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及市场报告[《2020年中国医药产业互联网白皮书》](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3698)
洞察1:如今,政策、人才、信息化水平成为影响医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医药企业发展标准化。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数字化便是可以推动医药产业快速转型的一大助力。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疗健康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医药外部产业链及供应链,并深入大健康领域中让医药产业互联网的外延更加广阔。互联网医疗产业可以将原本医药治疗链逐渐向上游的支付、诊疗以及下游的管理、复诊提醒相结合,形成生态链的完整闭环,并着眼于用户产业痛点。
洞察2:医药线上化的需求增加速度很快。原因主要在于:线上渠道可有效补足线下药品缺失,对上游厂商及下游客户可提升信息透明度;可有效提升安全保证;价格优势明显。疫情推进了医药进一步线上化的趋势,无论是B端还是C端,未来线上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医药产业互联网企业能够贯通产业链起点至终点各个环节的信息流,帮助药企掌握更多上下游信息,使药企在产品设计、仓储运输、批发经营、销售及下游医疗服务中的成本及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诊后行业白皮书》](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3693)
洞察3:互联网医疗开始将目光投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构建真正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闭环。线上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各类医疗成本,也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效率。新冠疫情后,互联网+医疗得到市场和行业认可,其在便捷、高效、提高服务及个性化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愈加明显,需求刺激并加速供给端市场快速拓展。利用AI大数据,可以建立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应用平台及数据接口。其商业模式时通过线下医院、药企、连锁药店、保险等提供深度垂直的技术支持和运营服务,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洞察4:线上医疗能够有效解决线下诊后面临的诸多难题,如:由于患者依从性差造成的复诊难题;传统模式下患者的长期随访和指导治疗在目前的医疗体系中很难实现;患者因药就医、用药指导等。互联网医疗诊后平台的搭建,可有效优化服务流程,减少原本臃肿的服务环节。对于互联网赋能的医疗技术在各个场景中的应用层出不穷,力图打造一个通过全流程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健康/亚健康/患者健康管理体验的新型医疗模式。
[《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学垂直内容行业洞察》](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3739)
洞察5:关注术前辅导,普及急救知识,填补行业空缺互联网医学内容针对大众消费者端主要覆盖健康科普、寻医问药、患者教育和急救自救知识等领域。早期,大量“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布局健康科普内容而切入行业,目前相关领域已成红海,存在大量同质化内容与服务。而患者教育和自救及急救知识领域则相对空白,相关领域知识的创作与推广成为互联网医疗的新方向。通过术前科普视频、术后注意及出院准则视频像患者详细解答病患常见问题,解决因专家门诊时间有限,而患者想要知道病情的来龙去脉所产生的矛盾。急救自救内容针对专业医疗人员介入前的数分钟空白时间,能让患者即学即用,及时采取应急处理。
用户研究报告[《跃马檀溪-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
(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3645)
洞察1:目前绝大部分用户对互联网+医疗产品持正面态度,并愿意在未来尝试购买互联网+医疗产品。年轻一代及学历较高者应对互联网的熟悉,健康理念较深,乐于使用心得医疗信息获取渠道及医疗消费方式,所以在小程序的设计上可以依靠创新感、科技感,但只有真正对用户生活起健康指导作用才能增加用户粘性。用户可以足不出户进行线上问诊、购药、挂号,大大降低时间成本,可以提高其对互联网+医疗水平的满意度,从而转向线上医疗行为。
洞察2:老龄化及慢性病困扰的社会结构是互联网+医疗融合的土壤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此已高达12.6% ,事实上,根据WHO国际标准, 65岁及以上人口比超过7%即已标志社会步入老龄化。由于人口结构的发展规律,这一趋势中短期内都无法改变。 伴随而来的,则是对医疗的大幅依赖。每年我国诊疗人次及人均诊疗次数都在不断攀升,医疗体系面临巨大压力。而缓解这一压力的最好办法 ,莫过于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不降低医疗水平的前提下,使得医疗能够覆盖更多人群。
