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54 4
2011-03-29
人才是国家发展兴盛的主要因素。从古至今治理天下的都是难得的人才。从伊尹周公到管仲乐毅再到张子房。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才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有了这些雄才大略的志士才有了那个时期的兴盛。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大丈夫的所谓也是一生入世的荣耀。可能我们能够记住的大人物很少。但是正因为少了才觉得他们更加有价值。

当下中国人才可谓太多太多。若从广义来为人才划个范围。理应是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大学这个群体。但如果放大了人才的范围就有几百万的人才。若划小了范围可能真正有才学的可与钱学森相媲美的没有几个。这样想来我觉得很可怕。我们的人才队伍其实跟古代相差无几。当然这是从当下看过去和从过去看当下而论。但是当下中国人才选择是存在着一种与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预期成相反的状况。我们可能认为当下人才选择应该按着古代那种很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去上岗做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业。可是一轮又一轮的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人才选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可以说颠覆了古代也颠覆了30年前的人才选拔体制。当然这主要是中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必然遇到的情况。

市场经济就是一双无形的手指挥着我们的就业方向。这个时代是有能力的不一定就能找到好工作。而没能力的不一定找不到工作。按着我们对古代人才选拔的正常看法应该是有能力 有学历的人是必定能够发挥自己的学识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没有能力 没有上过学的就不能入世。可是看看当下的现实,我们被惊醒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正常思维开始被现实慢慢在扭曲。人才选拔出现了悖论。这种悖论说明了是一种隐形的悖论。在很多行业还是存在潜规则的就业。

人才选拔在被现实的不正之风所改变的时候,我们却在回避人才选拔存在弊端的现实问题。而这样的现实是有经验可说的,中国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中国本科生的工资却没有农民工高。除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因子之外便是人才选拔存在漏洞。每一次的兴奋,都会有一次意外的失落。中国经济急速发展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了,但是当欢呼声还没从耳朵过去的时候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又出现。我们是应该为GDP那个数字欢呼了还是为中国那么多学了四年甚至7年的大学生而哭泣?这难道不是经济发展与人才就业之间的悖论吗?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管理很困难的国家,我们在某些领域可能还是摸得不够深看的不够明白理解的还不够彻底。我们要做的是去正视这样的悖论现象。并且去扭转这样一个局面才是解决人才选拔弊端的终极问题。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文:马举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29 08:48:11
有些道理的, 高高顶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6 16:55:51
人才总量为1.3亿左右,就是十里挑一吧。这是官方数据。大学生不一定在这个数据之列,但大学生占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毕业也越是10%左右。两个“十里挑一”的内涵不是完全吻合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6 17:18:08
的确如楼主所言,个人认为我们的确在很多领域还是摸得不够深,看得不够明白,理解得也不彻底。关于人才选拔的问题,想来古亦有之,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除了人才选拔机制不够合理外,当前大学等各类人才培养机构的培养目标与市场脱节,人才结构与市场整体需求脱节,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同样也存在着弊端。我个人还是比较乐观的。任何问题的产生、发展直至解决,总会有个相应的调整过程。要完全杜绝人才选拔过程中的潜规则,不大可能,但总体趋势的改善肯定是会发生的。只是,但愿这种调整和改变能够得到人们的重视并尽快得到解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6 17:23:32
教育不比其他地方好多少,教授抄袭,大学男生清一色4年魔兽就看的出来,上梁不正下梁歪。

竞争环境恶化,严重不公正不公平不公开,拼的是关系,不是本事。

这样的环境下,出人才?

学者型的人才出不了,能出社交型的人才到是真的。不过社交型的 人才 是转换财富的,不是创造财富的。
----------------------------------------------------------------------------------------------------------------------------------------------------------------------------------------------

中国足球就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缩影。

这几天央视不是正播处理假球裁判吗?

当“比赛”(竞争)的结果不是由“实力"(学识)控制的,而是由“裁判"(不公正的选拔制度)控制的时候,为什么俱乐部还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去"培养2队,锻炼新队员"(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技能)呢?直接想办法“勾兑”(找关系)裁判不就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