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后,温总理提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太过于注重经济增长数量而没有考虑质量,当时提出的一系列数据都没有改善,四个预期指标三个没有实现。黄教授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效果不明显,各级**一直忙于调整但却没有效果,原因是我们的激励机制出现了问题。
我国**是生产型**,一般**的工作是提供公共服务、维持秩序保障公平,我国**则是促生产、推经济,官员升迁的主要指标是GDP和经济增长。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三大目标,保增长、防通胀和调结构,但三个目标如果不能同时实现,牺牲前两个可能引发社会问题,而且,结构调整是长期性的,在政治任期内很难见效,所以这个指标就被各地**放在最后,也就是说最终行为是受到了特定激励机制的影响。
同时,中国市场化并不彻底,劳动力、土地、资本、能源等生产要素或多或少受到扭曲,而且大多是向下的。我国出口发展太快、经常项目顺差太快,很多资源消耗过度、能源消耗过多、收入分配不平等和消费不足等问题,都跟我们的市场化改革的模式有关系,实际上就是不平衡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是全国老百姓都在为企业或者是投资者提供变相的补贴。
而且,发改委等通过放慢或者暂停增长过快领域的新项目来调整,这种方法短期有效果,但是由于这些领域回报过高,长期来看无法挡不住投资的冲动。
但是,黄教授进一步说明,现在十二五规划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增加汇率灵活性,这显示要素市场的扭曲已经在慢慢消除,如果接下来能够改变激励机制,调整好劳动力市场,这样的变化会对我们经济结构调整有根本性的作用。他预测也许十二五规划期间、也许以后十年期间,中国经济面临非常大的转型或者新的转型,就是经济奇迹正逐步地走向常规发展。将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增长速度放慢、第二通胀压力上升、第三收入分配格局可能会改善、第四产业升级换代的速度会加快、第五中国经济周期会变得越来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