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从事
数据分析/商业分析岗位九年的互联网‘老人家’,对这个岗位有点想说的,主要包括我自己的从业成长经历,以及这个岗位的能力模型要求,及这个岗位利弊。
从业经历:
1.初级分析师/研究院:毕业第一份工作进入本土(非外资)还算知名咨询公司,但在公司非核心部门承接比较杂的各类需求,包括竞对信息收集、上市前尽职调查、行业数据收集等;主要渠道有: 公司固定渠道资源+外部可用信息收集渠道+电话/访谈获取一手资料,获取信息后整理成ppt交付给客户,因此主要技能是 PPT撰写及简单的Excel处理。
由于数据量小,且是乙方咨询,没有深度到某个行业中的某个业务中,主要收获:方法论初级+基本ppt&Excel技能
2.经营分析:毕业第三年在某国企做内部经营分析和投资可行性分析;缺点是:内部经营数据量少,国企官僚节奏慢,业务发展过于保守缓慢带来的工作量少成长少; 好处是:行业及业务确定(影院行业投资及经营分析)。
主要收获是:行业框架性+企业经营数据
3.从第三份起:sina、美团外卖、rrc;主要包括行业研究、内部经营分析、业务专题研究,专题主要包括:业务发展阶段所需要做的活,譬如收入目标预估、业务目标制定与拆解、节假日对业务的影响等。
人员架构设置及能力模型要求:不同的业务,不同公司对于此岗位的角色定位、人员部门设置、人员能力模型、各方面要求不同;且数据运营和数据分析、
数据挖掘,以及商业分析等岗位也会较大差异。以下先单说线上线下结合的业务,即有线下团队的互联网业务,对商业分析岗位的人员设定和能力要求。
1、基础数据分析技能:Excel,根据业务数据量大小以及工作重复度,可以考虑升级到pyphon,由于我的工作中重复度不高,至今还不会。SQL,自己获取干活的材料,即取数。
2、解决问题的能力:拆解问题的能力,横向拆链条、纵向拆物理单元(比如分区域、分时间等),把问题层层拆解到最小颗粒度,拆解的时候能发现是全局问题还是局部问题,局部问题对全局的影响度;如果是局部问题,是天灾还是人祸,天灾即客观(天气、地形等)原因造成,人祸多是产品、人员等出现问题;天灾难点在于如何评估影响量,譬如昨日的暴雨对外卖订单量的影响有多大,重庆的地形因素对于重庆订单配送的影响量。一旦发现是人祸,就得找业务方的问题了,同时也需要了解业务动作(是不是最近区域换领导了、开启动会了)、产品迭代、算法调整了等。
3、对业务的理解:这就需要了解行业前景,行业内各玩家的玩法,行业的关键痛点和难点;基于此提出对业务建设性的建议,看到未来才知道脚下应该朝哪个方向走。前面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明确方向后的分几步走,每步走多远,遇到石头该踢开还是绕开的问题。
以上,其实是偏业务的商业分析师做的工作,所谓商业分析师,其实是基于对行业及市场环境的认知、对竞对的研究,以及在熟悉内部业务后,借助数据及数据工具,找到问题、量化问题,最好能提出解决方案的角色。
这个描述里面可以看出,核心技能有两点:
1、对行业的认知,这个要求你能做行业及竞对研究,这块内容有一定的框架性和成熟方法,快速出一个PPT难度不大,难在对行业有自成体系相对深度的理解,能够跟业务老大对话,甚至能影响和帮助到业务老大;
2、数据分析能力,这个是硬技能,但反而是这个硬技能,由于业务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统计学和模型算法大多时候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会忽视统计学和模型的能力提升。
与此同时,上述描述可以看到分析师的地位是有些问题的。如果你作为出数的,听业务团队的召唤做数据支持工作的响应,对方会很欢迎;如果你是作为第三方来提意见指手画脚,那不好意思,对方会很难说服更别说按你说的做了。你需要拿出120分的方案通过专业说服对方,但问题来了,一来你不是业务,你不及业务了解业务和业务最新动作;二来你不是运营,没有任何跟业务配合的抓手(抓手是指譬如激励费用、补贴预算、绩效),也不在业务运转的环节里,因此业务动作不会同步你;你作为一个分析师,除了会数据分析外,业务不懂怎么干,又不像运营深度参与支持,那么,你凭什么能做到比业务老大更懂如何看清业务,业务出了什么问题,你凭什么比运营更懂出一个什么样的策略能帮助到业务,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业务有比较复杂,单纯通过数据的统计和算法模型不能回答任务问题。那么,你的价值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