洞察3:灵活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调配医疗资源,让医生能够在社区和医院间流动,进一步实现医生资源的合理分布;合理利用互联网+来进行患者的分流就诊,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让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用户疫情期间与平常线上医疗消费相比,越来越多的人在尝试互联网+医疗的线上医疗咨询模式或消费模式。疫情像一只无形的手,正在强制更多用户接触并适应线上的医疗消费习惯。
[《埃森哲报告:八成受访中国患者开始接受互联网诊疗》]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90367.html)
洞察4:最新研究发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中国,肿瘤、心脏和免疫三类疾病患者迅速接受了互联网诊疗与在线沟通,四分之三(75%)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将来希望能够更多地利用技术手段与医疗服务提供方保持沟通,更好地管理自身诊疗过程。如今,人们能够安坐家中,在个人感觉最为舒适和便利的时间接受诊疗,他们不必前往诊所或治疗机构,也无需承受叫号候诊时的心理压力。互联网诊疗方式将进一步发展,所以,互联网+医疗服务应当利用这一趋势加强投入,拓展工具与平台,增强医患交流和诊疗。
洞察5:调研发现,有八成的受访中国患者通过视频连线、在线聊天和App等网络新工具接受居家诊疗。例如,六成的中国受访患者表示首次使用视频连线方式,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该方式的效果令人满意。在医患沟通和诊疗方面,医疗服务提供方能够借助技术手段保持并且改善患者体验。中国受访者认为收到的诊疗回复更加完善和个性化(48%)、反馈速度更快(42%),并且新的沟通渠道更为便捷(42%)。人们开始使用线上渠道接受诊疗并与医务人员沟通,服务满意度也得到了提升。许多患者认为,诊疗变得愈加便捷、及时和个性化。
数字化转型设计思维工作坊设计:参与者介绍斯坦福的ME310课程的《设计思维手册:斯坦福创新方法论》提到:跨学科团队意味着团队由几个不同学科组成,点子会基于集体力量产生。最后,每个人都会觉得对整体的解决方案有责任。在产生整体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大家会对方法论和概念想法进行交流。
设计思维丶系统思维与数据分析的混合模式它基于设计思维元素开发而来,能够加速敏捷性并最终产生更好的解决方案。混合型方法让企业有机会将自己定位为先锋者,并成为数据驱动型企业,进而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
基于混合模式,我们需组建一支跨学科团队,以混合模型来工作。它由设计思维者、数据科学家以及项目执行经理组成。
设计思维者
策划设计师——智丽:
负责进行产品规划,负责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以及产品原型的构建等,为终端用户服务,负责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提升用户体验。
数据科学家:
新媒体平台运营——舒雨:
负责对产品进行内容推广,在线上公众平台进行宣传产品的内容创作。聚集社群用户,提供服务和价值。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活动以增加新用户、扩大知名度及增强用户黏性。
数据可视化分析师——瑜鹏:
负责行业可视化需求调研、制定计划、组织团队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与可视化,熟悉分析与数据决策模型,辅助决策;
项目执行经理:
界面设计师——雅卿:
可以独立完成Photoshop、illustrator、Axure、墨刀等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项目内平面设计以及界面设计的工作,理清设计思路,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现实考量,阐释清楚重要信息。
交互设计师——玲萍:
能够了解用户的主导需求并挖掘出用户的潜在诉求,给出交互设计原型,了解不同设计平台的规范、有一定的文案设计能力,了解一些代码内容。
数字化转型设计思维工作坊设计:阶段和流程 基于团队前期针对医疗行业的报告研究与洞察,结合用户研究与团队市场观察、社会调研发现,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亟不可待。本团队决定采用较完整的斯坦福创新方法中的三大阶段和六步流程,进行为时两天的线上+线下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坊设计。
挖掘阶段:理解和观察+数据挖掘[size=9.2778pt] 此阶段我们采用线上工作坊形式,所有成员运用线腾讯在线文档及思维导图工具Process on,百度脑图等,先行在艾瑞报告中找寻与医疗行业相关的报告进行研究与探索,并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团队成员相互交换对于用户痛点的初步观察分析。
创造阶段:定义和构思[size=9.2778pt] 我们团队将在6月2日开启线下工作坊,根据之前线上工作坊观察得出的用户痛点,通过团队对于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头脑风暴,得出初始方案。
交付阶段:原型/流程+建模和价值验证 我们团队将在6月3日开展线下工作坊,根据前一天得出的初步方案设计出低保真原型并规划好产品的特定功能,将初步设想呈现后根据团队内成员的测试,找出前面遇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并将所有解决方案在原型中实现,之后设计人员将使用原型设计阶段确定的最佳解决方案严格测试整个产品。使产品能够以最佳方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