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1-6-24 14:54
不记得是谁用球面来比喻人类知识的发展。球内是已知,球面是未知,已知越多未知就越多。非常恰当的比喻。
我也不记得谁说的了,下面我凭自已的理解结合我的价值论,不久前整理回答其它人的原创贴写了这篇短文
《信息对性与价值选择的逻辑》
林汉扬 982 3 收藏2021-06-16
信息对称性提高从而劳动生产力提升,从人的角度可以说是脑力劳动的效率提升,过去的表现为先人的知识和文明沉淀与传承能指导当下的也是属于此,这种又与体力劳动相区别开来,而不能区别者就会陷入新创造的价值究竟是机器创造还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困境之中,不可控不确定而产生的价值增减其实是属于运气,一般而言运气都是排除在可控可确定性范畴的人力无可奈何的状态,是信息不对称所致,故忽略了它是在于其难测或不能定量!运气这个东西正如描述诸葛孔明时所说的“人力有时尽,天意命难为,诸葛多智近妖尔,安能算无遗策乎”?原句是南宋谢枋得的《与李养吾书》说“人力终有穷,天道终有定。”
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是社会科学,属于人道之学,而命运是属于天道的问题,所以,过度认可价值是自然创造的时,也是在认可“天道不可违”的绝对化,这就等于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抺杀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许多西学的不可知论者或物理学的不确实性原理都是这种极端产物!物理学家就曾经提出一个“薛定谔的猫”的比喻,并说猫既是死又是活的,其实薛定谔的猫,说明一件事如果你信息不确定不对称也不去做,它就可能有两个结果,而一旦你信息确定对称并去做了,最后结果就只能有一个,你的参与也直接干预了结果。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是把进化归之于是物对“天道"的被动适应而忽略了物自性这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的内求法”!
我看过一种类似的说法,其大意是:人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①我是世界的中心;②世界的中心不是我;③我对世界也有无能为力。
但我用数学逻辑思维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我”是圆心,认知(信息对称)是半径,认知越多半径越长,以“我”为圆心半径为轴,划出来的圆越大,圆周内代表着确定可控的,但圆周边长与未知接触面更大了,意味着知道自己相对不确定不可控的也更多了。
因此,我加入了④我对世界虽也有力所不能及时,但我乃然选择力所能及的。
这个逻辑思维正是我的价值相对性与趋于道的选择性原理应用到经济学分析,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承认劳动生产力是随着主体对客观环境的认知(信息对称性)提高从而能力(劳动生产力)提升了,但能力与眼界的提高进入更高境界之后发现未知的东西也更多了,故我们对世界虽也有力所不能及时,但乃然选择力所能及的。力所不能及的可以暂时舍弃,力所能及的就要去取得,从而趋利避害、择善弃恶、扬长抑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