优化过程的数字化水平,打造差异化、场景化、智能化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开发具备感知、交互、自学习、辅助决策等功能的智能产品与服务,更好地满足和引导用户需求。
2.推进生产运营智能化
推进智慧办公、智慧园区等建设,加快建设推广共享服务中心, 推动跨企业、跨区域、跨行业集成互联与智能运营。 按照场景驱动、快速示范的原则,加强智能现场建设,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规模化集成应用,实现作业现场全要素、全过程自动感知、实时分析和自适应优化决策,提高生产质量、效率和资产运营水平,赋能企业提质增效。
3.推进用户服务敏捷化
加快建设数字营销网络,实现用户需求的实时感知、分析和预测。 整合服务渠道,建设敏捷响应的用户服务体系 ,实现从订单到交付全流程的按需、精准服务,提升用户全生命周期响应能力。动态采集产品使用和服务过程数据,提供在线监控、远程诊断、预测性维护等延伸服务,丰富完善服务产品和业务模式,探索平台化、集成化、场景化增值服务。
4.推进产业体系生态化
依托产业优势,加快建设能源、电信、制造、医疗、旅游等领域产业链数字化生态协同平台,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数据贯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和动态协调水平。 加强跨界合作创新 ,与内外部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形成融合、共生、互补、互利的合作模式和商业模式,培育供应链金融、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打造互利共赢的价值网络,加快构建跨界融合的数字化产业生态。
统筹部署,多措并举确保转型工作顺利实施
1.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和路线图
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规划,明确转型方向、目标和重点,勾画商业模式、经营模式和产业生态蓝图愿景。 以构建企业数字时代核心竞争能力为主线,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 ,纳入企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工作要求,加强动态跟踪和闭环管控。加快企业数字化治理模式、手段、方法升级,以企业架构为核心构建现代化IT治理体系,促进IT投资与业务变革发展持续适配。运用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开展诊断对标。
2.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
建立跨部门联合实施团队,探索建设数字化创新中心、创新实验室、智能调度中心、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化、敏捷化的新型数字化组织, 推动面向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组织与管理变革 ,统筹构建数字化新型能力,以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一张蓝图干到底。对接考核体系,以价值效益为导向,跟踪、评价、考核、对标和改进数字化转型工作。
当下绿色能力需求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叶睿琪表示:“在中国迈向碳中和的进程中,互联网科技行业既有赋能各行业节能减碳的重要使命,其自身脱碳发展也至关重要。100%可再能源是互联网科技行业实现负责任碳中和的必经之路。中国互联网科技龙头企业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万国数据等亟需加快步伐,率先在2030年前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与碳中和全面转型。”
绿色和平对中国互联网科技行业提出建议:首先,企业应设立2030年前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目标,并进一步提出2030年前实现全范围的碳中和目标。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和支持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但不建议企业依赖购买碳汇等方式进行碳抵消。其次,扩大企业可再生能源采购规模,积极与关键利益相关方沟通,助力市场化可再生能源采购机制的进一步突破。另外,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能源信息披露机制,增加对于温室气体排放与用能信息的披露。
个人PS-数字及绿色能力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